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创业,阅读,思考,写作
个人资料
谢盛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叫粮票,太沉重(图)

(2008-02-27 16:51:24) 下一个





叫粮票,太沉重

作者:谢盛友

上回我写25岁生日时,提到粮票,很多热心朋友(包括我妻子)阅读了,提议我一定要写粮票。我真的无法提笔,与我写暗夜独白一样的情感,一样的痛苦,往事不堪回首,字字带血,声声带泪。根本无法继续写下去。写了很多天,没有完成。很想安静下来,做不到。不安,当然更难静。妻子建议我阅读安静,感谢安静妹妹的美声加京剧,我一边听安静,一边书写,好多天,我象吃中药一样,吞一口,写一段,好不容易才完成。
我身边幸存的这些粮票,我想应该像柏林墙碎片一样无价。据说,收藏家早就收藏粮票。我不反对。但是,粮票最好是收藏在我们中国人的历史里,收藏在我们的心底里。英国思想家阿克顿说过,历史的教训是,人们往往没有从历史教训中真正学到教训。今天吃中药,写粮票,我想,我们中国人应该是学会反省反思,不要重犯历史同样的错误,这才是真正的收藏价值。

粮票是1953年至1993年间,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伴随粮食定量供应在流通领域粮食及粮食制品买卖的票证。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

说到粮票,现在的年轻人恐怕不知其为何物。然而,在建国以后的40多年中,粮票曾是人们每天须臾不可分离的“饭碗”、“命根子”;粮票,在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粮票的票面额一般是1市斤、3市斤、5市斤、10市斤、1市两和2市两。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在餐馆里吃一碗米粉是一角二分钱,二两粮票;一根油条是七分钱,一两粮票,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那时粮票就意味着粮食,而我1976年的时候,丢了粮食。那年唐山大地震,海南大干旱,农民颗粒无收。我们本来在农村,国家在旱年给与照顾,免了公粮,按人口给一定的“统销粮”过日子。我当时是生产队的会计,到公社为全生产队的家家户户领回那些国家给统销粮票证。从来不丢东西的我,那次弄丢了100斤米的票证。回去找公社主管,他不可能再补给你,跟社员说,没有人会相信我,是弄丢了,肯定怀疑是我贪污了。怎么办呢?当然是我家少得100斤大米。
一共100斤大米的票证给丢了,不管我怎么一次又一次地找,一个人又一个人地问,却再没有找到,面对内心的愧疚,面对全家人的唠叨抱怨、叹息,面对全家人的沉默,面对一个米饭就意味着生命的时代,我没有其他的选择,我只能让自己尽量少吃,让饥饿的痛苦尽量少的落在我家别的亲骨亲肉身上。在难关里,我每天只吃一点点东西,只要这一点点能支撑到我回家为止。……

那些年代,作为有价票证,当粮票暗含的“准货币”价值凸显出来,一些掌握权力的“第三只手”忍不住蠢蠢欲动,坑蒙拐骗之行径也露出端倪。困难时期,节约粮食是国家反复提倡的社会风尚,每天吃饭时都监督孩子颗粒不剩。浪费粮食,当时被全中国人认为是最可耻的行为,一切都得严格按计划供应。

那时候,粮票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日常消费的口粮,遵循“可以购买当地各种成品粮”的票证流通精神,当年一些诸如饼干、花生之类的“稀缺”食物,也可以拿全国通用粮票或者地方流动粮票,再搭配少许人民币换购。 有人利用这一流通便利,给家人带来了享受口福的惊喜,但也有人打起了套骗粮票的主意。……

如今,发行40年的粮票早已完成使命,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也给老百姓带来了五味杂陈的生活。它被取消后,很快成为收藏者眼中的宝贝。“粮票自身是没有价值的票证,但凭粮票可买到国家牌价粮食,实际上粮票成了一种有价证券。粮票的面值等于国家牌价粮价与粮食市场价之差。”根据一位资深收藏专家透露,近年,香港、澳门特区,甚至欧美一些国家都掀起了高价购买、收藏中国粮票珍品的热潮。毕竟,粮票曾作为中国的“第二货币”存在了几十年。……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做《粮食》吗?内容基本忘记,主题是有粮食就有政权。粮食,在我们中国这个国度里,有着永恒的深意。中华历史上此起彼伏的大动荡乃至改朝换代,似乎都跟粮食有关,与粮食的多寡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末的大饥馑,已足令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人武功自废,在天下纷纷,群雄并起之际,名声并不那么显赫的朱元璋采纳了儒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诀。果然渐入佳境,大破兵多将广的张士诚、陈友谅之辈,终成霸业。虽然最后明王朝仍不免倾圮于全国性粮荒的覆辙之中,清兵入关之前,北京皇城本来已易帜,最后断送汉人江山的,实际上也是一群饥民。

共产党革命最基本的力量也是农民。土地虽有很多的象征意义,但是,粮食是最主要的。诚然,中国的农民并没有从共产党那里得到所期待的好处,反而领受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饥荒。农民不但失去了土地,还失去了他们祖先揭竿而起的血性。自从1953年起,大陆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有了它,大陆这个政权居然饱经惊涛骇浪而屹立不倒。进入九十年代,实施了四十多年的粮食配给制度终于被取消了。支配着大陆中国人生存的形形色色的票证,最基本的一种 --- 粮票,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举国上下取消粮票及购粮本,这并非意味着粮食太多,而是旧的统购统销政策已经不期然地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垮了。

读报获知,去年国内有人大代表建议在物价显著上涨时期,采用票证供应制度来平抑物价,目的在于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同时也可确保群众的基本生活消费需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种做法,没有人能够说对还是不对。
我只能说,执政者必须有承担。当物价显著上涨,低收入百姓生产生活吃紧,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多想办法,须建立一道社会保障的防线,保障公平公正,让低收入民众也能吃得起肉、用得起油、有饭吃、有房子住。……

长城,长江,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稻谷,稻米,粮食,粮票,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写于2008年2月28日,德国班贝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谢盛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穆紫荆的评论:

感谢回忆!
穆紫荆 回复 悄悄话 粮票,饥饿的印记。记忆里粮票油票肉票的保存价值在人们的眼里是超过了金条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