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孔乙己不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社交媒体里,几天前一首叫做《快乐的孔乙己》的歌曲突然变得火爆。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笔下塑造的人物。歌中唱到,孔乙己作为一个没落书生,宁可饿死,也不肯放下文人身段, 去从事普通劳动。一天之内,这首歌曾收获四百多万的点击。但好景不长,这首歌也未能逃过被删除的命运。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写于1919年3月,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根据小说的内容,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弥漫在青少年当中的不满情绪可能会对党的统治地位构成危险。但出了祈祷好运,年轻人能做的事情也并不多。在一座喇嘛庙里祈福的一名大学生对记者表示,她会去一家国有企业实习,然后再去找工作。像她这样正在努力找工作的年轻人,今年在中国数不胜数。"
奥地利《标准报》发表评论称,为了扭转就业市场的疲软状态,中国政府发起了"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这篇题为《创纪录的青年失业率从何而来》的评论写道:
"青年失业率飙升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疫情期间的封控措施:当时很多大学生被迫推迟学业,而没有去寻找工作。此外,这也同人们对经济复苏的过高期望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虽然恢复了增长,但涨幅却远远低于以往。房地产危机,债务问题以及同美国的地缘政治之争,也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凡此种种,使中国就业市场进入了'瓶颈'。
中国的就业市场历来竞争激烈,人员流动也极为频繁。员工就职几个月后就要辞职,因为其他公司给出了更好的薪酬条件,这种情况是外资企业管理层必须面对的问题。企业高管们抱怨称,常常有员工因为几元钱的薪资差额就要跳槽,或者返乡休假后要求长期休假。就在几年前,上海附近一家中型企业就曾表示:'春节过后,平均只有一半员工会返工。'"
评论写道,同人员频繁流动的低端就业市场相比,大学毕业生们更希望找到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这种倾向也使高端工作岗位"僧多粥少"的局面变得日趋严峻。
"政府希望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稳住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1989年之后建立起的严格新闻审查系统更是保持高度戒备。几乎听不到任何对领导层的批评,而类似于清零政策后期出现的街头抗议,也会在第一时间遭到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