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6)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1941年,随着战事日渐升温,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被邀请担任国家研究会饮食习惯委员会(Committee On Food Habit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委员,开始研究各文化与饮食之间的关系。这段期间,她逐渐展开对国民性格的研究,并提出一些报告与摘要。
《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受美国政府委托,为解决盟军是否应该占领日本以及美国应该如何管理日本的问题,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对即将战败的日本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综合报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了日本国民的性格。1946年该报告被作者整理成书出版,遂成本书。
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被称作日本民族性格研究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先河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之际的1944年,为了做好进驻日本的各种准备,作者受美国军方之托,撰写了一份有关日本人性格的调研报告,后整理成该书。作者主要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通过调查采访美国本土的日本人和分析整理日本电影、戏剧作品等完成的。而且,作者是在完全不懂日语和没有亲身实地感受的条件下完成该书的。书中通过大量的事实,总结和分析了日本民族诸多不可思议的双重性格,并将书名确定为《菊与刀》。“菊”代表和平、和谐及和睦,“刀”代表武力、残暴及战争。书中指出,日本人正是这两种矛盾性格体的集大成者:“我们把人加以分类,是期望他们的行动能始终如一。不管他们慷慨大方,还是小气吝啬;乐于助人,还是生性多疑;是保守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二者必居其一。我们希望每个人都信仰某种特定的政治思想,并且坚决反对与其相左的意识形态。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行为在精神上不会感到痛苦,这种能力是西方人所难以理解的。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如此极端的可能性。但在我们看来,矛盾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人生观之中,正如同一性植根于我们的人生观之中一样。”
作者指出:“菊与刀便是这样一组矛盾。很大程度上,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当别人对他们的劣迹毫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自己的罪恶感所击倒。他们的士兵规规矩矩,但骨子里他们又生性叛逆。”
鲁思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看,认为日本人的行为充满矛盾和怪异。应该说,这些概括大都是印象主义的,并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特点。尽管如此,该书中的许多观点对后来的日本人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周作人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同样注意到了日本人的这一特点,他在自己的书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心中老是怀着一个大的疑情,即是关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现象的,至今还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最爱美,这在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为什么在对中国的行动显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艺美术都可作证,行动上却又那么拙,日本人喜洁净,到处澡堂为别国所无,但行动上又那么脏,有时候卑劣得叫人恶心。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说是奇迹。”
鲁思•本尼迪克特和周作人几乎在同一时间——1944年——指出了同一个问题。这应该不完全是巧合,多少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被人们同时发现,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的论述意义深刻,阐述精辟,揭示了日本民族带有典型意义的性格特征。
一般日本人表面都很和善,对陌生人有戒心,
当一群日本人在一起时,内聚力较强,会合作,或可表现出一些侵略性。
好像对事有决断。
我接触的日本人不太多,需要多观察验证。
中国人有劣根性,难保学中国人的也没有劣根性。
东西不变,研究者岂能无中生有做出新结论?
那些访东瀛客,不知有何新建议?
是在讲笑话么?第一,邦交不邦交,你的观点看法一点用处都没有的。第二,对中国人横竖瞧不上眼的,归化皇军的前中国"人"们,不还来中国网站么? 这么瞧不上“作为日本近邻的中国人”, 不还是满口口音的日语,中文用的比日文溜么? 预期作为民间智囊团建议政府“永远不相往来便好”, 不如从自己做起,完全放弃中文,用日文去日本雅虎上面发帖。
lio,抗战胜利70年了,我明白你这二鬼子的心情和你家哪位大鬼子一样是多么不爽,可你能怎样或你想怎样呢?不服?那可以再来嘛,不过这次可能投降的不行,必得亡国灭种了。
不知楼下诸位的有什么原创的论著,眼光和论调来判断日本? 如果是“中日亲善”的话,也早就有人提过了。
还用别人几十年前的眼光和论调来判断日本,谁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