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一破倚声填词的迷信
(2008-01-15 21:49:26)
下一个
说到填词, 就会说这是和音乐有关的,而这个音乐又失传了. 于是就搞得神秘兮兮。既然乐曲已经失传, 我们今天又何从“倚声”呢? 脚已经不在了, 却叫你照那只脚做鞋。
说起来倚声填词不过是为曲调编词,后人也作得很多,那个“长亭外, 古道边” 就是倚声填词。 李叔同先生对音乐文学都是行家。再说曾经唱遍中国的东方红,原是陕北民歌, “东方红, 太阳升”是填的词。 词曲相得益彰。
歌词的句读声调和歌曲当然有个匹配问题。但是这个匹配不应该被夸大到神秘兮兮的地步。 更重要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容的匹配。不过是古时候作曲的人少, 通讯也不发达。有了个曲子, 歌楼的女孩子学会了, 别的客人就另外编个词给她唱。把破帽年年拈出,是一种穷人家过日子的办法。哪有现在歌星这样阔气, 每首歌都有专人作曲编词。
穷日子终于过不下去, 所以倚声填词终于没落。唱来唱去老调子听腻了, 娱乐自有新鲜泼辣的曲。 而词,在东坡, 稼轩, 李清照等作者手里,完成了从歌词到诗的转变。词,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宣告独立, 和音乐告别。词走出音乐的桎梏为词注入了新的血液,使词得以生存发展。文学的视野海阔天空,远非让几个歌楼女孩子唱小曲可比。我们今天作词, 是作文学之词, 而非歌词之词。
当念旧的人斤斤计较于字词声调的音乐属性时, 他们从来不想想内容的音乐属性。试想, 用同样的曲子来唱:“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和“家住江南, 又过了, 清明寒食”, 其中的谬误,比个别字的平上去入问题不知大了多少倍。所以后来人多为词谱曲, 不再倚声填词了。写到这里, 不禁庆幸现代人在音乐享受上的奢侈。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228
我觉得自己又碰上了瓶颈,阿夏肯指点一下,就又可以少走弯路了。
先谢过!
试过几只小令,行家说不得词味。又不肯教我,所以就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