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创业,阅读,思考,写作
个人资料
谢盛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儿子,我们一起放风筝!

(2008-09-27 09:43:31) 下一个




儿子,我们一起放风筝!


作者: 谢盛友


亲爱的儿子,你读小学的时候,也就是那年9月的今天,我们一起放风筝。我们玩得兴趣盎然,养马场的人来了,说不远有马场,马看到风筝会以为是鹰,会惊慌,他让我们到另外的郊区,即县政府规定的放风筝的场所放风筝。德国9月份是放风筝的黄金时段。

从小我就想教会你放风筝,起飞前先要弄清风的方向,风筝是迎风而飘的,若你乱了位置,任你如何落力,风筝也是无法起飞的。所以,要等待合适的时机,等有一阵风吹来时赶紧升放,如果风力不够强,必须耐心等候,否则有时难免遭受挫败。
 
放风筝要会操纵,如果场地宽敞,可边跑边放线,直至风筝升起相当高度而无下坠趋向,当风力不继时,必须频频快速用力向后撤线,给予人手的加风。如风筝有下降的趋势,你必须迅速收回一部分风筝线,直至风筝能在天空托住不坠。

爸爸为什么喜欢教你放风筝呢?我们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意思就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制作一只绚丽多彩、新颖别致的风筝也是一种创造。当人们眺望自己的作品摇曳万里晴空时,专注、欣慰、恬静,这种精神状态强化了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功能,促进了机体组织、脏器生理功能的调整和健全。双目凝视于蓝天白云之上的飞鸢,荣辱皆忘,杂念俱无,与保健气功的作用异曲同工。其效应符合传统医学的修身养性之道。

儿子,你现在开始到慕尼黑读大学了,离开爸爸妈妈而独立生活,我今天给你写信,其实我是想告诉你,爸爸想让你学习放风筝,而爸爸自己是学习如何放手。
爸爸妈妈无法陪伴你一辈子,不可能照顾你到老,所以,我们要学会放手。懂得适时放手,目的是为了帮助你成长,让你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并且能够为自己负责,爸爸妈妈觉得,这样放手的爱,才深具意义。

话是这么说,道理谁都懂,可是自己的孩子“离家出走”,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牵挂的。面对“空巢”的爸爸妈妈有这样的约法三章:
儿子不打电话,就是平安无事;
平时没事,不给儿子打电话;
儿子的学业、将来的事业、将来的婚姻、儿子的人生,由儿子自己独立安排。

人生真的好像放风筝,有时应该放线,有时应该收线,有时应该放手,关键是如何放手。

亲爱的儿子,爸爸今天回忆我们当年学习放风筝的情景,就是在学习人生如何放手。


写于2008年9月27日,德国班贝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happybob 回复 悄悄话 平时没事,不给儿子打电话 --- 这条其实得变变,没事聊聊天,问寒问暖有啥不可,我觉得他会喜欢你们这样的,至少我儿子喜欢我们这么干。
谢盛友 回复 悄悄话 言真轻: 中美在教育上的最大区别

   
    言真轻: 中美在教育上的最大区别




 关于中美教育差异的文章太多了,我只想说点我的感觉。我儿子来美的时候才五岁半,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我体会最深的是中美教育差异方面的这几个问题。

1、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差异。我认为这是最大的差异之一,如果把教育比喻成农业的话,那么美国式教育最后成长出的是一片自然繁荣的森林,物种多样化,而中国教育最后是一片整齐划一的麦田。我说得是,美国教育是自然的,而中国教育是人为的,这里存在着对教育本质认知上的巨大差异,很多中国式的教育,恐怕在美国甚至是会触犯法律的。

如果说物种多样化是大自然必然的结果,是造物主的恩赐,那么如果没有人为干扰,它必然也会茂密成林。但是人造也能成林,就是不够自然,我不想就此在价值观上作任何评判,但这是中美教育上存有最大差异的地方。

假设一个社会,如果它足够大,那么不用人为干扰,所有该社会中的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生理上的适应性及悟性,自然而然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这是水到渠成,这个社会也绝不会最后出现某个领域的空缺,自然会安排好所有的一切。而中国式的教育,却是在家长人为干预下,作了个大换班,也许某个喜欢体育的被强制去学了钢琴,而某个喜欢钢琴的又被送去学数学了.......

