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创业,阅读,思考,写作
个人资料
谢盛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德国人不空想马克思

(2008-12-31 11:50:26) 下一个


德国人再读《资本论》


根据透露,北京高层尽管对外声称,与国际团结一致,尽力尽快协助西方国家渡过金融危机的难关,但是,北京高层确实在偷笑:美帝国主义完蛋了,我们的制度赢了。甚至有精英狂言:若设立诺贝尔制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之无愧!
(精英们忘记了诺贝尔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根据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马克思的《资本论》(1867年出版的第一卷)近来在西方走红,目前购买这本书的主要是“那些逐渐认识到新自由主义并不能带来所谓幸福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 他们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逐渐认识到,以贸易自由化、减少政府经济干预、财政紧缩、企业私有化等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可能有问题。

德国新近的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2%的原东德人对“自由市场经济”持怀疑态度,43%的原东德人对“资本主义”敬而远之。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贫富差距拉大时,“受剥削”的阶级容易接受马克思;当经济遇到重创时,人们喜欢空想马克思。


自利的资本主义经济


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以人性开始,以非人性(机器人性)而结尾、而结论。他的剩余价值学说,人受剥削的理论,是以人性罪恶、人性自利为出发点的。研究剥削的时候,他的对象是人,做出结论的时候,他的研究对象似乎是机器人。马克思的理论最大的缺陷甚至荒谬是,老板(企业家)一旦投资,永远是盈利的。他的分析根本不把投资风险纳入。马克思记住了人性自私,但是,他忘记了人性还有关爱的另一面。人毕竟是人,人不是机器人。

毫无疑问,人是自利的,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先符合人性:任何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他的收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人性自私”的假设。多少年来,多少人都想从不同的角度抨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基本假设,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推翻它。

但是,“人性自私”的假设并不是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家们只是明白了一个人人都懂的道理:没有什么能保证人人无私,也没有什么能保证某个人时时无私、事事无私。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潜规则”就这样产生了:你如果无私、利他,当然再好不过,你提前完成了利润分配以后的工作;你出于利己之心,那么制度尽量安排,让你的自利力量尽可能最大地发挥,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不是危害社会的福祉。

马克思像克莱斯特、荷尔德林和尼采一样,不知道不懂得什么叫妥协。克莱斯特开枪自裁,荷尔德林和尼采都发了疯。马克思每天在大不列颠博物馆度过10个小时,为写作《资本论》而进行研读,他作为理论家,诅咒人的自私自利,可他对自私自利却无法抗拒。

马克思一生最大的一个错误之一是,他忽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的人是可以妥协的,民主不是好东西,但是,妥协是个好东西,所以,民主制度是坏东西里比较不坏的东西。因为至今人们还无法找到好东西,所以,人们只能实行比较不坏的东西。

马克思对放任自流的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危机和对人类的后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只有将经济秩序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范畴之内考虑,才能使其适应人类的基本利益。但是他并没有论证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马克思的理论是乌托邦式的想法,他认为什么都能实现,在社会批判中马克思经常采取极端的立场,但是与此同时却没能让人信服地解释,有哪些道路可供实践选择,以及这些可供选择的社会秩序该怎样组织起来。
马克思相信,人类社会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而然地会发展到一个消除了不平等、没有剥削和没有人统治人的最理想的社会,但我们人类至今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关爱的“国家干预”政策


在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国家里,人们既自利也关爱,所以社会福利的调节是有力量的。而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达到变革,马克思不相信国家和社会能够在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体制中独立实现公正的、符合人尊严的关系(德国人相信,但未必能做到)。因此马克思拒绝承认在工业生产中出现的政治力量。而且他的思想仅仅停留在书面,并没有采取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联邦德国第一任经济部长、后又曾担任联邦总理的路德维希·艾哈德主持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既背离了过去曼彻斯特自由主义,又摈弃了在经营与投资方面由国家决定的计划经济。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负有调节的任务,它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尽可能地放弃对价格和工资形成的直接干预,通过提高消费者机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来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它限制市场力量的过分积累,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比较主张高税收高福利。

这就是德国人不空想马克思的“小政府、大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首先承认人的自利,利用人的自利,使经济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然后承认人的关爱,利用人的关爱,调节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弱势的尊严。

德国保障每个人都有医疗保险,每个人都有社会保障。根据德国最新公布的联邦政府贫困报告,德国人中有八分之一属于贫困范畴。贫富差距的剪刀差拉大了,“富人的收入增长了,而下层的收入略有下降。中间层的收入停滞不变。”
德国人的贫困概念是根据欧盟的定义,即单身者的收入如果不到中层收入的60%,也就是说净收入在每月781欧元以下,就算贫困者。富裕者的标准是:单身的每月净收入在3418欧元以上,或者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月净收入在7178欧元以上。

