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2)
作者:谢盛友
我家乡的那口井,已经不在了。现在,我村里的人比过去自由了,也多了一些生之路,生活富裕了,几乎每家每户都在自己的家门前打了一口手压机械井,村里的人再也用不着提着水桶到南边或北边的水井去打水了。村里南边那口水井,连同它周围的一切,都被铲平,在那块地方盖起了一栋又一栋的楼房。
然而,家乡南边的那口井,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大脑的记忆里永远有它的位置。
我家的那个村很小,村民都和睦相处。村里南边有口水井。听老人家说,这口井在我爷爷的曾祖父以前就有了,是我爷爷的曾祖父,他的爸爸那一代挖的。那时当然没有机械,他们就用仅有的凿和自做的铲子,一凿一凿地凿,一铲一铲地铲,凿挖出一个大坑,大坑很深很深,然后他们再用石头垒起来。在大坑的中央,垒起了一米宽一米长十米深的一个架构,之后再用土把架构周围填了起来,这就是我们的水井。
这口井,我们世世代代的人都离不开它。人们用它的水来烧饭,来止渴。我们喝它的水长大。世世代代的人用它,坏了,再修补,修补了再使用。就这样补了又修,修了又补,才有我二十几年前离开家乡时的那口井。 我们南边的三户人家,一般都到这口井去挑水。村里北部的人自己在北边也有一口井。中部的那三家人,时而到南边时而到北边挑水,因为两边的水井对于他们来说,挑水的路程都是一样的。不过,尽管北边的那口井比我们的深一些,但我们南边的那口井比北边的水源要多一些,水源旺,水质当然好些,因此,逢天旱时,中部的人家,甚至是北部的人家也都到南边来挑水。
我六岁上小学时,就得为妈妈挑水了,我村里的小孩都这样。小孩个子小,父母亲们一般都为孩子自做水桶。会木工的人家,用木板为小孩制作小水桶。我爸在外地工作,我妈很笨,只好找来用过的罐头油桶,把桶的上端弄空,左右两侧各打两个洞,再用铁丝穿洞过来,两边铁丝联结起来,就可以用它来挑水了。小时候,妈妈到田里干农活,我放学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先看水缸里有没有水。妈妈规定,若水缸里的水少于三分之二,我得先挑水,再干别的。我的个子比别的同龄小孩还要矮小,挑水时又不会掌握平衡,一边挑一边走,水也不断地从水桶中溅出,到家时若还存半桶,当算成绩不错。这样来回地跑,跑了几趟,裤脚往往都给溅出来的水湿透了。这倒不要紧,我最怕的是,打水的桶的绳子不牢,断了,桶沉井底,我们小孩是没有能力把水桶从井底打捞出来的。
村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谁家的水桶如果掉进了水井,在打捞之前,要通知村里的每家每户。掉桶者挨门挨户地安民告示:我家的水桶掉井了,你要挑水赶快去挑了,不然我捞桶,水会浑浊的。这条不成文的规定,世世代代都实行着,大家都很自觉,大家都这样做,也用不着有人监督。哎,我家那口井多好,不但给我们提供水的养分,还成为我们联络感情的纽带。
天大旱时,我们水井的傍边就更加热闹了。天旱水源少,供不应求。在水井傍边往往排着长龙,水井里的水很少,有时可以看到井底下拇指大的石头。我们用微小的水桶,一点一点地往上舀,井边放着大水桶,舀上来的水便往大水桶里倒,让它沉淀,大桶满了才往家里挑。记得有一年,天旱得连大地都冒烟。有一次我用小桶舀水时,嫌弃舀上来的水太浑浊,不把水倒进大桶里,而是把它倒掉。站在后面的五婶看到了,责骂我说,怎么把水倒掉了,这大旱天,水贵如油。我尽管做了错事,五婶骂的对,但我心里还是不服。暗想,怎么说水贵如油呢?我用一公斤水跟你换一公斤油,你肯吗?那年代,在我村里,一年有十公斤花生油的是大富人家了。尽管大伙都没有钱,但集市里购买任何东西都要排队,队伍比水井边等待舀水的还要长。
对家乡南北这两口井,我的感情始终摆在南面这边。我高中毕业后回家干农活。在田地里劳动,我经常是很累很饿。每天晚上收工后,我到村里南边的那个水井去,一桶一桶地把水打上来,用一整桶一整桶的水从头往脚上淋。然而,水只能冲掉我身上的泥巴,却不能冲掉我身上的疲劳。每天晚上,洗好澡后,我就在水井边那块大石头上静静地躺他一刻钟,只有这时,我才知道,人是累不死的;只有这时,我
才觉得有一种享受,因此,我称之为“快乐一刻”。
我们当年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时,我以为,我这样扎根农村,再也不会出来了。谁知,山不转水转。毛主席也不能万岁,他老人家死了,邓公上台,恢复了高考制度,我考入了中山大学。这回我真的“背井离乡”,到广州去读书。在中山大学,我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尔后我们相爱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毕业时,我们都快到“而立”之年了,学校党委书记说,要么我们一起去西藏,要么一个在“天”(天津),一个在“南”(湖南);要么一个在“海”(上海),一个在“北”(西北)。要想两个人一起分配到大都市,那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择“善”而走,我现在的妻子去了天津,我被分配到湖南,一去就是五年。在而立之年,我们结婚了。在我们的婚礼上,没有牧师,没有证婚人,没有神圣的结婚进行曲,也没有一桌酒席。我们回到老家,在湖山乡办公室领回那闪闪发光的结婚证。按照我们村里的习俗,结婚后新到的媳妇得到水井去挑水,把家里特别为新婚夫妇新摆的九个大水缸挑满为止,这样就表明,新建立的家庭“来源广大,婚姻永久美满。”
我陪着妻子到南边的水井去挑水,把整整九个水缸挑满。然后,我们远走天涯海角,在海南三亚的大东海,我们静静地躺在沙滩上,让海浪尽情地吹打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