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单为了纪念逝去的

(2008-01-13 07:07:25) 下一个

不单为了纪念逝去的

葛炜炜的事情,发生好几天了。我曾在科大渡过一段难忘时光,虽与炜炜并不认识,但并不妨碍我对他的纪念,以及对事情的思索。昨晚有时间看了一遍相关文章,联系到前前后后的一些事情,很有感触。于是,早上起来写了这篇文章,并不想深究事情之原委,只想抒发一下对逝者的一点纪念,以及对事情的一点看法。

 

世上之事,情理二字;不食烟火,断然不行。

       从网上看到的事情原委,是炜炜导师要到美国去了,因此叫炜炜改Mphil,找工作,或者换导师。炜炜在这两条路都尝试过,却无正面回应,与导师沟通也不果的情况下,选择了自绝之路。我相信,导师自是无意为之,但是否缺少了一些情义,高飞之余却没有顾及相对自己处于“弱势”的学生。纵然他飞得再高、飞得再远,若干年后,念及此事,都会内疚于心。

人生处世,过于世故固然不好,但不通情理,不食烟火,更是不行。

       内地生在这边读书,有苦有乐。拿着比内地同学高得多的奖学金,生活上无后顾之忧了。但高奖学金也有雇用关系之嫌,因此科研压力也大很多,同时还要面对一些文化隔阂。表面光鲜,酸甜苦辣却是外界所看不到的,因此也有学生对制度、对导师产生了一些怨言。在我记忆中,之前就有科大前校长之公子吴××的学生退学事件。今天,重温了一下他学生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我在HKUST-CSE的日子》,根据文中所描述,吴公子对来自法国的白种学生M极度推崇,却对同根同种的作者很是挑剔。我第一次看此文时,很是吃惊,即使吴公子是America Born Chinese,但终究是拿筷子、吃米饭的,怎么会对中国人却没有多少认同?如此忘本?我想吴公子小时候一定是没有念过三字经,没有扒光过碗里的每一粒米的。

       和讲究竞争的现代西文文化相比,不忘本是传统东方文化的特质。无论身处哪个阶层,忘本总是可耻的。吴公子,希望你能默念一下“不忘本”三个字。

       此次之事件,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中文大学校巴收费事件。向那些月入不足一万的餐厅地哩、侍应、超市收款员收取每次3元、每天来回6元的校巴费用,说是补贴校巴营运费用,一眼看穿,是“劫贫济富”之举。月入好几万乃至十万之上的教师们尚懂得要去向政府申请“薪酬向97看齐”,难道你就忍心向那些刚好能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再加一刀?中大校长刘遵义作为全球排名前三的华人经济学家,没理由算不清每天6块,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也许刘校长是吃肉吃多了,便不知喝粥之难。

       以上均是立即见效,并引起反弹之事例。再往大了说去,在并不是一刀便见血的政府政策层面,也尚存不食人间烟火的事例。中国大陆的教育产业化,阻碍了多少农村孩子的“跳龙门”之路,造成了人为的阶层隔离,中国大学生源的农与非农比例,一年比一年低。前段时间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一个农民一年卖了6头牛也凑不够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唉,制定教育产业化政策之人真是“高高在上,不知民间之疾苦”。还有台湾李远哲之教改,本意是好的,但学生劳顿而无所获,家长困惑,难道每个孩子都要按“诺贝尔”之路走一遍过来?

       刀刀不见血,但又扼杀了多少人向上的希望?

朱鎔基的教育产业化,李远哲之教改,是高高在上,不恤民情之举;

       炜炜的导师,中大刘遵义之校巴收费,是不谙人情,食肉者不知喝粥难之举;

       科大吴公子之唯血统论,是忘本之举。

       从我接触面来看,香港的底层劳工,他们读书不多,但“情义”二字还是存在于胸,并且深谙生活之艰辛。但从上面的高级知识分子所做之事看来,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情理”二字,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中国古代读书人强调“出仕”二字,提倡“先立人,再立业”、“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所以,纵是学富五车之士,或是身居高位之仕,若是社会伦理、道德情理上不过关,终究不能成为泽被众人之人,不能成为令人高山仰止之人。

这一部分,提及了一些很有地位的人,还颇有些是朱校长的好朋友,望他们能海涵。

 

心在梦在,人在梦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国企改革,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很多城市的隐性失业率在10%以上。那时,我正在读高中,吃晚饭时候常常能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刘欢的一首歌——《心若在梦就在》。“……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背景是一个下岗工人走进自己的家,一个墙上只有几张“镰刀斧头”奖状的家,以及一个扎着红领巾的可爱的孩子。

       到了今天,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挺了过来,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好转,他们中很多人都过上了还算可以的日子。我们的父辈,他们曾上山下乡,在成为家庭支柱之时部分人又经历了下岗。想想,相比起他们曾经面对的困难,我们面临任何的困境都不可一提,那还有什么是过不了自己心理那关的?

       德川家训有云“心生欲望时,应回顾贫困之日(心に望みおこらば、困窮したる時を思い出すべし)”。我想,身处困顿之时,也应念荣耀之路。从BBS上看到的炜炜的简历,他曾是全国前十几的化学竞赛奖得主,一路走来,保送、申请,顺风顺水。即使遇到一时之困顿,也应回顾过去之荣耀,念及父母之期望,也应想想还有一起踢球的好伙伴们,也应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若在梦就在,没有任何难关是过不了的,没有任何理由是可以支持做傻事的。

 

斯人已逝。

       记得03SARS的时候,香港经济陷入停顿。这时,代表香港一代盛世的张国荣从高处往下跳了下来,虞姬终成绝响。很多香港人都认为,“香港这次真的是没得救了。”但曾志伟在一次筹款晚会上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我伤心,难过,什么都唔想做。但是,我知道,今晚的骚就一定要做,我要话给全世界知,我地爱香港”。

       这次的事情,媒体描写不一,不乏人为制造“香港”、“内地”隔阂之作。我们内地生来到香港,也许真的和本地人沟通尚有困难,也许确实未完全融入本地社会。但我们为人是真诚的,是诚挚友爱的一群人,我们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传统,有“血浓于水”的道德传统,我们是“有情有义”的内地生群体。

我想,纪念逝者,我们要以我们的精神风貌,话给全香港人知,“内地生群体不是天水围”。

 

此文仓促而作,一是为了纪念逝者,同时更是希望,

自此以后,“大人”们在作决定之时能将“情理”常存心中,不高高在上,不忘本,不劫贫济富;

自此以后,困境不再是绝望的天涯,人人常存希望之心;

一天一天,“内地”、“香港”不再是鸿沟,天水围也不再是天水围,香港明天更美好。

 

2007111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红地瓜 回复 悄悄话 香港是个美丽的地方,很怀念那段日子!

香港的华人,不管去的早的,还是最近才移过去的,普遍缺乏正义感,缺乏同情心,至于所谓精英,跟六合彩中奖者的心态差别不大,混子多,垃圾多,一个个还人模人样.

号称全世界最富的地方之一,老百姓住的是什么,下层老百姓普遍打两份工,还是生活艰难;再看花几千万请人学跳舞的社会成功女士,慢慢地明白了民族的未来是什么,华人是什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