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6)
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武装部队。其主要组成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三大军种。此外,还设有基础军(负责后勤、反情报、宪兵等支援任务)、中央医疗军两大跨军种部队,以及网络与信息空间司令部,形成了综合性的现代化军事体系。
纳粹德国二战战败投降后被解除武装,随后联合国勒令德国不得再重建任何武装部队,只能保留小规模的边境防卫队及扫雷艇部队以进行自卫任务,而国防则由四大占领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的驻德部队共同负责。
然而随着冷战启始,东西方两边阵营的关系开始紧张,各国对德国的非军事化政策有所改变。1949年德国分裂为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更让东德秘密重新建军,因此美英法三国便开始考虑解除对西德的军事禁令。1950年,西德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召集前纳粹德军的高级将领商讨创建全新西德军队的事宜,讨论确定了新军队的基本构思。后来,自由民主党的前德意志国防军将领哈索·冯·曼陀菲尔提议把新建的军队命名为“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获得西德联邦议会的认可。
1955年11月12日,联邦国防军正式建军,同时该天亦是普鲁士名将肖恩霍斯特两百岁冥诞。1955年,西德在通过《基本法》修正案后正式加入北约,1956年开始推行征兵制,年届18至45岁的全国男性必须义务服兵役。同时为顾及不愿从事武装勤务者的基本人权,德国基本法并赋予人民拒服兵役的权利,仅需要向役政机关登记即可改服替代的社会役。自2011年7月开始,德国已全面废止征兵及各种替代役。
冷战期间,西德联邦国防军成为北约在中欧的防卫主力。而当时的西德联邦国防军拥有49万5千人的兵力,以及17万的非现役的文书人员。陆军三个军由13个师所组成,坦克及装甲运兵车也经过武装;空军大部分的战斗机成为北约综合防空系统(NATINAD)的一部分;海军则在北海及波罗的海进行巡逻。
1990年两德统一后,美英法苏四国已与德国政府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联邦国防军削减至37万人,前东德的国家人民军解散,部分人员并入联邦国防军,东西德军队合并的过程史称“统一之军”(Armee der Einheit)。1990年末,未选择加入联邦德军延役的前东德军人悉数退役,而1991年时选择延役入队的前东德国家人民军官兵大约为数29,433人,包含临时志愿役和正规军人,而统一后在前东德境内新成立的联邦州约有40,000人透过征兵制入伍。1993年中旬,旧国家人民军出身的军人为数12,241人,1998年末则降至9,300人。2014年,首度有前东德国家人民军出身的联邦德军军官晋升将领,即格尔特·加维勒克陆军准将。此外,很多联邦国防军无法使用的东德武器装备都被废弃拆除,或者是卖给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国,东德国家人民军所装备的装甲运兵车则全部卖给土耳其。
两德统一后,由于首都由波恩迁往柏林,同时为了平衡东西差异及强调东部新兴邦份的重要性,包括联邦国防军陆海空军总部在内的多个机关或部队迁至东部办公。联邦国防军在后冷战时期主要是参加一些联合国实行的国际维持和平任务、人道救援任务以及北约的军事行动。自2000年以后,联邦国防军改制,增加了基础军与中央医疗军两大跨军种单位。
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在北约波罗的海成员国一再呼吁加强北约东翼之际,时任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留斯表示,该国将在立陶宛永久驻军约4000人,以加强北约对抗俄罗斯的东翼力量。
德国军队作为抵御苏联的排头兵
1945年,几乎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十年后德国会再次拥有一支军队。纳粹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沦为被占区,国防军也被解散。战胜国——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彻底推动德国的非军事化,以杜绝德国再次发动战争。
然而,战后不久,战胜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并造成德国的分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盟国开始积极备战,以应对苏联可能在欧洲发动的进攻。他们担心,两德之间的边界会成为此类袭击的地点。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也对此忧心忡忡。这位基民盟人士在1950年10月警告说,“一旦苏联发动侵略战争,我们将首当其冲,冷战会全面袭来。”
鉴于这一威胁,阿登纳要求西方盟国增援占领军。而西方盟国则要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自身也为国防做出贡献。这引发了关于重新武装的辩论,阿登纳对此进行了坚定的推进。
对于这位来自莱茵兰的天主教徒而言,尽管他本人对军事并无好感,但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在他看来,推动国防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重新融入西方国家共同体的一种途径。阿登纳希望在外交政策上重新获得自由空间。
反对重新武装的抗议:“我不接受!”
