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8)
希特勒藏书与焚书
"这只是一场序幕。焚烧书的地方,最终也会焚烧人。"诗人海涅此前100多年前在其悲剧《阿尔曼索》(Almansor)中所说的话,在纳粹统治下变成现实。
„Das war ein Vorspiel nur, 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uch am Ende Menschen.“ Dieses Zitat Heinrich Heines aus seiner Tragödie Almansor (1821, erschienen 1823)
美国学者提摩西·赖贝克(Timothy W. Ryback)于《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Hitler's Private Library 深度剖析希特勒的1.6万本私人藏书,还原希特勒思想形成始末。它是第一部从希特勒阅读的书籍中透视他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的著作,被评为“解读最洞悉其思想、最深入其灵魂”的作品。它既是一部隐匿在书架中的“希特勒传”,也是一部伟大的学术作品,为人们研究希特勒提供了极有见地的独特视角。
该书附录中的一份写于1942年的报道,希特勒约一万六千多册的藏书大致分为军事历史、艺术和建筑、占星学与灵异理论、营养学和食谱知识、通俗畅销小说以及为数不少的反犹思想书籍等几大类,其中他最感兴趣的主题是军事与艺术。赖贝克这本书以最可贵的努力在“希特勒如何阅读”与“如何阅读希特勒”之间建立了坚实的联系,尽管他本人的思考在这两岸上都还存有各种不足。但是当他极为细心地阅读希特勒写下的眉批、研究所画下的铅笔线条以及各时期希特勒的言论与他所阅读之书的内在关系的时候,的确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希特勒的心灵世界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该书第五章“失落的哲学家”中,赖贝克力图通过希特勒阅读的细节澄清他与尼采、叔本华和费希特的关系:他认真阅读的是费希特,叔本华和尼采都只是在纳粹时代方便地使用口号,而只有费希特的以“德国独特论”为核心的德国模式民族主义论述才是深刻影响希特勒的思想来源。但是,对塑造希特勒世界观的黑暗核心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书籍,是由亲纳粹的出版人J. F. 雷曼出版和赠送给希特勒的那批宣扬种族主义的著作:它们才是希特勒藏书的核心部分、希特勒知识世界的主要基石、第三帝国意识形态的基础(第161-164页)。
1933年5月10日,数万人在柏林旁观焚书
纳粹党焚书是20世纪30年代在纳粹德国和奥地利,德意志学生联盟开展的活动。纳粹党视这些被烧的书具有煽动性或反对纳粹的意识形态,其中主要包括犹太人、和平主义、宗教、古典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书籍。
准备工作是由戈培尔为首的帝国宣传部以及两个相互敌对、但是都效忠政权的学生联合会完成的。"国家已经夺取了,但大学还没有。"喊着这句战斗的口号,纳粹在1933年初开始征服精神殿堂。他们找到了自愿的帮手,恰恰是在大学里。
集中焚书是在1933年5月10日的柏林歌剧院广场(今Bebelplatz)。两万多本书堆在一起。5000名大学生举着火把,数万人旁观。午夜时分,戈培尔喊道:"被夸大的犹太知识分子时代如今终结了……如果你们大学生行使权力,将精神糟粕扔进火焰,那么,你们也要承担义务,在这些垃圾所在的地方,为真正的德意志精神扫清道路。"然后是点火。但在倾盆大雨之下很难点燃,必须得让消防队往上面浇汽油。
但焚书不单单发生在柏林,也不单单发生在这一晚。此前、此后数周,许多德国大学都燃起了焚书的烈焰。在弗莱堡,新任校长海德格尔在致辞中说:"火焰,告诉我们,照亮我们,给我们指路,没有回头!火焰被点燃,心灵在燃烧!"
但焚书不单单发生在柏林,也不单单发生在这一晚。此前、此后数周,许多德国大学都燃起了焚书的烈焰。在弗莱堡,新任校长海德格尔在致辞中说:"火焰,告诉我们,照亮我们,给我们指路,没有回头!火焰被点燃,心灵在燃烧!"
作家和作品的清单有时出人意料。作者格拉夫(Oska Maria Graf)绝望地发现,自己的一些作品竟被列在政权所推荐的文学"白名单"上。"烧掉我!"格拉夫呼吁道。还有一些作家,如托马斯·曼,当时还未被禁止,但后来被禁。许多受迫害的作者已经离开了德国。凯斯特纳(Erich Kästner)或许是唯一一位在柏林现场看着自己的作品被焚烧的作者。甚至有人认出了他,但他没有出什么事情。他也是少数留在德国的人,他所选择的移民是逃往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他留在德国的,有些被关押、在狱中死亡,有的被执行死刑,如冯·奥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和米萨姆(Erich Mühsam)。取代他们的是忠于纳粹路线的作者。因此,图霍尔斯基在逃亡瑞典时写道:"在那里,他们现在从各个洞口爬出来,那些文学上的附庸之辈……如今犹太人的竞争终于、终于没了,现在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