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6日,北京军警闯入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八十多名革命者,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28日,军阀张作霖不顾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李大钊等二十多人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被施以绞刑,7月,在武汉的汪精卫叫嚣对共产党员“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尚在幼年时期的共产党遭受了来自旧军阀和国民党双方面的打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之后,1927年下半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意味着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不可能,朱德、周恩来和毛泽东带着自己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开发了第一块农村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艰苦历程,星星之火最终燎原,1949年10月1日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所以任何一次打击,任何一次失败,都可能是新的契机,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一次次的困境一次次的考验之中逐渐成熟逐渐壮大起来的。作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命名者和主要创始人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的功绩永垂不朽。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唐山地区乐亭人,七岁起在乡塾读书,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他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情怀,1913年春,李大钊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1913年冬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考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日本,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1914年11月发表《国情》,成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先声。1915年2月,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国主权和独立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5年6月编印《国耻纪念录》,积极开展反对袁世凯的宣传活动。1916年春,撰写长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传诵一时,青年们应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复辟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1916年5月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李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1917到1919年,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和演说,系统地介绍和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影响。
李大钊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广泛采购书籍,改革服务与管理工作,很快使北大图书馆由一个封闭式的藏书楼转变成为中国第一所新型的图书馆,因而,他被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也就是在1918年初秋,毛泽东长沙师范毕业之后因为领导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第一次从长沙到北京,但是他本人最后决定放弃出国,经杨昌济教授介绍他认识了李大钊并在北大图书馆做了几个月的助理员,月薪八块大洋。杨昌济教授是杨开慧父亲,是毛泽东在师范的伦理学老师,当时在北大作教授。在北大期间,毛泽东加入北京大学新闻学会,系统地听了邵飘萍(1886-1926)讲的“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课,毛泽东也多次聆听李大钊的讲演,阅读李大钊的文章,这对他的思想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时新民学会会员李维汉回忆说:“五四前夕,毛泽东和蔡和森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和研究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9年1月,毛泽东参加北大哲学研究会,3月,离开北大回湖南。
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毛泽东于1919年7月主编出版了《湘江评论》,受到李大钊的热切关注,李大钊等主办的《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曾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份刊物。《湘江评论》第二至四期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在进步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李大钊于同年12月在《新青年》第19期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短论,采用了毛泽东民众大联合的主张。
1919年12月底,毛泽东再次来到北京,特地拜访了他的老师李大钊,向他汇报了湖南青年运动的情况。李大钊为进一步引导毛泽东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特意向他推荐了一批有关共产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中文书籍,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节译本和柯卡普写的《社会主义史》等。这些书对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促使他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20年,李大钊开始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李大钊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这后来被称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1922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同年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随后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刘和珍等47人死难,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继续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但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竟在1927年4月6日破坏国际惯例闯入搜捕。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
Reference
http://baike.baidu.com/view/297892.htm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7/content_693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