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个选择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首创的。我刚开始学习这个理论时,觉得非常难以接受。尤其是该理论最经典的一句话:你无法改变他人,你只能改变你自己。但随着自己在心理辅导的领域工作时间的越长,我越感到这个理论的份量。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理:“人生中的幸与不幸,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虽然残酷,但真的就是当今世界的一个[
阅读全文]
关注马斯克已经很多年了。最早是从电影钢铁侠开始的。据说马斯克是钢铁侠的原型,我感到好奇,就去关注了这个人。那个时候的马斯克还没像现在那么张狂。他的SpaceX还在初期阶段,特斯拉电车也没有上市。他本人也还相当年轻,在媒体的眼中还是个略为青涩喜欢炫耀的科技大亨,并没有显示出任何对政治狂热甚至野心,连与政治相关的言论也很少发表。但他的许多奇思[
阅读全文]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曾经对自己发誓,我要成为一个作家。我觉得写作是我生命中唯一的热爱,也是我唯一的能力。如今,数十载过去,我并没有成为一个作家,但我从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我在生活,我也在写作。只不过我不再奢望自己成为一个作家,我只是把写作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另外一个我,在与我对视。刚刚看完netflex的一部剧集《萤火虫小巷》。感觉自己[
阅读全文]
那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尽管如此,我依然会不时地想起她。当时我刚生了老二不久。孩子因为是早产,非常难带。我的生活几乎就是围绕在医院和家,在两地间奔波。我们出国也不到一年,可以说在国外举目无亲。我老公不得已辞了工作在家,这样一来经济方面异常地紧张。我还记得那时的自己很容易发脾气,有时会无端地伤感。早产的孩子吃奶都比正常孩子慢三拍。[
阅读全文]
这是一个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视剧,讲述一个发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贝蒂和丹在大学相识。贝蒂聪明漂亮,丹勤奋努力。两人很快结婚成家。各自都拥有了不错的工作。但丹有更高的追求,他不满足于一个住院医师的工作和薪水。他决定再去哈佛的法学院深造。贝蒂对此表示支持。她承担起养家并且照顾孩子的责任和负担,全力支持丹的学业。
果然,丹获得了[
阅读全文]
今年回国,见到了好些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我现在虽然已经离开中国回到奥克兰的家一个月了,但和他们见面倾谈的记忆依旧如新。和他们的谈话对于了解如今中国的现状当然有限,但他们也代表了一部分国人的生活状况。表弟阿伟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了。再见到他时,如果不是在电话里先确认,我根本认不出来是他。我和他其实并不熟悉,我出国时,他还是个毛头小孩子[
阅读全文]

我在国内的亲戚朋友和旧同事,大都属于退休阶层。现在他们是国内最滋润的人群了。有闲有钱。聚会时大家都在谈去哪里旅游。外向型的喜欢去国外旅行。欧洲美国非洲,都有他们的足迹。爱国型的则喜欢在国内旅行。中国那么大,总有他们旅行拍照的地方。我虽然几乎每年都回广州,但还真没怎么游览过广州新开发的风景区。这次因为要在广州照顾母亲,我也顺便在广州[
阅读全文]
最近在Nexflex上看了一部很火的电视剧《Adolescence》,联想到我之前看过的一部中国电影《抓娃娃》,感慨在高度电子化的今天,Z世代的青少年是完全不同于以前所有时代的人类,如何教育他们,将会是现今世界,或者是人类的一大难题。
一个13岁的孩子,居然成为了杀人犯。这个难以置信的事情,是《Adolescence》所讲述的故事。杰米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劳动家庭的孩子,身材[
阅读全文]
人在海外最挂念牵心的就是家中年长的父母,我此次回国,本打算是到处走走,游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的。不料临行前收到消息,说我的母亲遭遇交通意外,被车撞导致骨折,住进了医院。于是,我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去医院看望母亲。这家医院是广州的一家市级医院。虽然不是三甲大医院。好在离家近,便于我们照顾。住院部的房间很小,大约10平米,带一个小[
阅读全文]
对于搬家,我有着十分复杂的心情。由于父母的原因,小时候经常搬家。每次搬家,都十分兴奋。觉得离开旧的环境,去一个新的地方居住,是一件新奇有趣的事情。甚至因为频繁地搬家,我内心总有一种不安,觉得离别、迁居是我的宿命,每过三、五年,就会搬一次家。这大概也是我当年敢于出国移民的勇气的源泉吧。既然迁居是一种宿命,迁去更远的海外改变命运也是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