作为社会国家,德国国家的介入对贫困群体不至于变得太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不存在象二类失业金、住房和孩子补贴这些国家资助,德国面对的穷人比例就不是13%,而是加倍。

德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不仅扶贫,减缓社会矛盾,也救富,减缓社会压力。
德国人不空想马克思,在金融海啸中德国人再次想到国家的作用,想到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根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政府正在研究第二个总额达300亿欧元的经济援救计划,该计划将于明年1月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公布。美国新总统上任后即将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那么德国政府也将在相似的时间推出第二个经济刺激方案。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里,人们治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时,无非在使用“市场”和“国家”两个手段。西方国家的“大政府”干预,如大举推动公共工程、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小政府”的“关爱”干预,如实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和内容的“福利国家”和“社会市场经济”,等等。

如果不救富,大企业接连倒闭,失业人口越来越多,基尼系数扩大,社会越来越不稳定,但是,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如果超出一个合理和合适的限度,离开“关爱”干预越远,负面、消极作用就越大,弄不好就会陷入国家化的苏联体制。


写于2008年12月18日,德国班贝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0)
评论
谢盛友 回复 悄悄话 德中关系:“瑞雪兆丰年”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瑞雪兆丰年:默克尔与温家宝举行会谈正在欧洲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周四抵达柏林,并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总统科勒以及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举行了会晤。温家宝此次访问恢复了欧盟和中国因法国总统萨科奇会晤达赖喇嘛一事一度中断的对话。

温家宝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晤后表达了他轻松的心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德中双方的关系多次出现冰冻期,但是温家宝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访问德国期间,也是在中国的春节期间,柏林下了一场大雪。中国有句古话: 瑞雪兆丰年。德国诗人海涅也说过,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我相信,当寒冬过去之后,我们才会对今天的团结合作感到骄傲和自豪。"

温家宝说,他同默克尔的会谈是在坦诚的气氛下举行的。虽然德中之间存在意见分歧,但是双方并没有回避这些矛盾,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些分歧问题。德国总理默克尔强调, 德中之间意见分歧最大的是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会谈中我再次强调,我们非常希望中国政府能同达赖喇嘛的代表再次举行谈判。我也表示,如果需要,德国愿意为此做出建设性的贡献。"

德中商定扩大经贸合作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默克尔在总理府会见温家宝
默克尔和温家宝周四会晤的焦点话题是全球金融危机问题。世界出口大国德国和中国都因这场危机受到了严重影响。温家宝说,只有加强经济合作关系,才能战胜这场危机。他希望,德中贸易今年能够排除种种经济上的困扰保持在去年的水平。"中国决不追求贸易顺差,我们已经决定,在我的代表团回国之后,我们将派出采购团,到德国企业采购商品、技术和物资。"




中国总理温家宝同时要求德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的基础建设。默克尔表示:"中国总理要求德国企业在全中国,包括在中国西部地区投资,在那些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投资。"虽然中国政府去年11月在法国总统、时任欧盟轮值主席的萨科奇会见达赖喇嘛之后取消了同欧盟的峰会,但是他在柏林表示,只有中国和欧盟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战胜金融危机。温家宝表示,此次欧洲之行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坚定信心,面向未来的旅程。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默克尔陪同温家宝阅兵
流亡藏人和在柏林举行抗议活动

温家宝访问柏林期间,联邦总理府门前聚集了大约50位德国支持西藏组织的代表。他们高举的横幅标语上写着"还西藏自由"的口号。柏林警方表示,另有30名成员在柏林政府大楼区域内举行了抗议中国政府的示威活动。










Nina Werkhaeuser
谢盛友 回复 悄悄话 如果默克尔总理为一位国宾花费的时间多得非同一般,可以想象有三个原因:一是两国关系特别好,二是特别复杂,三是特别重要。"《每日镜报》认为,默克尔周四一天内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会晤三次,三个原因中至少占了两个 :

"在当下世界经济危机的时期,第一号和第二号出口大国之间的关系比原来更为密切。对于两国来说,尽快重新启动世界经济十分重要,对中国甚至也许比对德国更为重要。

中国制定了一个折合4500亿欧元的拯救经济一揽子计划,首先将投资基础设施,这是向德国企业发出订单的潜在领域。但即使不谈眼下形势,也可明显看出北京领导人有意加强与德国的接触。柏林细心地注意到,中国官方在温家宝出访前把德国称为'欧盟的关键伙伴'。温家宝的行程路线也是证明:他先去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接着是柏林、然后去布鲁塞尔、马德里和伦敦。"

