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创业,阅读,思考,写作
个人资料
谢盛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老妇还乡》作家百年诞辰

(2021-01-11 11:18:37) 下一个

《老妇还乡》作家百年诞辰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Friedrich Reinhold Dürrenmatt (* 5. Januar 1921 in Stalden im Emmental; † 14. Dezember 1990 in Neuenburg; heimatberechtigt in Guggisberg) war ein Schweizer Schriftsteller, Dramatiker und Maler.

迪伦马特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州西南的科诺尔芬根。父亲瑞恩豪德·迪伦马特是位牧师,母亲赫尔达也是位虔诚的新教徒。在父母的影响下,迪伦马特从小就读到很多圣经故事和英雄传说,同时也对基督教产生了叛逆心理。他曾和姐姐一起向一位乡村画家学习绘画,画大洪水和瑞士古战场,后来他回忆到这最早的艺术体验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1935年迪伦马特全家移居伯尔尼,进入当地的基督教中学。1939年因成绩不好未能高中毕业,开始逃避学校生活,常在咖啡馆里读莱辛和尼采的著作来消磨时光。

1941年他获得了高中毕业证书,尝试考入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考官没有录取他,反而建议他父母送他到伯尔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1942年夏天接受短期的军事训练,但因为视力不佳而复员,转到苏黎世大学继续学习两个学期。其间他结识了画家沃尔特·约纳斯walter jonas,进入了艺术家的圈子。圣诞节前夜,迪伦马特参加圣诞晚宴的路上看到了剧作家毕希纳的纪念碑,他有所感触,在咖啡馆里匆匆写了几十字,后来发展成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圣诞夜》。1943年秋天的一场大病让迪伦马特回到了伯尔尼大学就读哲学专业,期间曾为苏黎世的《世界周报》担任戏剧和美术编辑。

迪伦马特本应在1946年提交自己关于克尔凯郭尔的毕业论文,但他选择了退学,以自己的第一个剧本《写在书上》替代了毕业论文。同年他与女演员洛蒂·吉斯勒结婚。1947年他以再洗礼派在明斯特的反抗为主题的剧本《写在书上》在苏黎世首演,取得一定成功,但随后的《盲人》反响平平。日渐加重的生活压力让他放弃了严肃风格的历史剧的创作,开始写带有讽刺和戏谑风格的喜剧、广播剧甚至酒店歌舞表演剧本维持生计。

1949年4月迪伦马特的第一部喜剧,“非历史的历史剧”《罗慕洛斯大帝》上演,该剧取材于西罗马帝国覆灭前夜的历史,但是对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的性格进行了艺术虚构,把他塑造了一个漠然于政治,认定自己用政治上的无所作为促进了历史发展的人物形象,指明人类历史荒诞的一面。该剧演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迪伦马特也将其视为自己最喜欢的创作之一,直到1980年代还在重订这部剧作。

1967年迪伦马特到莫斯科参加过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刚回到瑞士,就得知六日战争爆发了,他立即表示发表演《以色列存在的权利》支持以色列。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他希望双方保持克制。1973年他的《伙伴》一剧上演遭受失败,这让他彻底心灰意冷,不再进行戏剧创作。 80年代之后迪伦马特宣布因身体原因,结束小说与戏剧创作,专心写自传。1990年迪伦马特作了两次著名的讲演,一是向瓦茨拉夫·哈维尔致敬的《瑞士,一座监狱?》另一是向戈尔巴乔夫致敬的《康德的希望》。他常比较亚伯拉罕诸教和马克思主义。1990年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9岁。

迪伦马特写的剧本《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在上演时遇到了阻碍,由于剧本涉及到了宗教狂和通奸等主题,瑞士的各大剧院都拒绝接收,只能在德国首演,获得欢迎,这使迪伦马特抱厚望于之后的《天使来到巴比伦》这个剧本,该剧的背景为古巴比伦王国,以寓意的手法强调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获得幸福,鄙视财富和权势。但观众反应平平,这一打击让迪伦马特暂时离开了剧场,专心小说的创作。

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ist eine Tragikomödie in drei Akten des Schweizer Schriftstellers Friedrich Dürrenmatt. Die Uraufführung mit Therese Giehse in der weiblichen Hauptrolle fand am 29. Januar 1956 in Zürich statt. Das Stück wurde zu einem Welterfolg und brachte Dürrenmatt die finanzielle Unabhängigkeit.

