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散文)作者:謝盛友
菲爾特(Furth)離我的家鄉大約50公裡,是德國巴伐利亞州北部非縣轄城市,與紐倫堡構成雙城。這個城市至少有三個名人,納粹德國政治家艾伯特·福斯特,前西德總理路德維希·埃哈德和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
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在Mathildenstraße 23。
走出火車站,往市中心方向,幾百米就到達步行街,再往左邊走幾十步就到達他出生的房子。基辛格原名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他是來自洛伊特斯豪森的家庭主婦保拉(Paula,1901—1998)和一名教師路易斯·基辛格(1887—1982)的兒子。他有一個弟弟沃爾特(Walter,1924—2021),是一名商人。基辛格的家族是德國猶太裔;他的曾曾祖父邁耶·勒布(Meyer Löb)於1817年采用「基辛格」作為自己的姓氏,取自巴伐利亞溫泉鎮巴特基辛根(Bad Kissingen)。基辛格童年時喜歡踢足球。他效力於菲爾特SpVgg青年隊,該隊是當時全國最好的足球俱樂部之一。
1938年,基辛格15歲,為了逃避德國迫害,舉家移居到紐約市。基辛格在1943年6月19日歸化成為美國公民。盡管中學年代在曼哈頓北部華盛頓高地度過,但他始終保留著顯著德語口音。基辛格晚上在喬治·華盛頓高中上學,白天則在一家剃鬚刷工廠打工,高中畢業後,一邊在工廠工作一邊在臨近的紐約市立學院用部分空閑時間學習會計。在繼續工作的同時,作為兼職學生在學業上表現出色。1943年初,他的學業被中斷,當時他被征召入伍美國陸軍,在第970反情報軍團擔任德語翻譯。
基辛格在1950年取得了哈佛學院的文學士學位。都市傳說說他是哈佛唯一以滿分畢業的人,其實他在四年級得了一個乙級,而其他人則很罕見地以滿分畢業。他分別於1952年及1954年獲得哈佛大學的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他題為《修復了的世界:梅特涅、卡西爾雷及和平的問題1812—22》的博士論文,常被說為是哈佛博士論文中最長的一篇。
作為一個渴望能對美國外交政策有更大的影響的開明的共和黨人,基辛格成了紐約州州長納爾遜•洛克菲勒的支持者和顧問,後者在1960年、1964年及1968年爭取成為共和黨總統提名人。在1968年,當理查德•尼克松明顯地會成為共和黨總統提名人的時候,基辛格擔任了尼克松的顧問。
在擔任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基辛格製定了對蘇聯的緩和政策以求緩解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他參與了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並與蘇共中央書記勃列日涅夫達成了《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和《反彈道導彈條約》(SALT I Treaty)。
為了繼續對蘇聯施加外交壓力,在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兩度秘密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周恩來協商,並負責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這為1972年尼克松破冰之旅的中美高峰會議鋪路以及為中美關係正常化奠定了基石,結束了中美兩國間23年的敵對與隔閡,從而完成了戰略性的外交政策轉變。基辛格常被中國領導人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和周恩來的會談極度保密,1979年美國終於放棄承認中華民國,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基辛格和越南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尼克松上任之前。在大選期間,他是尼克松陣營的秘密線人,曾給尼克松競選團提供了約翰遜政府在巴黎和談中的機密內容。1968年尼克松憑借盡快結束越南戰爭的口號當選了總統,並在就任伊始就開始執行所謂的越南化計劃—逐漸撤走美軍的同時,扶持當地的越南共和軍以繼續獨立抵抗(北越)越南人民軍和越共游擊隊。與此同時,基辛格在尼克松的支持下,主持了轟炸柬埔寨(當時是主權獨立國家)境內的越南人民軍和越共游擊隊目標的行動。雖然行動計劃一開始是秘密進行的,然而在美國國內,消息一經流出還是激起了一片片的反戰浪潮。不僅如此,轟炸行動還間接引發了柬埔寨內戰。
基辛格和越南的黎德壽同獲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他們為巴黎和平協約所作的努力。然而黎德壽以尚未達至和平為由,謝絕領獎。1975年北越軍攻占南越,並建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為河內。
高中時,基辛格認識並約會了安·弗萊舍(Anneliese 「Ann」 Fleischer),但由於戰爭,他們一度疏遠,兩人於1949年2月6日結婚,當時亨利25歲,安·弗萊舍23歲。婚禮在亨利位於華盛頓高地的公寓舉行,約有12人參加。婚禮儀式按照猶太教正統派舉行。他們的大女兒出生於1959年,大兒子出生於1961年,但他們於1963年分居,並於1964年離婚。
1974 年,基辛格與前哈佛大學學生、納爾遜·洛克菲勒的秘書南希·莎朗·馬金尼斯(Nancy Sharon Maginnes)再婚。基辛格的兒子大衛(David) 曾擔任NBC環球電視工作室的高管,隨後於2005年成為柯南·奧布萊恩的製作公司Conaco 的負責人。
2023年11月29日,亨利·基辛格在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嵩壽100歲。
《紐約時報》曾發表文章《偽君子基辛格》,作者Ben Rhodes(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認為,在全球事務上的冷血思維讓基辛格在對與美國實力接近的專制國家打交道時取得了重大突破——對蘇聯的「緩和政策」給軍備競賽升級降溫;對中國的開放則加劇了中蘇矛盾,讓中華人民共和國融入全球秩序,並開啟讓數億人民擺脫貧困的改革。這場改革的發起人正是下令鎮壓天安門抗議者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這一事實本身也體現了基辛格遺產模糊黑白的本質。一方面,中美恢復邦交是「冷戰」的決定因素之一,也提升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成了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和全球政治的威權主義領頭羊,將百萬維吾爾人關進集中營,並威脅入侵台灣,而台灣的地位之所以懸而未決,正是因為基辛格的政策。
文章說,就像人際關係一樣,誰也不期望國家事務的處理能盡善盡美。但美國已為其偽善付出了代價,盡管這代價比戰爭或談判的結果更難衡量。幾十年來,美國講述的民主故事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說已經變得空洞,而「民主」一詞聽起來就是美國利益的遮羞布。這一切並不能歸咎於亨利·基辛格一人。從很多方面看,他既是美國國家安全權力體制的締造者,也是這一體制的產物。但他同樣是一則警世故事。作者說,盡管如此不完美,但美國的存在離不開美國的故事,是它讓美國成為了一個多種族民主國家,並與俄羅斯和中國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