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8)
德国 SchUM 城市的历史
施派尔(Speyer) 、沃尔姆斯(Worms)和美因茨(Mainz)等城市曾是犹太教学术重镇,现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共同组成了SchUM城市——SchUM是它们名字的中世纪希伯来语首字母组合。这些城市深刻影响了中欧和东欧犹太人散居地的文化、宗教和释法。犹太人社区遗址还包括沃尔姆斯和美因茨的老犹太公墓。美因茨的老犹太公墓最早的葬礼可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如今这里还保留着大量历史悠久的墓碑。这4个组成部分生动地反映了德系犹太人风俗的初期形成过程以及犹太社区的发展及定居模式。
施派尔是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一座非县辖城市。1529年4月19日神圣罗马帝国在此召开帝国会议,讨论解冻迫害新教徒的《沃尔姆斯议会》议案,遭到部分与会的诸侯和自由城市代表的反对,史称“抗议者”(Protestanten),即新教徒的代名词。约在五千年前,施派尔即拥有着第一批原始住民在这块土地上活动。接着自从凯撒夺下高卢地区以后,莱茵河成了迅速扩展的罗马帝国一道保护疆界,而刚好位于莱茵河东方的施派尔,也成了罗马士兵驻军的一大据点。
施派尔犹太人的实际历史始于1084年,当时犹太人逃离 大屠杀在施派尔(Speyer)避难。他们可能是在主教鲁迪格·赫兹曼(RüdigerHuzmann,1073–1090年)的煽动下发起的,他在皇帝明确表示同意邀请了更多的犹太人住在他的镇上。
主教赫兹曼授予的宪章远远超出了该帝国其他任何地方的当代实践。施派尔的犹太人被允许从事任何形式的贸易,交换黄金和金钱,拥有土地,拥有自己的法律,司法制度和行政管理,雇用非犹太人作为仆人,并且无须在通行费上缴纳通行费或关税。城市的边界。要求犹太人来施派尔的原因是他们在货币和贸易业务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大规模建设放贷机构是需要的 大教堂。犹太人也可以被视为德国城市发展的先驱。
据估计,施派尔的犹太人社区由300至400人组成。大约1100年,犹太人在Judengasse(今天的Pfaffengasse)上建造了Judenhof(犹太庭院)作为其社区的中心。
在施派尔的犹太人社区遗址包括犹太教堂和妇女会堂的建筑结构、犹太学校考古遗址、庭院和保存完好的犹太人洗濯池,其建筑和施工质量非常高。
沃尔姆斯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东南部的一座非县辖城市,位于莱茵河的西岸。沃尔姆斯也被称为“尼伯龙根之城”(Nibelungenstadt,源自尼伯龙根的传说和尼伯龙根之歌)和“路德城”(Lutherstadt,源自马丁·路德),市内的沃尔姆斯大教堂是三座由皇帝下令建造的罗马式主教座堂之一(另两座是美因茨主教座堂和施派尔主教座堂),也是罗曼式建筑的代表作。沃尔姆斯也是英雄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的舞台。这首诗也被用作歌剧的题材。市内有以此为主题的博物馆。沃尔姆斯这个名字来自凯尔特语。市内的气候颇为温和。
9世纪时,查理大帝将沃尔姆斯作为他的冬宫,829年和926年两次在沃尔姆斯举办东法兰克王国的帝国议会(Reichstag)。随着法兰克王国的分裂,沃尔姆斯走入了衰落,直到萨利安王朝时期才得以复兴,1074年获得关税自由,1076年再次举办帝国议会,在这次会议上国王亨利四世宣布废黜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而作为回应,格列高利七世开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接着便发生了著名的亨利四世“卡诺莎悔罪”事件。
继1125年萨利安王朝衰落之后,霍亨斯陶芬王朝统治沃尔姆斯,腓特烈一世赋予沃尔姆斯广泛的自由权利,沃尔姆斯由此成为了一座帝国自由城市。
同许多其他城市一样,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也在沃尔姆斯展开,在著名的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马丁·路德为他在维滕贝格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向皇帝卡尔五世做出了辩护。沃尔姆斯由此成为了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和试验田,1526年新约圣经的第一部英语译本也在这里发表。沃尔姆斯虽然信仰新教,天主教教徒在1792年前是要被驱逐的,但是天主教的主教和牧师却拥有特权,并保留着沃尔姆斯的天主教主教座堂。
沃尔姆斯在1792年至1814年间属于法国,1816年起归属黑森大公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沃尔姆斯逐渐恢复了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沃尔姆斯分别在1945年2月21日和3月18日盟军的两次空袭中遭到彻底摧毁。英国在1945年2月21日的空袭目标是位于沃尔姆斯市区边缘的主火车站和市区西南面的化工厂,但除此之外空袭也造成了市中心其它地区的破坏,334架飞机在短短数分钟内像沃尔姆斯市区扔下了1100吨炸弹,沃尔姆斯大教堂也未能幸免于难,总共有239人在空袭中丧生,60%的沃尔姆斯居民无家可归,6490栋建筑遭到彻底或严重损毁。沃尔姆斯市区在战后重建时,大部分采用了现代风格。
在沃尔姆斯,犹太人社区遗址有战后在原址重建的12世纪犹太教堂和13世纪妇女会堂、犹太社区礼堂和12世纪的犹太人洗濯池。
早在罗马帝国末期在美因茨就已经有一个基督教社团了。343年的马蒂努斯是第一位被证实的美因茨主教。民族大迁徙的混乱平静后,美因茨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个城市,在文化、宗教和政治方面它的影响都非常大。8世纪中圣波尼法爵从美因茨出发向东(主要是针对萨克森人)布道。780年或782年美因茨被提升为大主教驻地,其教区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北最大的。在9世纪和10世纪美因茨获得了“金色的美因茨”(Aurea Moguntia)的称号,并成为采邑总主教区,总教区主教同时拥有美因茨的世俗统治权。 13世纪,美因茨的大主教上升为帝国大总理、美因茨选侯国的统治者和选帝侯。大主教威利吉斯(Willigis)下令建造美因茨主教座堂来显示他的威望,有一段时间由于皇帝年幼,美因茨大主教任帝国摄政,实际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真正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