日报更多关注温家宝对德国这次短暂访问的政治意义,注意到德国政府人士对温家宝来访"很高兴",认为访问标志着双边关系完全"正常化"。该报写道:

"现在,温家宝故意回避法国。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中国事务专家瓦克尔女士说:'温家宝访问瑞士、德国、比利时、英国和西班牙,却绕过法国,这非常引人注目。'如果说北京在默克尔会见达赖喇嘛后冻结了与德国的官方接触,同时与法国大做生意,现在正好倒了过来。由于萨科齐总统敢于会见达赖喇嘛,北京拒绝参加原计划去年十二月在里昂召开的欧中峰会,当时萨科齐是欧盟轮值主席。

但是,在仍然不愿磕头的法国继续受到惩罚的同时,北京对欧洲重新表现出兴趣。温家宝访问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是为了在欧洲寻求再次保险,因为中国政府还不知道应该如何看待华盛顿的新总统。北京对奥巴马心存疑虑,美国指责中国操纵货币汇率获取巨大的贸易盈余,这一指责已导致了不快。"

商报指出,德国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对世界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经济危机要求两国进一步加强政治协调:

"德国政府人士说,针对四月初在伦敦召开的下一届二十国集团峰会,柏林与北京也将对各自采取的措施进行比较。必要时要使这些措施更为密切地交织起来。北京希望在新的世界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要争取德国成为自己在二十国集团中的代言人。在政府层面上,双方也要就德中气候对话达成政府协议,德国政府希望以此使中国尽早加入十二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的准备工作。"

谢盛友 回复 悄悄话 德英美经济模式之争

记者来鸿
史蒂夫·罗森伯格
BBC记者



德国总理默克尔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不断加深,德国朝野或知识界,对英美放任式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进行猛烈批评,而对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大加赞扬。BBC记者史蒂夫·罗森伯格对这种模式进行了一番思考和分析:

英国首相布朗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同意紧密合作,努力解决目前的经济放缓,但是两位领导人对于如何把握本国经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

1948年那一年,德国被二次大战的战胜国所瓜分。在这个被征服的国家,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

但是在被英美两国军队控制的地区,正在为一个崭新的经济模式打下基础,使未来的西德死而复生,逐渐变成一个繁荣,民主的国家。

当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总设计师是路德维希·艾哈德。他后来还担任了德国联邦总理。

这个理论概念很简单:西德将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同时政府将采取大量的监管措施,以确保市场能够公平合理地运作。这种模式的监管力度要比英国发展起来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资本主义要大得多。

在过去几年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经过了一个修改和更新的过程,有时也受到人们的质疑。不过,这种制造了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经济模式生存下来了。而且,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恶化之际,许多德国人形容这种模式是一花独秀。

"赌场资本主义"

最近几星期,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与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模式的支持者爆发了一场意识形态方面的争吵。

目前,德国正在面临二次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许多德国人将这场危机归咎于英美两国实行的缺少监管、充满风险的金融系统。

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经济模式导致了信贷紧缩,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1月14日,德国工会联合会主席佐默尔感到非常愤怒,对"残酷的赌场资本主义"进行了强烈抨击。

他宣布:"盎格鲁-撒克逊式经济模式已经垮台,将会消失。"他预测这种经济模式将被德国的"受到社会监管、对社会负责的资本主义模式"所取代。

我听到这样的观点后,立刻跑到专家那里进行请教。如果社会市场经济是全球向前发展的新模式,那么我想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加强监管

当我抵达经济研究所的时候,我承认心里感到很担忧。

我毕竟来自英国。在目前的气氛下,我将被怀疑是一名"赌场资本主义"的信仰者,而被赶出大门外。

不过当我按门铃时,他们还是让我进了门。经济学家拉尔夫·布鲁格尔曼非常愿意与我谈这个问题。

他向我介绍说,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1948年之前提出的,而且可以一直回溯到德国历史的迷雾中去。

他谈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康德,还谈到了普鲁士的国王。当时的臣民们都期待他们的统治者来左右他们的生活。

布鲁格尔曼得出结论:"在我们的历史和哲学中肯定有一些因素使德国人要求当局加强监管。"

冷战时期的西德是这样,被划分出去、并实行40年共产党统治的东德更是这样。

东德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于当局大包大揽,控制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向国民提供公寓住房,就业和免费海边度假。

