五, 律句,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前面说啦, 汉语的‘四声‘是很独特的。偶们的祖先当然不会浪费这一宝贵资源。于是大约在南北朝的齐梁时代,他们开始了关于声律的摸索和讨论。我前面讲到的梁武帝同学和马屁精朱异同学的谈话就是一个例子。
而在这之前的中国诗歌,如诗经,汉魏古诗等,都是不讲平仄,也基本无格律的。
到了唐初,经过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爷爷),沈铨(人字旁加全字)期,宋之问等人的努力,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开始走向成熟,并成为之后一千多年中国诗坛的主流。
(场景模拟:
杜审言:老沈,最近就业市场不太好,写诗的人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我们就没得混了。看来我们要增加写诗的难度才行。
沈铨期:言之有理。不过以前大家一直是这么写的耶。如果我们突然说不这么写了,我怕会引起众怒。一定要有个说法才行。。。。要不在我家后院埋本天书,就说是玉皇大帝的指示。
杜审言:嗤,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么土的办法!我们可以说游戏升级啦,虽然从前的写法也有效,但只能叫古体诗。按我们新规则写的诗,叫近体诗。近体诗当然比古体诗更高级,以后玩家越来越多,就没人玩古体诗啦。
沈铨期:高,实在是高!我前段时间正准备申请专利的‘四声’研究正好可以用上了。哼哼,难死丫的!
杜审言:这样我们皇家诗歌教习的饭碗又可以保住啦。。。。不过,老沈,也不能太难,我年纪大了,学新东西有点慢。。。
才子甲:沈铨期这个杀千刀的,我刚把古体诗学会,他又要流行近体诗了。那个入声是什么东东,好难学!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我的娘子一定会跟别人跑了。
才子乙:嘿嘿!偶是广东人,偶知道什么是入声。近体诗万岁! 这样工作好找啦.
)
那么,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是怎么样的呢?很简单。
对于五言(就是指五个字一句的诗,可以是五绝,也可以是五律)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例,城春草木深)
或
仄仄平平仄(例,国破山河在,‘国’为入声)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也就是所谓的平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
当然了,偶们的祖先不能让偶们觉得写诗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否则也太低估了他们的智商。 于是,就像女娲捏泥巴造人一样,他们把句子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于是又多了两种首尾平仄不同的句式:
平平平仄仄(例,感时花溅泪)
仄仄仄平平(例,恨别鸟惊心,‘别’为入声)
除了一些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就是指七个字一句的诗,可以是七绝,也可以是七律)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基本句型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例,门泊东吴万里船,‘泊’字为入声)
平平仄仄平平仄(例,窗含西岭千秋雪)
仄仄平平平仄仄(例,两个黄鹂鸣翠柳)
平平仄仄仄平平(例,一行白鹭上青天,‘白’字为入声)
有了四种基本句型,偶们的祖先们就开始玩积木游戏了。他们把这四种句子搭来搭去,越玩越开心,越玩越过瘾。 逐渐地,就像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一样,他们发现有几种排列组合方式让句子读起来更上口,更爽口,更铿锵,更有声乐美感。于是,就产生了以后延续一千多年的律诗的基本规则。包括‘相对‘,‘相粘‘,‘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等等。
写得困了,这些概念只好留到明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