如果考虑到美国人所说的,干自己热爱的事业的人才能最出色的观点,中国社会好像大家都在干着自己不喜欢的行当,因为最初这就不是他/她自己的选择。这种人为干预的结果,并不能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而会出现某种价值观扭曲下的偏重。比如,在美华人中学钢琴的非常多。

2、中美在教育方法上的差异。中国家长喜欢强迫孩子学习(这包括:学习科目,学习时间,学习强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甚至为了结果而帮替的),美国人则不同,他们甚至不允许强制孩子干自己不喜欢的事,包括教育;中国家长喜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灌进很多知识,甚至是死记硬背,强迫性地去背,不理解也要背,而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孩子自己学会选择,自然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作决定的习惯。

 结果,往往是中国孩子在考试上比美国孩子厉害,但是缺乏自己作决定的性格,承担风险的勇气,和自信。知识多往往让中国孩子背负很重的心理压力,过早的班级内的成功,让他们自负而难于承受失败,缺乏自然的心态,和对事理的自然的心理反应,因为从小到高中毕业,总是家长在替他们作各种重大的决定,他们自己却非常的被动。

3、教育时间顺序上的倒置。美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负担是逐步增加的,比较符合儿童自然心理成熟的时间顺序,美国的小学基本上是玩,中学也负担不大,直到高中才有点分量,而到大学,研究生阶段才是人生奋斗的开始。而中式教育呢,从小学就开始了竞争,提前让孩子进入竞争状态,整天神经绷得紧紧的,甚至影响了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

 到了大学,中国孩子很多都精疲力竭了,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冲劲,而在心理上还背者自己比别人聪明的虚荣。我见过很多中国孩子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小学,中学,甚至高中都是出类拔萃的,但在大学里却默默无闻,不能有同样出众的表现。

 让我用中国人喜欢用的伯乐和马来作个比喻。如果一个小马驹真具有千里马的胚子,在中国人的教育中,就是过早压上千斤重担,说是要锻炼体格,结果小马在身体没有发育成熟的阶段被重负压弯了身骨,一个好端端的千里马就在成熟前被毁掉了。

 4、价值观上的差异。中国家长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向他们灌输出人头地,必须成功,要赚大钱的认识或叫理想,而美国孩子没有这些扭曲的价值观,他们的价值观随着自己的年龄的成长,自然地成熟,比较符合社会的需要,在心理上也比较成熟,与社会更融洽。

其实和价值观类似的其它方面还有:兴趣,性格,好奇心,动手能力,主动性,在这些方面,中式教育也有可商榷的地方。

中国式的教育之种种,应该说深深植根于汉字教育,因为汉字难学,汉字教育本身才衍生出一系列的在教育方法和价值观上与西方的差异。比如说:强制性,死记硬背,学习时间安排上,强度上,学习方法上,成功者的素质期望上,对知识的重视上,对技能的重视上,等等。

 总体来说,即便中式教育在某个个体上的成功,也不能说就是整个社会在教育模式上的成功,中国社会本身在发展上的扭曲,应该说宣判了中式教育的失败。一个社会最后什么样的人都需要,多数并不能成为名人或所谓的成功人士,但社会中TOP 1/10的社会精英所应该具有的那种全面的素质要求,中式教育中却培养不出来,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然了,作为家长,我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成材,但对教育方式最终结果的认识,应该让华人家长也变得更聪明些,毕竟这里是关于你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吗?至少,我们应该从社会中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素质上看到,知识并不是成功必备的要素,而性格,兴趣,主动性,语言能力,决策能力,勇敢,正直,思维的逻辑性,正常的价值观.......等才更重要,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因为对于一个有生理天分的孩子来说,知识的获取并不困难,而上述各种素质的获取,一旦过了那个儿童发展的阶段就基本上失不再来了。

 我是绝对反对强制孩子学习某种知识的,在孩童时代就去死记硬背什么《老子》、《论语》、《三字经》.......在我看来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