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色戒》中汤唯被“爱国”玷污,现实中李安被“主流”玷污

(2008-03-02 16:25:31) 下一个

《色戒》和她的众多评论

朱教授说:《色,戒》与港台劣质A片没什么区别。笔者忍不住笑了:教授一定在鉴赏过不少A片方能给出此结论。一个负面后果是,众多好同学们定会开始求证何为A片,并比较求证,不少网站的点击率与下载量因此提高。

广电总局说:我们不再像以前了,可以不禁,但只有剪过才行。结果,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大家意见甚大。其实,广电总局很受伤,想改进,最终还是落得两面不是局。

阎作家说:《色,戒》是色情污染,它美化并丑化志士,牵涉民族历史和核心价值等大是大非问题,李安必须道歉,大众必须清醒,作家必须负责,历史必须正解,主流必须维护。读完阎作家之三批《色,戒》,笔者感到比看完电影还压抑,就像看着一位有教养的泼妇骂街一样,无力回应,却要听任作家大讲色情、颠覆、、兽欲、阴道、为主流护航、欲望狂舞、精神缺失、价值迷乱等等同等污秽的词语,真难相信这些标准的文革语言竟出自一为体面女士之口,视李安为异己,大有将其斗争至死而后快之意!

面对汤唯走红,大陆女演员也开始说:难道只有裸露才行?

网友gossiper说:“身在异乡的华人,夹杂在今天的政治局势下,如何在秉持自身传统与适应当地社会之间取舍,如何面对自身的认同,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不但是李安自身的问题,也是传统中国文人在坚持自身原则与适应社会文化上面的问题。”“有李安在,是中国人的幸福,也是我们的麻烦。”

“主流女作家”误导了很多人

自电影上映以来,色、戒二字一直悬在笔者头顶,横亘终日。对影片的评论不可胜数,本文仅简列其中小部分就占去了半页纸。褒贬暂且不论,一部电影能得到如此众多关注,谁还能说它不是一部好电影?须知,一部好作品不需要某某家做前缀,不需要咄咄逼人的气势,不需要完美无瑕,不需要答案,更不需要服务对象。而《色,戒》做到了,它就像一块精美棱镜,情欲、嫉妒、恼怒、惊喜、虚伪、真诚和恐惧等各种心态,丑的,美的,都被剥离得一清二楚,它为这些评论提供了一个展台,因此,研究这些评论比研究电影本身更有意义,某些深层次问题也暴露无遗。

一个地方气候好,不是说那里根本没有雪灾;一个国家很好很强大,不是说那里根本不黄不暴力;一种文化很悠久,不是说里面完全都是原创;一个文化人很中国,不是说一定来自大陆或来自所谓的主流。由此,世上本无好坏、主次之分,那又是什么在困扰我们?答案应该是恐惧。气候温和湿润,有人就开始担心阳光不够而有损健康;国产电影荣获大奖,有人不喜反忧;有华人出彩了,所谓前辈或正统就开始担心小朋友被毒害,并借此大加讨伐。看的,演的,闹的,睡觉的,还有少数清醒的,整个世界不再清静。小布什大肆宣扬恐怖威胁,满世界开火要先发制人,但他怎么就不从自身找答案呢?恐怕还是因为恐惧,由于恐惧,他才去极力维护已经斑驳的政策和我们作家赞赏的价值观。在这点上,小布什与阎作家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在大谈对手的时候,其实从未放低姿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去了解对手,这也解释了阎作家不明白土生土长的李安为何不去拍台湾热血生风的抗日史。相信拍出来了也没人看,其教育意义其实不如《色,戒》。邝裕民站在卡车上的鲜亮白色不就是抗日的最好注解吗?易先生说日本人唱歌就像哭,却为佳芝的一段歌唱泪湿双眼,不就是对日本最好的讽刺吗?学生就像当时的台湾一样弱小无助,然而他们却主动勇敢,这不就是最好的宣传吗?就因为第一次捅人失败,邝裕民就被丑化了吗?当时的国统区,处处都是像阎作家一样痛恨的人,作为一个个人,易先生要么不干,要么就得以狠治恨,李安讲的就是这个人,与美化毫无干系。阎作家极为恼火,原因在于自己潜意识里丑化在先。在那个动乱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阎作家一般有觉悟,生存才是首要问题,一群学生能够自掏腰包,甘冒生命危险,不顾自己贞操,合力对付,实属不易,何谈丑化!不知道阎作家是否为台湾想过,一个小岛几经易手,漂泊无归,怎么能够只要求她拼死杀敌,甚至拯救诺大中国呢?学生需要支援,台湾也需要保护,漂泊海外的华人更需要宽容与理解,何况他们已经做得很出色!