当然,社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之间有巨大的不同。

今天几乎没有德国人会享受免费公寓,或者国家保证就业。不过德国政府对整个经济体制监管的力度比英国大得多。

一段时间以来,德国一直敦促世界其他国家模仿德国的做法。

世界舞台

两年前,当德国担任八国集团轮值主席之际,我还记得总理默克尔努力劝说各国领导人签署协议,提高全球金融市场和对冲基金的透明度。

但是当时没有人对这项建议感兴趣。现在经济危机爆发了,英国政府突然大声疾呼,要求增加世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德国人认为这就证明了他们的建议一直是正确的,这一点不足为奇。德国的经济体制也许比较谨慎小心,也不如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那样时髦,不过这种模式使社会变得更完善、更安全、更公平。

德国没有出现房市气泡破裂的危险,因为德国人没有像英国人、美国人和西班牙人那样受到信贷的诱惑。

现在你也许明白了为什么德国财政部长为本国的做法进行了辩护,对英国的举措进行了抨击。

当然,没有任何制度是完好无缺的。德国的失业率目前已经超过英国。

根据预测,德国经济将和英国经济一样糟糕。

德国的汽车工业也受到严重打击。但是德国人对于他们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仍深信不疑。

正像德国谚语所说的那样:"秩序是生命的一半。"


人类拯救计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无所谓!的评论:

我的理论是科学坚如磐石。
我的文字很脆弱需要修改。
谢盛友 回复 悄悄话 三十年改革:一场游戏,一场梦!

点评中国
刘军宁



前中共领导人邓小平被视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美国总统老布什邀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美。一次这三位要人从白宫出门时,老布什的汽车在前面引路,叶利钦的车紧随其后,而邓小平的车则跟随在叶利钦的后面。在一个路口老布什的车往右拐弯了,叶利钦的车也跟着打了右灯往右拐,此时邓小平的司机赶紧请示老人家我们该怎么办,邓小平毫不犹豫地下了指示“打左灯,往右拐”。

-民间政治笑话


中国的改革,从三十年前的轰轰烈烈,到今天的死气沉沉。不论官方与舆论如何打气,始终不见起色。中国的改革事业,难道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使命?难道真的要寿终正寝了吗?

今天,中国改革所处的困境,使我想起了自二十多年前至今一直流行的一个民间看法。这个不知谁发明的看法认为,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是等死,还是找死?这真是个大难题。最明智的选择是既改革而不找死,又守旧而不等死。所以,真正的改革只能是一场不死不活的、具有象征性的行为艺术。可见,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既注定要改,又注定无法完成。从今天改革的现状来看,不能不佩服这个民间智慧的先见之明。

“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理想结局?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不能实现改革者所期盼的“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理想结局?改革的归宿是什么?因为在光鲜照人的外表下面,改革的内核中存有若干不可弥合的重大裂痕。

首先,从所设定的目标来看,中国的改革试图通过资本主义的局部手段来解救、完善整体的社会主义。然而,这一目标在逻辑上和经验上都不成立。共产主义及其政党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逻辑。在一方做出妥协之后,双方也许有一个短暂的蜜月,但是他们不可能白头偕老。甚至在今天共产党新党员的入党誓词中两者依然是不共戴天的。在现实世界中,既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也没有共产党国家是资本主义政党领导的。中国和外国的历史上都未曾出现过一种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资本主义的、稳定而可持续的社会制度。

其次,中国的改革是危机累计和危机推进的改革,它绕开而不是解决旧体制中最致命的问题。这种改革用制造危机的方法来解决危机。每一项改革都试图解决一个已存在的社会危机,但是改革本身又带来了新的危机。改革不是像设计者所预期的那样结合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好处,而是结合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坏处。这样,各种危机就不断积累增加,并日趋接近临界点。

第三,中国的危机在根本上是价值与信仰的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正当性危机。这也是旧体制中最致命的问题。而改革关注的是GDP,它根本无视这方面的危机,因而也绝无可能解决这个危机。经济发展掩盖不了、更解决不了价值危机。所以,对中国的危机而言,改革只是一剂只能治表不能治里的药。

中国改革之所以不能善终,还有一个简单的原因,就像“变天派”所认定的,这个“天”是不可补的。改革的目标是补天,而在上面打的补丁太多太重,只会加速“天”的坍塌。所以不补天是等死,补天是找死。现行的改革已经无法在导致危机的旧价值框架内解决问题。这就注定改革修不成正果。

