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8)
本文作者谢盛友, 旁边为著名作家赵淑侠女士
再次遭遇卡夫卡 (图)
作者:谢盛友
如果没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没有韦伯的社会学,没有尼采的哲学,建议你最好不要玩卡夫卡,我学士论文变形记,硕士论文卡夫卡,如今只好变成一只甲虫,躲在餐馆厨房里偷吃炒面。因为我们这代人毕竟离书本和知识太远太远 (参见:我的1968)。
与施淑青大姐一边谈论欧洲现代主义,一边漫步,不知不觉来到了卡夫卡的故居。“上个世纪那个时候,在布拉格市中心有这么大的房子,家庭不穷呢,怎么我阅读的卡夫卡是出身于贫困家庭的。”我这样问身边的赵淑侠大姐。赵大姐也说,卡夫卡家庭不穷。后来,我想明白了,卡夫卡指的贫困是权利的贫困,并非物质的贫困。
布拉格老城古韵美丽,你站在卡夫卡的故居前面,但是你永远走不进他那迷宫般的城堡。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老城,他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这里的街道、房屋、树木和天空都让他觉得可亲。卡夫卡称布拉格是“带爪子的母亲”。也就是说不管他走多远,都要被母亲的爪子抓回到身边来。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故乡,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布拉格用她的思想乳汁养育了卡夫卡,使得他骨子里执著,现实中的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布拉格的“孤岛”上。日耳曼文化本来就是布拉格中的文化孤岛,而犹太人又是德国人中的少数,是孤岛中的孤岛。卡夫卡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孤岛上长大的。他生活在群体中,可又是孤独一人,真可谓茫茫人海不见人。没有比卡夫卡的身份更复杂的人了。他生为奥匈帝国的臣民,死为捷克共和国的公民,是生活在捷克人中认同日耳曼文化的犹太人。当时的布拉格又是奥匈帝国统治下集捷克、德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于一炉的城市,面对多种文化的碰撞,卡夫卡不知自己站在哪一边,文化认同始终困扰着他,让他找不到归属。对捷克人来说,卡夫卡是局外人,因他认同日耳曼文化;对德国人来说,他也是局外人,因为他是个犹太人。他虽然说德语、用德语,但感觉不到自己是德国人,作为终生生活在布拉格的德语作家和犹太人,他不可能融于德语主流文化;他虽然自学过希伯莱语,也研究过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参加过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四个女友中有三个都是犹太姑娘,但又否认自己与犹太人的关系。他称女友是“非犹太人,非非犹太人,非德国人,非非德国人”。卡夫卡自己又何尝不是?卡夫卡失去了精神纽带,灵魂是漂泊的孤魂。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在逝世后,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回响。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而她们都在第二次大战时于集中营中死亡。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0岁时死于肺痨。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布劳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作家,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
卡夫卡读过一些中国文学的德译本,他在1912年写信给当时的未婚妻,引用了清朝诗人袁枚的《寒夜》:
寒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卡夫卡生前出版的单行本:
《判决》(Das Urteil)
《火夫》(或译《司炉》)(Der Heizer)
《变形记》(Die Verwandlung)
《在流刑地》(In der Strafkolonie)
卡夫卡生前出版的集子:
《观察》(Betrachtung)
《乡村医生》(Ein Landarzt)
《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ünstler)
卡夫卡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与祈祷者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er)
《与醉汉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巨响》(Großer Lärm)
《桶骑士》(Der Kübelreiter)
卡夫卡遗作(长篇小说):
《失踪者》(Der Verschollene);一名《美国》(Amerika)
《审判》(或译《诉讼》)(Der Prozeß)
《城堡》(Das Schloß)
写于2008年2月13日,德国班贝克。
(未完, 待续)
玩卡夫卡的,都是垃圾,人类太多的垃圾.
2、罗列卡夫卡的作品不表示你知道得多。
3、欣赏他,懂他的人是不会在这种地方谈论他的。
鉴于这三点,我真的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写这篇垃圾。卡夫卡从来也没有,也一定羞于靠他的文字糊口。或许你们靠文字吃饭的人真的越来越可怜了。
玉树临风,坦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