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8)
中国缺乏中技人才
作者:谢盛友
《东西方家庭教育对比》一文发表后,读者留言:
中国家庭:把高考作为指挥棒,帮孩子安排好一切,一切围绕孩子的读书高考。
德国家庭:尊重孩子的意愿,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如果德国不上大学的孩子和中国不上大学的孩子一样的就业和生活前景,不知德国的父母会怎么做?
二十年前我写过,中国不缺乏高等教育人才,中国最缺乏中技人才,缺乏技术熟练工人。今天我仍然是这个观点。
一个亲戚(男生)在同济大学读汽车制造专业(五年制),四年级时22岁,在上海大众实习,一起实习的还有从德国去的中技学生19岁。几个月的实习后,那个亲戚不得不服:德国中技生太厉害了、太专业了、太了不起了。我会的,他会;我不会的,他也会;我能的,他能;我不能的,他也能。
亲戚总结:我一个堂堂同济大学高材生真的不如一个德国中技生。
根据国内广西人才市场最近进行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服务需求的问卷调查, 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能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缺乏信心。这个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高校的学生代表,其中本科生占55.6%,专科生占44.4%。 调查显示,83.33%的受访者对当前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超过5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对职业规划较模糊,甚至有5.6%的受访者坦言根本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打算走一步看一步。 在对就业需求的调查中,有33.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3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求职能力一般。调查发现,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是高校学生就业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其次分别是竞争激烈、就业期望过高、缺乏社会关系、用人单位要求太高和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过窄。
中国历来不重视中技教育,不过,读报获知,国内技工学校就业形势越来越看好,使一度降到“冰点”的技工教育随之“转暖”。技工学校招生出现了自高校扩招以来的回升,技工教育以其贴近市场、直面需求、解决就业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
“技校是大专还是本科?”这句问话反映出家长的心态:仍然注重学历,轻视技能。家长和学生的普遍心理都是想当“白领”,很少有人愿意下车间,当技术工人。“初中-高中-大学”的道路仍是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考不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才上技校”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这直接影响了技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不过,国内有一个残酷的现实:从整体看,普通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偏低。根据石家庄高级技工学校校长王兴昌的介绍,他们的学生就业后中级工实习期工资约400元,高级工一般七八百元,已经算不错的了。
在国内,技术工人的收入、社会地位、劳动强度等现实问题决定着人们的就业观念和教育选择。
在德国,职业教育、技术学校也是义务教育,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占60%多。而中国一直以来偏重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劣势,而在职业教育中技工教育又处于更劣势。由劳动部门分管的技工教育虽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因为区别于学历教育,许多政策享受不到,职教经费也很少。
观念和现实,严重制约着中国的技校教育。
写于2008年8月15日,德国班贝克
德国可是职业教育的开山鼻祖,当年的意志民族的崛起和其职业化教育和高等教育共进是密切相关的(参见系列片大国崛起)。如今欧洲国家职业教育系统都陆续建立并完善起来,为整个欧洲提供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欧洲制造业和科技产业的基石。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政府重视。法国一些私立学校把中国职业教育市场看做一个商机,陆续开始或者筹备在中国开设职业技术学校,来抢占国内的教育市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教育如果在这么样子办下去,很危险。。。
该网友同时引用了前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的话说:“我国高校在经历了合并、调整后,现在又进入了另一个高潮——兴建新校区、兴建大学城……中国高等院校盖大楼的速度是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
帖子最后的结论是(中国高校)“水平不够楼房凑”。
非常感谢这位网友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我对此同样具有深切的感受。我来增加几个例子。
例子之一,我经常到外地的大学开会或调研,它们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大兴土木,疯狂扩张,校园巨大无比(一般在三千亩以上,有些大学的新校区就是三四千亩,加上就校区就更大了),硬件设施可谓一流。我可以和我去过的外国大学进行一个对比。在我去过的美国、澳大利亚一些大学,校园超过三千亩的好像不多(当然,由于美国大学没有围墙,所以有些大学的面积不好准确计算,只能估计),其中麻省理学院占地面积只有168英亩,大约相当于中国的1500亩。如果我们考虑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和中国的差距,你会产生更加强烈的震惊体验。更严重的是:这么巨大的面积实际上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占用了本来十分稀缺的良田不说,同时也为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比如,从教室到宿舍要长途跋涉,花费很长时间。
有道理!
一副很有知识的样子, 看上去即墩厚又有学问,
刀笔耕耘绝不比下田种地来的轻松,
我当过农民, 现在是工人, 有对比, 有感触.
谢谢你, 老谢!
帖子不能修改,有了错误只能重来。
感谢你, 你很关心国内的事情!
您总结得没有错,不过既然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讨论现象就不是那么重要的了。随便写写,楼主莫怪。
在国内,技术工人的收入、社会地位、劳动强度等现实问题决定着人们的就业观念和教育选择。
这是我上次的评论的主要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