不过,等也罢,找也吧;速也罢,慢也罢;这些都说明,今天中国的改革已经失去了方向,失去了速度。

中国人的民间智慧指出:邓小平江泽民时代的改革是“打左灯,向右转”。这似乎是改革之初执政者唯一可能的选择。毛泽东时代,是打左灯,向左转;这个选项已经被邓小平排除了。戈尔巴乔夫式的“打右灯向右转”也已经被中国当今的执政党完全拒绝。剩下还有两个选项。一个是“打右灯向左转”,表现为高举改革的旗帜,回归计划经济与公有制,回到中央集权,回到正统意识形态。一个是把四个转向灯都打开,四灯闪烁,但是改革之车已经原地不动了。这也许就是中国改革的现状!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死胡同!改革尚未完成,但是已经走到尽头。社会上的改革压力越来越大,而改革的步伐却越来越慢,以至完全停顿。

最新的意识形态风向,最近出台的许多法律和政策都表明,在行进了三十年之后,面对无路可走的南墙,中国的改革已经开始大步折返! 中国经过近30年补天的渐进改革,没有触动旧制度的根本,没有解决根本的制度问题,且一些新的危机和问题正在加速积累。目前,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改革已经没有空间。

在改革之后,如果前30年是“改革”的话,未来中国的关键词就是“改制”。不要说愿不愿意,事实上,改革已经变成昨天的一场游戏、昨夜的一场梦!


happynut 回复 悄悄话 我还是相信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是会实现的,人类文明才存在多久啊.几十万年后人类的教育文化水平怎么能轻易想象的呢?既然公平是理想狀态,那社会就会向真正的公平发展.也许共产主义是个理想的极限狀态,可社会总趋势是会向那里发展的吧.如果资本主义不能永久地存在下去,那下一个社会狀态是什么?我始终认为我们现在的人受现在的思想和认识上的约束,并不能随便推理几万年后人的精神认识水平.可总之社会大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明了的.
无所谓!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人类拯救计划的评论:

您的口号响彻云霄!
您的愤怒如火狂烧。
您的文字风卷树倒,
您的理论虚无缥缈。
人类拯救计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belinda81的评论:
丛林文化就是象森林里的动物一样生活:弱肉强食!
你看看德国,有道德教育吗?学校有吗?家庭有吗?办公室有吗?
如果宣传道德教育,就会被德国警察拖进牢房,罪名是干涉资本主义民主自由!
这次金融危机,就是贪婪无道德的结果,德国将永不能翻身!

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就是没有人性!
belinda81 回复 悄悄话 丛林文化,第一次听说,真孤陋寡闻了。

一般来讲,说谁谁自私,大概讲这个人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这叫自私,而不是说这个人卖儿卖女。
人类拯救计划 回复 悄悄话 如果你回到纯真的儿童时代,没有受到丛林文化的污染,那么我们的争论可以继续。

我肯定你很难回到纯真的儿童时代,所以我们的争论停止!!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ANOTHER GREAT WRITING.

HAVE A HAPPY AND MORE ECO-CONSCIOUS 2009!
hyhluc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人类拯救计划的评论:
上来就开骂了。。不怎么仗义吧。她说的自私也不是卖儿卖女吧。

你说中国人有反省的传统,可惜的是,因为自私,没有监督,反省的从来不彻底。总用37开来糊弄人,不是吗?

另外,美国有卖儿卖女的?真的?小女子怎么没听说?假如有,有多少个?是大概5%还是10%,或者有精神病人在卖?

辩论吗,不要偷换概念。那是小人的诡辩。
belinda81 回复 悄悄话 笑话美帝?嘿嘿,不过美帝自己揭开自己的伤疤,中国都盖着了。诺贝尔是可以得到,不过是假话第一。
共产主义是美好的理想,不过一个最基本的假设错了,那就是人生来都是自私的,如果人生来都是无私的,那么共产主义一定能实行,可惜事实不是,这就是为什么国内腐败靠自身力量屡禁不止的原因。
另外马克思主义中提到的剩余价值,忽视了资本家风险的回报,没有考虑风险回报的因素。假如没有风险,是不是每一人投资都能成为成功者?
另外,一楼所讲贪婪,不是资本主义特有。人都是贪婪的,比如,毛主席不是也也有把红旗插遍全世界吗?不是要解放全世界吗?
资本主义的贪婪,具体讲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说法。如果换成公司,那就是保证投资者的最大收益。
假如比尔盖茨,没有贪婪,那么windows就到98了,不必什么xp,vista了,假如没有贪婪,人只考虑今天的午饭和晚饭就可以了,不必考虑明天。
dongfangshaoer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谢兄功力足足,请多多分享!
人类拯救计划 回复 悄悄话 人的问题是:人不认识人本身。
中国还有救药。因为中国人有反醒的传统。
贪婪的资本主义德国只有丛林文化,根本就没有救药。
世界人口少的时候还养得起资本主义贪婪狗。
现在资源接近耗尽,看看资本贪婪性还能维持多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