1956年1月他的剧本《老妇还乡》上演,取得极大的成功,从此获得世界性声誉。剧本讲述一个成为亿万富翁的老妇在离别45年后重返故乡,为了害死使她17岁时沦为妓女的旧日情人伊尔,用金钱收买了全城居民,让伊尔在无尽的心理压力下死去。剧本揭露了金钱万能的现象,在艺术上采用了作者擅长的“悲喜剧”手法,戏剧效果强烈。

瑞士的犯罪小说有一个特点:时间尺度不同。案件调查过程有时不走寻常路,速度效率欠佳。而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作品更是独树一帜。瑞士于今年隆重纪念这位瑞士著名作家的百年诞辰。

迪伦马特于1956年创作的剧作《老妇还乡》(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曾在美国、欧洲、前苏联甚至中国和印度的剧院里都上演过。即使是他这部最成功的剧作也有凶恶色彩:一个亿万富翁回到瑞士家乡,提出用钱换取那个曾经背叛她的人的性命。这部剧作甚至被导演伯哈特·维奇(Bernhard Wicki)拍成了电影。 好莱坞明星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在视频中扮演主角。

罪孽与赎罪、犯罪与集体共谋、合作与同流合污--这些都是迪伦马特的经常会提到的内容。在他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关心这些主题。当时他想成为一名画家和艺术家。

Die Milliardärin Claire Zachanassian besucht die verarmte Kleinstadt Güllen, in der sie einst ihre Kindheit und Jugend als Klara („Kläri“) Wäscher verbracht hat. Während die Einwohner auf finanzielle Zuwendungen und Investitionen hoffen, will Claire vor allem Rache für ein altes Unrecht: Als sie im Alter von 17 Jahren von dem 19-jährigen Güllener Alfred Ill (ILL) ein Kind erwartete, leugnete dieser die Vaterschaft und gewann mit Hilfe bestochener Zeugen den von Klara gegen ihn angestrengten Prozess. Entehrt, wehrlos und arm musste Klara Wäscher ihre Heimat verlassen, verlor ihr Kind, wurde zur Prostituierten, gelangte jedoch später durch die Heirat mit einem Ölquellen

《老妇还乡》是作者迪伦马特的成名作,描写亿万富婆克莱尔(Claire)四十五年后返回故乡(Güllen)居伦小城,要用十亿捐款取她当年恋人伊尔Alfred Ill (ILL)的人头,因为伊尔抛弃了她,曾使她沦为妓女。她的要求起初遭到居伦人的拒绝,但金钱的诱惑实在太大,居伦人最后不得不在金钱前屈服。他们集体扼死伊尔,以“主持正义”换得了本城的繁荣。作品看起来很无奈很荒唐,但却深具人性,可以这样说,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抵抗住这种诱惑。

从头至尾,克莱尔都表现得十分从容,即便是她的要求一度受到所有居民的反驳,她也丝毫不担心。她失掉了少女之恋也同时失掉对世道人心的信心。她控诉这个世界,说:“这个世界曾经把我变成一个娼妓,现在我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妓院。”她要用她的金钱势力“安排这个世界的秩序”。她轮换丈夫,甚至结婚仪式结束不多久就提出离婚。居伦城有人直指她是复仇女神。

伊尔起先阿谀奉承,而知道克莱尔还乡的目的后,整日杯弓蛇影如惊弓之鸟,大家的一举一动在他看来都在慢慢屈服于克莱尔,正在渐渐走上处死他的方向。伊尔闭门不出,整日与恐惧搏斗,也许也与良知搏斗。直到有一天市长来告诉他大家的决定,伊尔镇定的面对,并拒绝市长让其隐罪的好意,称自己愿意坦然面对宣判,无论自己是不是会被处死,都希望不要省掉这一次宣判。

迪伦马特的初版后记还说,“克莱尔一开始便是女主角,性格始终一成不变,那么她的旧情人则是一步步变为男主角的。”的确,读到最后,伊尔变得不那么可恶与懦弱,相反令人有了一丝怜悯。有一度我还觉得最后克莱尔会放弃这次复仇,因为伊尔的诚恳认罪而动恻隐之心。但这样就把剧情弄狗血了。更不符合作者希望“他通过他的死变得高大起来。”

