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创业,阅读,思考,写作
个人资料
谢盛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立陶宛抗暴政、向往自由独立

(2021-11-21 08:06:44) 下一个

立陶宛抗暴政、向往自由独立

在台湾驻立陶宛代表处正式挂牌数日后,中国外交部声明表示,将与立陶宛之间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并敦促立方“立即纠正错误”。立陶宛对此表示“遗憾”,但同时强调该国拥有和台湾发展合作的权利。台湾陆委会则回应称,北京“无权置喙”台湾与立陶宛之间的合作。

立陶宛有着辉煌的历史, 1236年建立立陶宛王国,1386年与波兰组成共主邦联,1569年7月1日波兰立陶宛联邦建立,1795年10月联邦灭亡,1918年2月16日宣告独立,1920年7月12日获得苏俄承认,1940年6月-1991年苏联占领,1990年3月11日恢复独立,2004年5月1日加入欧洲联盟,整个立陶宛历史就是一部血泪斑驳,争民主、抗暴政、向往自由独立的历史。

13世纪,那时的欧洲正处于千年中世纪的尾声,立陶宛人面对日耳曼民族入侵,由多个部落联合成立了立陶宛大公国,也逐渐形成了立陶宛民族。14-15世纪,立陶宛在东欧有着广袤的领土,今天的俄罗斯西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大部分领土都属于当时的立陶宛大公国,可以说北抵波罗的海,南至黑海,可谓幅员辽阔。14世纪后,立陶宛大公国与当时名副其实的欧洲列强波兰长期联姻,两国关系不断走近,最终在1569年,两国签订《卢布林条约》,波兰立陶宛联邦成立。

两大强国合并后,国力更上一层楼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一度问鼎东欧霸主,由于在17世纪整个德意志地区乃至大半个西欧都陷入宗教战争的泥淖中,而在东方,蒙古人建立的统治近乎完全解体,日后的俄罗斯仍是一盘散沙,权力的真空,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崛起的创造了客观条件。17世纪初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同时对抗,莫斯科大公国、奥斯曼帝国以及北欧霸主瑞典,实力登峰造极。

但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本质上是一群贵族成立的联合政权,随着日后的欧洲列强英、法、俄、德开始逐步加强国家中央集权,建立民族国家,拥有了更强大的动员能力,整个国家从政治、经济、军事纷纷开始变革,波兰立陶宛联邦仍旧抱守贵族制度与基督教法统,逐渐落后于时代。尤其是在俄罗斯崛起后,斯拉夫民族对于领土有着天然的野心,不断蚕食波兰立陶宛联邦,直接吞并了今天的乌克兰,而其实国家也纷纷跟进,最终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8世纪遭到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的三次瓜分,到了1795年,在欧洲的地图上已经看不到波兰立陶宛联邦一点国土了。

等到立陶宛再次以一个主权国家的身份出现,那已经要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了,当时由英法美三国主导的凡尔赛体系,以民族自决原则,将波兰和立陶宛分别以不同的国家重获独立,不过领土再也不可能恢复昔日巅峰其实,变成了一块巴掌大的小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战期,立陶宛国内局势发生了剧烈动荡。在1918年独立之初,立陶宛依然延续王国政体,但王国随后便被国内资产阶级政党推翻,成立了立陶宛共和国。在1918年底,立陶宛国策再次出现180度大翻转,在大部分领土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甚至还曾一度与白俄罗斯联合组成了一个短暂的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不到两个月,资产阶级政府卷土重来,并再次宣布独立,还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

这一串走马灯式的政权更迭,虽然看着混乱,但是,对立陶宛来说,有一个总的方针不变,那就是反俄。立陶宛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俄罗斯入侵,因此,对这个新生的国家来说,选择和当时苏联相同的政体,对其国民是绝对难以接受的。从这里开始,反俄与反共便贯穿了立陶宛这个国家的历史,直到今天。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希特勒大军闪击波兰之际,苏联同时从东方出兵,苏德两国又一次瓜分波兰,连带着立陶宛也被苏军占领,强行并入苏联。然而短短几年之后,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起巴巴罗萨行动,500万德军向着广袤的苏联国土发动闪击战,立陶宛也被德国占领。不过,立陶宛倒是一点也不抗拒,反而拿起枪加入了德军行列,宁愿与法西斯为伍也要把反俄贯彻到底。然而二战结局,我们都清楚,最终随着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德意志第三帝国灰飞烟灭。立陶宛再一次被迫成为苏联加盟国。