《色戒》及其评论引发的深层次问题

朱教授称解读《色戒》很艰难,倒也中肯,关键是引出了一个事实,即中国文化在政治割裂下的陌生感。所谓艰难,以及有损主流,盖出于这种陌生感。人是文化的载体和创造者,大批中国学者去了美国,到了台湾,中国文化所摄范围也随之扩展。假设大陆与非大陆的中国文化以相同速度传承、发展,十年文革应该减缓了大陆这一边的发展或者变更了发展方向,因此,所谓主流一说值得商榷,相信阎作家不会用“我们人多”来反驳。不同于希腊文明,中华文明以大陆为基础,以其独特的包容性,辅以地缘优势,在历次外族入侵中同化外族,并延续至今。工业革命敲开中国大门后,先前的地缘优势不复存在,中国再次面临外族入侵,所不同的是,此次主要是文化入侵。同时,中国人原先的四夷,东边两夷现已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中国人开始面对比当年希腊人面对的地中海还要广阔的太平洋,中华文明必须适应形势,吸收借鉴,目光从大陆转向海洋,大势所趋,不变革便要死亡!如果国人还在为谁是主流,谁是正宗而内耗,等待国人的将是比《色,戒》还要抑郁的结局。李安已经意识到并付诸行动,他用过人的细节功夫描述了中国女性的优雅与坚强,中国男性的柔情与血性;他用学生的激情与稚嫩提醒国人,虽然中国已经取得骄人成就,但还远未成功,在软实力方面中国仍显稚嫩。莫让天朝上国心态再次误国!莫让所谓主流作家阻碍中国文化的回归与复兴!李安用独特的视角并借易先生之口,道出了对日本人的蔑视,更道出了当前各政治势力心中的恐惧。整部影片气氛压抑,恐怕是导演本人心情的写照:问题找到了,只是没有答案,只有持久的郁闷。

另一方面,阎作家对中国文化受到污染的担心其实有些道理。稍稍回想十年前,中国哪有如此多的选美、绯闻和写真?潜规则也浮上来了,央视竟然都开始闹性丑闻!香港更为夸张!一个“色”字在不觉之间让欲望开始狂舞,让价值迷乱,让精神变得空虚。相比起来,朱教授也说了,《色,戒》其实不够色。易先生起初很色,但后来不再仅仅是肉体,而是感情,而是内心的触动,于是才会送佳芝“鸽子蛋”。对易先生来说,如果不是后来的情,他最初的色险些让自己送命;对王佳芝来说,色易守,情难防,最终害得同事们一同殒命。影片其实是要告诫观众,色须戒,在浮华里面应适可而止,否则定会受伤。《色,戒》失误之处在于高估了观众承受能力,高估了性爱场面的作用,给批评者以口实。至于如何去戒?此题甚大,此处不便展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简单粗暴的封堵不会奏效,仅凭唱高调和家长式的教训更难奏效。

世上鲜有纯粹的坚定,其实大家都怕过,没关系,恐惧过后的坚定仍旧是坚定。要遭人唾弃的是,恐惧之后的虚伪,冒充坚定,冒充高尚,冒充正义。须知,事情最终都会恢复自身轨迹,虚伪者和伪善者的虚伪和私心终会尽人皆知!至真至善,不论基督还是佛法都大加推崇,让自己多一些理解,给他人多一些宽容,有什么不好呢?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