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格律之闲话3

(2008-02-12 20:20:52) 下一个

三, ‘四声‘

要讲‘平仄‘就要先讲‘四声‘。

偶们当小屁孩上小学的时候,也学过汉语拼音的四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不过我们学的四声是近代拼音改革后引入的概念,同古代也即近体诗中用的四声,略微有点不同。

中国南北朝的时候有个梁朝。 梁朝有个皇帝叫梁武帝。有一天,梁武帝吃饱了没事干,就和他的一个大臣叫朱异的聊天。

梁武帝问,你们这帮文人整天谈“四声“,那是什么东东? (按:虽然上级向下级问问题有点没面子,但这个皇帝毕尽还是好奇心超过了羞耻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耻下问的高级典型。)

朱异乘机拍了一下上司马屁,皇上啊,‘四声‘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故事讲到这里,偶得出场解释一下了。

古代的四声,包括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平声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声和二声。 (所以呢,平声又包括阴平和阳平。)

上声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三声。

去声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四声。

于是问题出来了,入声呢? 今天的‘四声‘都已经被‘平,上,去‘声相当掉了。入声怎么办?

答案是,入声在我们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啦 。就像文革时割资本主义尾巴一样,没啦!

尾巴虽然没啦,但偶知道还是不免会有好事之徒要追问,这个尾巴长什么样啊,漂不漂亮啊,曾经起到过什么样的历史作用等等。

那么,入声这个被阉割的尾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地说,入声是一种很短促的发音,同英语里的爆破音很象。在今天的一些方言里,如四川话,粤语,客家话里,还保留了入声。(四川人,广东人,客家人注意啦!这是你们学习写近体诗的利好消息哦。)

回到故事,马屁精朱异用了‘天子万福‘四个字,分别代表了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呢,则是入声了。

再举几个入声的例子, 数字里的‘一‘和‘七‘的发音,还有‘国‘字,“学“字等,虽然在普通话里都是一声或二声,在古代却要归为入声而不是平声。

会说粤语的同学不妨发一下这几个音,是不是很短促,有爆破音的感觉?

方言中没有入声的同学也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一千多年前的 梁武帝同学也不懂--他又问啦,那么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好没面子,梁武帝同学的威望值急速下降。)

拿到过小学毕业文凭的同学可以回答他了,因为‘考‘是现代拼音的第三声,即古代汉语的上声。‘天子寿考’这四个字中没有入声,所以不能代表‘四声‘。

可见,一千多年的祖宗们就已经有很多人分不清入声了,却并不妨碍他们勇往直前地写诗。 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有韵律书可查。

有象我一样懒的同学问啦,我嫌查书麻烦怎么办?

没关系,入声本来就不多,常用的更少之又少,你多用几次就记住啦。就像你敲键盘一样,多敲几遍你就会盲打啦。

又有比我还懒的同学问啦,我连记都不愿记怎么办?

这个就有点像有人喝了‘七步断肠散’以后跑去问华佗怎么办一样,华佗说,能怎么办? 你去死吧。

写到这里,我不禁浮想联翩,在没有普通话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们操着南腔北调进行着四声的讨论,朗诵着他们的诗歌,这是一幅怎样奇异的盛况啊!

2005/04/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