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68左翼运动50年
68运动(德语:68er-Bewegung)是指在1960年代中后期,1968年达到高峰,在欧洲及美洲主要由左翼学生和民权运动分子共同发起的一个反战、反资本主义、反官僚精英等抗议活动所使用的一个活动口号,在法国、意大利等地皆出现学生示威的情况。
由于当时正值冷战,不少左翼的示威者及反战人士皆有同情共产主义的色彩,因此政府特别正视和紧张。
20 世纪60 年代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此伏彼起的学生造反运动,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历史上前所未闻,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左翼运动的高峰。这次学生运动对于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制度,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政策,对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作了尖锐的批判,震动了西方社会。它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流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方各国,以1968 年为中心的这场西方学生运动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不同的政治派别对它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评价。密特朗认为,“五月事件”不可能导致一次革命“, 环境还没有帮助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走到一起来”。哈贝尔马斯则说:“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社会原则的造反。”
20 世纪40 和50 年代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所代表的思潮,到60 年代仍然影响着欧美各国的青年学生。如艾伦·金斯伯格、杰克·克鲁阿克、威廉·罗伯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人诉诸自我意识的浪漫冲动,对压抑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惘然,那种孤独和受压抑的情绪,继续影响到60 年代的青年学生,他们接受的非正统、非教条的德行,启迪着后一代青年。而这一运动的余波,融入了60 年代学生运动中。
在60 年代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垮掉的一代”的作家本身的立场和态度也发生着变化,他们加入了反战政治斗争。这样,“垮掉的一代”不仅仅是消沉、颓废的一帮。例如,1965 年9 月,英国伦敦举办了为期6 天的诗歌节,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来到伦敦,参加了有7 000余名观众参加的在阿尔伯特大厦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在会上,荷兰诗人西蒙·文克若格朗诵了反对越战的诗篇。
60 年代学生运动的起因,在不同的西方国家中情况各不相同。在美国、英国和联邦德国,学生运动的爆发与政治关系密切,而法国“五月风暴”则源于学生青年的道德和文化反叛。导致大学生不满情绪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学校当局对男女学生宿舍实行严格的分离。教育部和学校颁布严格禁止男女学生自由进出对方寝室的条规。废除这一条规,成为“五月风暴”掀起前三年学生斗争的直接目标。1965 年秋季在巴黎最大的学生宿舍区安东尼区,1 700名学生用强力阻止在女生宿舍前建造看门人的传达室, 在三个月中示威不断。1967 年春季,在楠泰尔学院又发生了男生为进入女生宿舍而引起的骚动,学校召来了消防队和警察。由于这场冲突, 一名督导被解雇。1968 年2 月圣瓦伦丁节,学生为争取在男女生宿舍之间自由走动而发动的骚动在法国全国爆发。随后,教育部长佩雷菲特重申禁令。这成为学生的不满发展为与政府对抗的原因之一。法国学生从反对限制男女学生交往的大学当局开始,进而把斗争矛头对准整个教育制度和资产阶级国家。
性解放是当时西方青年学生反对传统道德规范束缚、争取个性解放的一种文化反抗的口号。1965 年8 月,在美国学生运动高潮中,“性自由联盟”曾在加州大学校园内组织了裸体示威游行。
1968 年“五月风暴”中学生与法国共产党的分歧和矛盾冲突,在更深的层次上暴露了那种以欧洲共产党为代表的议会政治道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窘境。马克思、马尔库塞[1]和毛泽东并称为“三M”,成为西方学生运动的革命偶像。诚然,影响学生运动并在学生运动中极为活跃的,还有各种左翼和极左的政治组织、信奉极端革命论的“第四国际”托洛茨基派。到了学生运动后期,美国和联邦德国的学生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和打击下,学生骨干中革命盲动策略占据上风,成立了极左的派别组织,甚至采取了不恰当的密谋暗杀和爆炸的消极反抗策略,使之严重脱离群众,组织内部发生分裂并遭到破坏。
"红军旅"的兴起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欧洲青年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左倾理想主义思潮;其中一些人后来转入80年代的和平运动;另一部分激进分子则转而运用恐怖暴力手段与社会抗衡,以美军和资本主义体制代表人物为袭击对象,意大利"红色旅"和德国"红军旅"乃这一派之代表。
1968年4月2日,第一代"红军旅"核心首领巴德尔(Andreas Baader)和恩斯林(Gudrun Ensslin)等人在法兰克福的两家百货公司纵火,目的是为了反对消费暴力,以提出了对越南战争的抗议,这两场火灾造成了70万马克的损失。"红军旅"的历史由此开始。
70年代上半期,"红军旅"因代表了某种理想,几乎赢得40%联邦德国居民的支持,许多人自愿为"红军旅"成员提供秘密住所;而德国国家机器则以最残酷的监禁手段对付"红军旅",由此在社会上激起巨大的声援浪潮。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红军旅"的恐怖手段渐渐为社会所不容。1977年,该组织的恐怖活动达到顶峰,引起了大规模社会危机,让当时的西德陷入忧虑与恐慌,史称"德意志之秋"。时任德国联邦总检察长布巴克(Siegfried Buback)、银行家彭托(Jürgen Ponto)等政要也被"红军旅"枪杀;德国雇主联合会主席施莱耶(Hanns-Martin Schleyer)在科隆被绑架后遭遇杀害。
同年10月,与"红军旅"交好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德国飞机,降落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这些极左翼恐怖分子要求释放狱中的"红军旅"成员,否则就处死人质。最终,西德派出了特种部队冲进了飞机,制伏了恐怖分子,解救了人质。之后,猖獗的"红军旅"走向衰落。
1998年,"红军旅"宣布解散。
--
[1]赫伯特·马尔库塞 (德语:Herbert Marcuse,1898年7月19日-1979年7月29日),德国裔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他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在法国五月风暴中,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