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恶意返乡”与吾爱吾乡
“恶意返乡”
中国在疫情此起彼伏之中迎来春节前的人员流动高潮。本来就相当严格的防疫措施又被各地官员层次加码。1月20日,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县长董鸿在一次会议上讲话的视频片段被放上网后,掀起激烈讨论。董鸿要求对从中高风险地区返乡民众“先隔离再拘留”,拒绝“恶意返乡”的视频,近日中国网络上被热议,遭到官媒和网友的一致炮轰。
“凡是中高风险地区试图返回,不讲你有没有疫苗接种证明,不讲你有没有48小时核酸检测……”,董鸿在会议发言时声色俱厉地说:“你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这位官员在网上遭到大量的批评。
视频发布的当天,董鸿就对媒体回应称,网传视频经过剪辑,不完整。他强调当时说的是:“凡是不遵守省市县疫情防控规定,不听劝阻,恶意返乡的,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说这个话的目的,是保证群众安全。” 他抱怨“不听劝阻、恶意返乡”的话被剪调。但这一解释反而引起更多愤怒的反应。
吾爱吾乡
1995年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引用中、英、日多方史料,对中国大陆传统教科书所谓当年三元里民众激于爱国热情,自发抗英、保家卫国的说法,在史实上做了细致的辨正。他说:中国几千年来不停地改朝换代,中国百姓早已习以为常,“谁当皇帝就给谁纳粮。”“满清的皇帝也未必比浮海东来的‘红毛’统治者更为可亲可爱。”三元里民众对英人和清政府的冲突本不关心。之所以会转而抗英,不是为了帮朝廷,而是因为英军在当地开棺暴骨、抢掠财物、调戏妇女,使当地民众的基本利益受到侵犯。他指出:在当时条件下,“许多人还意识不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之存在”。讲三元里发生过民众抗英斗争是事实,但“三元里等处民众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
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落后的农业社会,还是一个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人们习惯于各扫门前雪,很容易走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一个皇帝、若干朝臣、一众官吏,很容易对数亿民众实施统治。但是,相对于北方,南方的情况多少有所不同。
自古以来,地处中原的汉族政权屡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不断有不肯屈服的中原汉人渐次南下。一方面,南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就较中原地区复杂,那里的人们更习惯结群而居,基层社会中血亲族群关系的纽带作用较强;另一方面,南下汉人自身传统文化意识浓厚,亦较倔强。影响到后来,越往南方,越不易被远方的中央政权降服和同化,中原传统文化留存下来的成分也越多。
林语堂对包括三元里民众在内的广东人有一种评价。他说,广东人是中国古代南方吃蛇的土著与南下中原文化的“强烈混合物”,一方面迷信鬼神、恪守传统,一方面又冒险好斗、顽强彪悍。这使得广东人在维护自身利益和文化方面,表现得较其他地方更激烈。特别是底层民众,往往只有乡土情结。谁当皇帝,与他无关;伤害了本乡本土的利益,任谁也要反。
从历史上看,当年清军打下广州后,就有不少抵抗失败的广东人不愿屈服外族统治,沿着海岸退到了越南,之后进至东南亚各地。与此同时,闽南失守,不少福建人也选择流亡,渡海去了菲律宾和印尼等地。此后还有不少海南岛人和成批的客家人,也不堪忍受清朝的统治,迁徙到东南亚去了。
据美国著名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1936-2015)说,17世纪前后,大批跑到东南亚的华侨,从来只认自己的省籍或族裔,比如自己是广东人、福建人、客家人等,很少清楚或在意国家归属。即使东南亚殖民当局会把他们视为“中国人”,他们看自己也依然如故,始终各有各的会馆或同乡会,各自经营各自的行业。比如,在曼谷,“97%的典当商铺属于潮州人,他们还控制了70%的大米贸易和90%的中医业。美容业中50%的生意由海南人经营,59%的机械工场由广东人掌握,90%的造纸业在客家人的控制下。”
爱乡不爱国,这在农业社会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乡土环境中生活的人,熟悉的是费孝通所说的那种“熟人社会”的规则。大家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互帮互助,一切道德、规矩都是既定的,习以为常的,因而人与人之间不仅关系简单,而且相互信任。不过,随着商品经济日渐繁盛,人口流动加快,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到满是陌生人、连话都听不懂的城市后,不可避免地会在城市中建立小的熟人社会圈子。历史上最早的同乡会组织,就形成于欧洲中世纪早期大学开始兴起的时候。在11世纪起家的巴黎大学、博罗尼亚大学里有来自欧洲各处的青年学生及学者,为便利解决个人无力解决的种种问题,就自发地组织了许多“同乡会”。在18、19世纪欧美移民潮兴盛期间,类似的同乡会也都曾大量出现。
在中国,成规模的同乡组织,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主要是冠以地方名头的各种“会馆”,为来到城里的同乡提供一个聚会交往的处所。清末,地方自治之风吹起,政府管制稍松,特别是在留学海外的青年中间,具有互助性质的同乡会之类的组织也大量涌现出来。
一个连家乡都不爱的人,能够爱国,这确实值得怀疑。但是,说爱乡就会爱国,就我们经过的历史来看,至少也没有那么肯定。
‘乡’(country)是一个物理地理的概念,而“国”(state)是一个政治学概念。
人都是有“乡”的,却不一定有“国”,比如那些无国籍人士stateless。
中共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乡’消失,一切都以“中共国”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