不过若论地位,立陶宛在苏联加盟国中,属实“弟中弟”。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从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文化都与斯拉夫民族格格不入,加入苏联也是被迫为之,历史上这些民族大多被俄罗斯帝国所征服,因为对俄罗斯和苏联完全没有好感,在冷战中,这三国不断与西方暗中款曲,地下的独立运动一直没有中断过。到了苏联解体前夕,更是花式秀操作,搞出了200万人手拉手联通三国首都,以宣誓独立的大型集体行为艺术。以立陶宛为代表的三国,是最有动力推动苏联解体的国家。

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一个重大的和平游行事件,它的名字叫“波罗的海之路”,也称为“自由之路”。事件发生在1989年8月23日,背景是被共产苏联统治了进五十年的波罗的海三国。在那一天里,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的大约2百万人手拉手组成人链要求从苏联独立。

人链绵延600公里,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Tallinn)的堡垒山(Toompea)下一直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的格迪米纳斯城堡塔楼(Gediminas)。

波罗的海三国与俄国的恩怨纠葛,根源于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二次大战后,波罗的海三小国遭苏联占领,由于爱沙尼亚等国于二次大战期间与德国合作,受到强烈报复与攻击,1940-1957年间人民遭流放及大规模屠杀,有30万立陶宛人死亡,三国的抗苏人士被遣送到西伯利亚,引起民怨。

接着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与立陶宛三国要求俄罗斯承认苏联1940年非法占领,并要求俄罗斯为此道歉并提出赔偿。而俄罗斯认为前苏联政府军队是应当时波罗的海三小国政府请求,进入与德国法西斯军队做斗争而非占领。俄国前总统表示,苏联政府1989年曾公布一项决议,谴责苏联与德国在1939年年的签约是斯大林个人的决定,违背苏联人民的利益。然而,俄罗斯并没有道歉呀!对波三国也没有任何答复了呀!波三国的人民非常愤怒,但是他们选择了不流血的和平抗议,这就是波罗的海之路的由来。

波罗的海之路活动由三个国家的独立运动人士组织,目的是让世界关注波罗的海三国民众的自由呼声。于是壮观的一幕发生了,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成千上万的人们佩戴上了活动的徽章,积极的响应着号召,自发走上街道,成为人链中的一员。

在维尔纽斯,约5千人在大教堂广场聚集,手持蜡烛唱爱国歌曲(包括《国歌》)。其他地方则有僧侣举行弥撒,或敲响教堂钟。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人民阵线,领袖在两国边界会面,举行一场象征性的丧礼,竖立一支大型黑色十字架。示威者手持蜡烛,高举黑色丝带装饰的战前国旗,悼念苏联暴政的死难者:“森林兄弟”、遭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政治犯,和其他被标签为“阶级敌人”的人。

新闻报道,约70万爱沙尼亚人和100万立陶宛人参与示威 (2020年估计立陶宛人口2,794,329)。拉脱维亚人民阵线估计约有40万人参与。主办单位在活动前期望原住人口中,有百分之25至30人会参与。塔斯社报道苏联官员认为,30万爱沙尼亚人和接近50万立陶宛人参与。要使人链在物理上可行,每国必须有约20万人参与。空中拍摄的录像显示,人链在农村地区几乎是没有断开的。总参与人数大约有200万人。

波海三国于争取独立过程中,采用不合作与非暴力的示威,如献花,合唱等。苏军在打压独立运动时,反而被这种非暴力所感动,1991年年1月13日,苏联军队的坦克开进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荷枪实弹对付电视台周边的人墙,14人因此被杀,但这次杀戮也造成苏联士兵的严重罪恶感,苏军的攻击因而停止。1991年8月苏共保守派政变,拒绝向反抗政变市民开枪的苏军正是同一批军队,导致保守派政变失败,波海三国终获得独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