金钱使一个女人受到伤害沦为娼妓,从此便在她心里埋下刻骨铭心的仇恨。而这个恨,在几十年后引发了一场真正的人性与金钱欲望的较量,但人性在较量中彻底惨败。然而克莱尔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她得到了幸福,她的爱情不可能死而复生。而众人的道德和良心非但无力抵御金钱的诱惑,反而成为他们“主张正义”的借口。整个故事至始至终充满着金钱对人性的赤裸裸的讽刺,所以故事的主角并非克莱尔和伊尔而是整个居伦城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freemanli01 回复 悄悄话 个人现在看川普的反战、撤军,推进以色列和平,喝萨达特一样,不被同时代的人认识。因为推进和平,对很多人(比如军火商)并没有什么好处,而平民也看不见总统所避免了的事故。
这个世界还是崇尚那些打仗的“英雄”,而不能欣赏避免战争的人。实际上避免战争要比打赢战争对国家和人类更有益。就像医学里,能预防你害病的人比给你治病的人更难得,但是人们瞎了眼,看不明白。就像圣经说的,他们看是要看,但总看不明白,听是要听,但总听不见。
...
和北韩建立关系,缓和地区危机,就像当年尼克松到中国一样,对世界是有好处的。
尼克松对中国的开放,无论如何,当时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只是后来婚后吵架,那是另一回事。
...
推特屏蔽了川普,也就剥夺了最少7500万想听川普说话的人的知情权,而且对方还是总统。这可以说川普让人知道了,BIG TECH已经有了剥夺公民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权利,不管它是私人公司还是国家。反正他们事实上掌握了这种能力。
谢盛友 回复 悄悄话 川普为什么如此受人爱戴?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七日美国《人物周刊》封面的大标题:《大亨川普证明你可以富得离谱》(Tycoon Donald Trump Proves You Can Be Too Darn Rich)。年轻英俊的川普在封面的大照片,题图文字为:“四十一岁的亿万富翁,有四个赌场、好多私人飞机、豪车和别墅——还有一个要吞下整个曼哈顿的ego。川普说太忙了,没时间竞选白宫,但已经花钱买下人类可能拥有的一切。”(Michael Ryan, “Too Darn Rich.” People Weekly. Cover story, December 7, 1987)文章从川普走出川普大厦的电梯说起,围观的群众争先恐后挤到他身后,只想用指尖碰一下他蓝色羊绒大衣的袖子,据说碰一下川普会带来好运。
八十年代,川普是美国普通大众最狂迷的偶像。报道还说民主与共和两党争相求见川普,为了拿政治献金。记者采访川普:你为什么如此受人爱戴?他露出那经典的“我知道但不告诉你”的神秘微笑回答:“我爱人民,人民也爱我。”美国的大众神话和英雄,这位亿万富翁其实是为媒体和大众量身订制的偶像。
重新谈判贸易协议
川普上台的部分原因是,他承诺废除和重新谈判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旧贸易协议。他确实做到了,尽管有时很混乱,他引发了与中国的贸易战,并给本国国内企业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他成功地终结了一个可以追溯到克林顿时期的重要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川普新签署的美墨加协定(USMCA)取代了之前的旧协议,甚至连其批评者都承认新协议更好。
他曾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我们国家最糟糕的贸易协定”。而他签署的美墨加协定包括更新的劳动保护条款和一些环境和劳动条款。
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2019年的时候就此协定表示“当然,毫无疑问,这个贸易协定比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要好得多,但是,就我们在这里的工作而言,它比政府最初提出的版本也要好得多。”“这是美国工人的胜利——我们为推进这一胜利感到非常自豪。”民主党人佩洛西被视为川普的死敌之一。
美国优先
衡量川普政府政绩的标准并不总是和他的政策有关,也关乎他如何转变美国人和世界对华盛顿的看法和关系。川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议程不清不楚,但却成功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注意。在2016年总统竞选的早期阶段,川普对奥巴马政府的外交和贸易政策嗤之以鼻。早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川普就称奥巴马政府“混沌无能”,并称“ 川普当选后将把大家再次变成赢家”。从一开始,川普就以一种非常规的、不可预测的方式执政。
华盛顿特区两党政策中心主席格鲁梅(Jason Grumet)分析道:“ 川普总统与很多机构对立。他打破了以往的政府规范。”川普将其“不按常理出牌”的作风带到了世界舞台上,挑战长期以来的外交规范。2017年,他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称该协定“对美国非常不公平”。他还宣布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并试图与朝鲜独裁者金正恩发展外交关系。
推特治国
即使川普的推特账号现在被封,他对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竞选和执政也产生了不可否认的影响。他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品牌,并在整个任期内通过社交媒体攻击政敌、解雇政府官员,并与忠实支持者直接互动。这种执政风格被戏称为“推特治国”。
奥巴马总统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较为传统。然而,川普颠覆了社交媒体的方式。 他的我行我素和雷人雷语使他获得了一个大多由白人和宗教保守派组成的选民团体的青睐,他们认为自己被所谓的华盛顿精英剥夺了权利。这为共和党带来了新的支持者。
部分内容参考了DW.COM(德国之声中文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