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皇帝?”
日前应德国基督教民主大学生联盟(RCDS)的邀请,我做了“信仰与从政”的专题报告,事后我们酒叙聊天,德国的大学生似乎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很关心。
我说,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三点:(1)为政以德;(2)君主集权;(3)反对个人独裁与大臣专权。
或许,当年袁世凯称帝的做法是正确的,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拒绝袁世凯的君主立宪,也许是错误的行为。
自秦朝之后的中国传统王朝都被认定是绝对君主制。如金观涛等认为,中国在战国时代后期,形成绝对君主制之后,进入超稳定结构。在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科书中,将中国自秦朝开始,至清朝结束,都被归类为绝对君主制。
中国人尊重权威,尤其是知识分子尽管反对专制独裁,但是尊重权威,政治需要权威。这是最简单、最起码的常识。我跟德国大学生说,中国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司法独立和私有财产获得保障。
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深受孔子的影响,他强调道德在政治上的作用,宣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敦敢不正?”(《论语·颜渊》)要求统治者在道德上作出表率,这确实具有深刻的意义。孔子宣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也;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也。”(同书《季氏》)这是中央集权的思想,应该说是符合春秋战国的发展趋势的。以后孟子讲“定于一”(《孟子·梁惠王》),荀子鼓吹“天下为一”(《荀子·议兵》),都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这种思想都可以说源于孔子。
鲁定公问:“一言而丧帮,有诸?”孔子回答:“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反对“言莫予违”,也就是反对个人独裁。孔子认为,君主虽应有最高权力,但不应个人独裁;同时大臣亦不应专权,“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同书《季氏》)。这些思想,应该说都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是地方分权的对称。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并迅速衰落。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
自秦朝统一中国后,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皇帝制度是专制君主统治的核心。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和皇位的继替,大致有两种类型:同姓相继──世袭型,异姓相代──更替型。世袭制,是指皇位的继承,更替型,是指改朝换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重要特点是以皇位的世袭下显示权利的不可转移性和以皇权至上显示的地位至上性。
秦始皇以皇权为中心建立中央政权组织,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乃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设有诸卿,分管各项事务,属中央职能部门。
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高官,以此来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唐朝中央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权的制衡,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至上。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之后的朝代基本延续了这种制度。宋朝初期,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主管财政大权的三司使和主管军令的枢密使,以此维护皇权的独大,但丞相仍有一定权力。元朝时期,设中书省,不设门下省,尚书省时设时不设,仅元世祖时期与元武宗时期有设置,所以门下省与尚书省的权力皆交给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乃宰相。元后期,宰相权大,有时可左右皇位继承。
明朝初期,承袭了元朝的政治制度,设中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由左右丞相统管六部。但是鉴于元末,宰相权力过大,以致皇权不稳。所以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宰相,以六部分管全国行政事务,并且直接对皇帝负责,自此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成祖时期,开始出现内阁,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提皇帝批奏折的拟票权,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清初,仿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内阁六部之上,甚至制约了皇权。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内阁、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三权鼎立,相互制衡。雍正皇帝设军机处,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更进一步加强。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6岁的皇帝溥仪颁布的《宣统帝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发生了许多革命,它们直接推翻或者严重动摇了绝对君主制在多国的统治,著名的革命运动有18世纪晚期的法国大革命,19世纪的1830年革命与1848年欧洲革命。
到20世纪初,欧洲所有剩余的君主(假如不将教皇列入计算)都是立宪的君主。立宪的君主虽然依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或多或少受到宪法明确地规定。这样君主的权力多少受到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权力被限制到仅仅作为国家的代表,而没有实际的权力,称为“虚位元首”——英国、日本、泰国等都是此类例子,但君主依然很受人民爱戴和尊重。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君主立宪的另一种形式,特点是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以政府首脑(通常为首相和总理)为首的内阁是国家的行政机构,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君主是虚君,无实权。
“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皇帝?”德国大学生问。不! 但是我支持君主集权,我反对个人独裁与大臣专权。我说中国共产党政治局领导中国好像董事会领导康采恩。我曾经问大陆来的考察团,为什么选拔或更换领导人,程序不能更加透明一些。如果他们能向国内同胞和外部世界证明其原则是选贤任能,其过程是严格谨慎的,他们当然也能够从中受益。但是,他反击我,学术界的招聘和晋升职称是透明进行的? 学术界挑选人才有一个委员会,旨在挑选最优秀的候选人,委员会的教授们相互协商。协商的过程是不公开的,如果公开,对于没有选上的候选人就有些不公平。 “中国共产党政治局是选举出来的,原来如此。”德国大学生终于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