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5)
一样与不一样的教育
作者:谢盛友
儿子在德国出生当大,是一个香蕉人,环视他周围的同学,他显然与他们不一样。人,喜欢与众不同,但是,最怕跟别人不一样。一旦自己觉得跟别人不一样,可能会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自卑感。所以,我给儿子从小的教育是:在中国人面前做地道的中国人,在德国人面前做地道德国人;与中国人一起说中文,与德国人一起说德文。
既然是香蕉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是改变不了的,那么就追求内在跟德国人一样,就是认同德国的语言文化、基督信仰、法律制度、民风民俗,等等等等。
没有那么简单,你毕竟是一个当地生当地长的外国人,想内在跟德国一样,必须花费与德国人更多倍的努力。我给儿子的“三好学生”标准是:身体好、学习好、玩得好。
德国同学读懂歌德、卡夫卡,你也应该有足够的理解,与他们一起讨论;德国同学玩乐器,你的小提琴、钢琴也应该能露两手;德国同学吃奶酪,你也得吃奶酪;德国人喜欢运动,你也应该会滑雪;巴伐利亚人喜欢啤酒,你喝啤酒也得喝出巴伐利亚的味道。……
问题还是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你是外国人,你的内在必须比他们强壮才行,因为你的外表已经给你扣减了很多分。
儿子一个表姐今年上海同济大学毕业了,来德国留学,根据我的观察,她在国内接受的是一种不一样的教育。由于她是她家里世世代代第一个大学生,家里所有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所以,她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所以,慢慢地培养出她自己的个性。但是,我至少两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她每天要从同济回家吃饭住宿,来回路上要花费三个多小时;为什么她要享受特殊待遇,每天早餐要吃蛋糕,哪怕是她父亲生病了,早上也要起床给她买蛋糕。
在同济她已经缴纳了学杂费、有宿舍,在学校吃饭每顿饭有荤有素,也只不过五元人民币,而她来回的车票每天也得十几元,并且白白浪费三个多小时在路上。
这样的家庭,她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收入低微,她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长久这样对待她,追求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久而久之她潜意识培植一种优越感,培植了草莓(美丽,不中用)。据说,80后一代都有一种莫名奇妙的优越感。他们追求100分,哪怕是99分也不行。追求不一样,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这些80后承受挫折的能力很低。
80后追求完美的100分,他们双手奉着一个完美的形象:己的形象、家的形象、国的形象。他们的内心蛮脆弱,容不得别人说他半点不是,容不得外人说他家庭半点不是,容不得外国人说他国家半点不是。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愤青是这样炼成的;原来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是这样被牺牲的。
手里的形象犹如100分似的圆圆满满、平平满满的一碗水,自己走路时端着也蛮辛苦,生怕别人碰倒,害怕自己碰翻,所以,走路很累,因为要看水还要看路,一不留神,碗就被打翻,可能还会迷失走路的方向。
我深知,这是非常非常地以偏概全,不过,不要紧,我真诚地希望:抛砖引玉。
写于2008年7月29日, 德国班贝克
人,前行,丢传统,追求自我,茫然于世界
做父母,年轻时,没和孩子商量,就把他们带到这世界,为年轻的幸福,当好“闷头干”吧,但愿。。。
但国内来学生到中学毕业学的东西比外国学生多也是事实。
我也像你一样要求自己的儿女,文化学习向国内看齐,性格培养向国外看齐,不过我没有信心让他们达到要求。
我准备回去了
可能是一年,两年或者几年
8月底动身
抛砖引玉。感谢大玉。
哎,老谢,我带过的一个硕士也是这样。
家是南通的,条件非常不错,从小到大在家里都是按照公主的标准养大的。
一直到大学,牙膏是妈妈给挤好的,爸爸做好早饭后,亲自把女儿抱出来吃。
只要成绩好,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是根深蒂固的、一成不变的信念。
看着别人出国,自己也非要出来,于是就到了我所在的研究所。
念在同是中国人的份上,教授找到我希望我来好好带,从事同一个方向的研究。
和华丽的resume、ps相反,问题多多。
首先,心理素质不行,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大家都知道就不用举例了。
其次,缺乏责任心,我们雷打不动的每周一次seminar第一次有人罢讲,而且一罢就是好几个周。
再次,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总是寻找借口逃避。就说seminar罢讲,今天说没准备好,明天说自己英文不好,后天又说自己业务知识不全,总之有理由。
咱不能老给中国人丢脸,决定和她好好谈谈,balabala开导后,举了一堆例子,而且和她背景相似的中国学生。你看看张三,人在国内学的是贸易英语,没有一点专业基础,到这里才半年就获得大家的认可,结果她马上回到张三英文好。那我们说说李四吧,李四的英文说的那个才叫烂,除了他自己,每人能听懂,你看看现在不是也很优秀? 结果马上就回到李四专业知识好。
人家这么短的时间内适应,你没看看人家早上几点来研究所,凌晨几点回家,熬了多少夜。不懂就问,每次结束后到处求教。你干嘛去了,该玩儿的一样少不了,该干的一样都不干,地球也得围着你转啊?
还有,典型的饭来张口型。自从谈过以后,是经常问了,一遇到不明白得就问,自己一点都不考虑怎么解决问题。有一次竟然说你能不能帮我把论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她在整理做presentation,我彻底被打败了,彻底的无语了。
最后,暂时还没看到要改进的一丁点的念头。
上个月课程一结束,马上打包回家享受公主生活去了,临走只跟教授象征性的说了一下,我们这帮人理都没理。礼节上的问题咱们姑且不论,问题是你没做完的工作,得有人给你处理;你留下的烂摊子,得有人给你打扫。
这似乎不仅仅是他们某个人的问题,整代人的问题。咱不是搞人类学,这些问题就留给那些研究人类,研究社会的人去探讨吧。在我这,只有努力的和不努力的两种,努力的收到人的待遇,不努力的忽略不计;努力的又分为有performance的和没有performance的,各个区别对待。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否则,我还不被困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