纳粹独裁仅仅结束几年后就重新武装德国的计划激怒了许多德国人。当时在野的社民党对此提出了尖锐批评,指责阿登纳利用人们“对东方的恐惧”。此外,他们认为重新武装将让德国的分裂板上钉钉。
民众中也出现了抵制的声音。在“我不接受!”的口号下,愤怒的民众举行示威游行,反对重新武装,其中不乏装着假肢或拄着拐杖的退伍军人或老兵。
国防部长布兰克向首批志愿兵颁发委任状国防部长布兰克向首批志愿兵颁发委任状
1955年11月12日,联邦国防军成立,国防部长布兰克向首批志愿兵颁发委任状
但阿登纳最终取得了胜利:《巴黎协定》的签署以及德国于1955年5月6日加入北约为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成立铺平了道路。 1955年11月12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任国防部长、基民盟政治家西奥多·布兰克(Theodor Blank)在波恩的一个兵营向首批101名志愿兵——其中许多人身着便服——颁发了委任状。
“德国人从来都不是和平主义者,”波茨坦大学军事历史学家松克·奈策尔(Sönke Neitzel)在接受采访时总结道,“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重新武装,但大多数人是支持的。随后,阿登纳在1957年的联邦议院选举中以绝对多数获胜。如果德国人真的担心重新武装和实行征兵制(该制度于1957年4月1日生效),他们就不会选出阿登纳了。”
为了防止联邦国防军沦为“国中之国”,它被紧密地融入了议会民主制的控制机制之中。最高指挥权掌握在国防部长手中,也就是文职人员手中。
士兵作为“身着军装的公民”受良知约束——这与盲目服从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希望在民主制度下,武装部队服从于政治优先原则,”国防部长布兰克强调说。
尽管政治和社会方向是全新的,联邦国防军在人员构成上仍然存在延续性:一部分军官曾服役于纳粹德国的国防军。一些有必要军事经验的人员则不能被招募。不过,波茨坦大学军事历史学家奈策尔说,最后还是让这些人为共和国服务。“这一代国防军士兵忠诚地为共和国服务,”他说,“联邦国防军从未对民主构成过威胁。”
,国防和联盟防御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德国联邦国防军规模因此逐渐缩减,兵力降至20万人以下。
之后,德国国防军将重心转移到北约领土以外,参加所谓“境外”部署。联邦宪法法院于1994年宣布此类部署合法。因此,德国士兵在多个大洲担任“维和部队”的角色。其中最昂贵、代价最高的部署是在阿富汗(2001-2021年),共有59名德国士兵在那里丧生。
这一新方向的后果是:缩减规模的全志愿兵役制联邦国防军实际上已无力承担国家和联盟防御任务。“他们显然没有深思熟虑,”军事历史学家奈策尔说道。 “这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政治家们没有提供必要的财政资源。不断削减军队规模是一项政治决策,最终导致2011年暂停征兵制。这意味着联邦国防军只能专注于核心能力。”
这种情况直到2022年俄罗斯大规模入侵乌克兰后才开始改变:自那时起,政界人士开始投入巨资为国防军购置现代化武器和更先进的装备。根据总理梅尔茨(又译默茨)的计划,德国国防军的目标是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迫切需要更多人员,因此,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引发了激烈的辩论。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联邦国防军如今依然享有强大的公众支持。据军事历史与德国武装部队社会科学中心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在联邦国防军成立70周年之际,超过80%的德国人对其持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