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2)
德国人看中国:超级恐惧
2007年11月,默克尔在总理府接见了达赖喇嘛。北京将这位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视为敌人,因此,这个举动立即引发了中国当局的愤怒抗议。当时默克尔的执政伙伴--和现在一样,也是社民党--表达了不满。时任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现在的德国联邦总统)担心,默克尔此举会给德中关系带来影响。默克尔呢?她淡定地作出回应:"我有权决定接见什么客人,在哪里见面。"她还补充表示,希望所有执政联盟的成员都对中国采取明确的立场,"否则中国对我们的尊重只会减少。" 这的确击中要害。
德国目前正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而德国总理默克尔没有对中国推出港区国安法提出任何尖锐的批评,她目前有其他的优先事项。今天,很多人又在等待默克尔在中国问题上发出明确态度。然而这个礼拜,这位德国总理在布鲁塞尔介绍德国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计划,提到中国时仅仅寥寥数语带过。默克尔强调了贸易伙伴的重要性,但也提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理念,尤其是保护人权方面"。北京推行的港区国安法已经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生效,对反对派来说,这意味着终结。默克尔在布鲁塞尔对此只字未提。
早在2014年德国《世界报》发布的名为《中国和德国——认知和现实》的调研报告,37%的德国人将中国首先与“经济强国”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但令德国人感觉不好的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力量,还有共产党的统治:这项访问了约2600名德国人的调研表明,59%的德国人将中国的政治力量视为威胁。
2018年谷歌搜索结果显示,德国人搜索“恐华”(Angst vor China)的频率已经高于“怕死”(Angst vor Tod),谷歌搜索结果,排行第一是“怕中国”,其次是“怕死”。2018年,德国电视二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题为《超级大国:恐惧中国?》的纪录片,超级大国中国的崛起行将改变世界,带给欧洲未知的机遇和挑战。
几十年来,德国媒体对恐惧中国的题材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花样迭出。从《明镜》周刊“黄色间谍”的杯弓蛇影,到《图片报》“华人入侵”的草木皆兵,恐华的论调满城风雨。2018年5月3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表示中国的技术进步让欧洲人联想到《1984》中的老大哥:“他们在看着你……数字监控将恶劣的警察国家变成了恐怖的无所不晓的老大哥”。
德国外交部近日在其官网上提醒德国公民,由于港版国安法已经正式生效施行,准备赴港以及在港德国公民应当心自己的政治言行。不过,联邦外交部的这一做法在德国招致不少批评,被指是在“自我审查”。德国外交部就港版《国安法》提醒本国公民“自我审查”,这一做法遭到了《法兰克福汇报》的激烈抨击。《世界报》则批评德国消费者只图自己方便、不顾商品背后之侵犯人权问题的短视行为。
在2020年7月11日出版的《法兰克福汇报》中,德国联邦经济部长阿特迈尔表示,他依然相信“以贸易促转变”的对华政策,反对因为人权问题而制裁、孤立中国。他在专访中同时也指出,只有真正贯彻法治原则,中国经济才能取得长期成功。
这位德国经济部长再强调他历来重视人权话题的同时,也表示他始终坚信"贸易能够促成一定程度的转变"。阿特迈尔以冷战时期为例,指出"要不是西欧当时扩大了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合作,冷战也许不会那么快结束。"他还以朝鲜为例,认为"专制政权即便被完全孤立也能活得很好,所以我们必须也要和棘手的伙伴打交道,即便在困难时期也要开展对话。"
最近几周,德国政府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被要求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尤其是围绕香港《国安法》出台,德国政府只做出了“担忧”的表态,受到了国内外的抨击。德国对外关系委员会(DGAP)资深研究员狄雨霏(Didi Tatlow)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几个月来,香港人 “对德国的反应感到失望”。她说:“有人注意到,基本上德国在公开场合什么都不说,对来自中国的压力反应很薄弱。我觉得香港人很聪明,他们会把这个事情计算进去。他们会想:我到底该不该相信德国?”
凡在宫产国家生活过的人,用膝盖骨想也能猜出中国人的自由度。
这个世界的战争就是这么胡思乱想什么威胁引起来的。说良心话,我自己也是中国人,我可以代表中国说对德国的看法,是德国非常正面,中国也是非常盼望和德国结盟共同发展。
根本没有战争,连想法也没有。
为什么这种舆论还在呢,估计是中国敌对国家如美国,台湾,印度花钱请人这么宣传的。
不然没办法解释这些垃圾造谣信息怎么出来的。
谁也不愿意没有希望,西方如今面临满清时代的心理局面。
權力即是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