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3)
人在鬼国
作者: 谢盛友
说起我们广东人,的确有一种南蛮的味道, 广东人和香港人习惯称洋人为鬼。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中国人是人,其他的外国人统统不是人,都是鬼。比如,他们称白种男人为鬼佬;年龄稍微大一些的白种女人为鬼婆,年龄稍微小一些的白种女人为鬼妹。有一次,一个来自广州的朋友要来拜访我。我问他怎么来,他说叫一个“鬼”开车送他过来。待他们到达时,我看到了“鬼”。原来“鬼”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德国男人。于是,我便与“鬼”握手,请“鬼”喝茶。把人看成是鬼,这可以算为具有广东特色的中国式傲慢。
德国同学克里斯蒂娜跟我学中文。我跟她说,按台湾人的习惯,我叫你学妹;按广东人的习惯,我叫你鬼妹。而我是广东人,应该称你为鬼妹,所以,现在是人教鬼说人话。 当我教她“妻子”这个单词时,告诉她“妻子”相当于德文的“ Ehefrau”或“ Gattin”。她问我,德文有“两个妻子”,为什么你们中文只有“一个妻子”。我说,鬼话!我们中文表达“妻子”意思的说法多着呢!我一连串说出很多中文有关“妻子”的同义词:“老婆”、“太太”、“夫人”、“内人”、“爱人”、“堂客” ......这一回她被这么多“妻子”搞混了。我告诉她,“太太”有时是“老婆”,有时又不是“老婆”。比如,我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时,我可以说,这是我的老婆,或者说,这是我的太太。在这种情况下,“老婆”和“太太”是相通的。但是,如果我向人家介绍李太太(姓李的人的太太)时,只能说,这是李太太,而绝对不能说,这是李老婆,在这种情况下,“老婆”就不一定是“太太”了,或者说,“太太”不一定就是“老婆”。这时,克里斯蒂娜被我所说的“太太”和“老婆”搞得昏头昏脑。她说,还是德文简单一些好。
我说,简单不一定好。在德语里没有“叔叔”和“舅舅”的区分,没有“ 姑姑” 和“ 姨妈” 的区分。讲到“ 祖母” 时,人家听了还要重复反问一句:“ 母亲那边的还是父亲那边的?” 。我们的中文多好,说一下“奶奶”,就不必强调是"父亲那边的"了。说了"舅舅"人家就知道是你妈妈的兄弟,说了“叔叔”人家就知道是你爸爸的弟弟,“伯伯”就是爸爸的哥哥,“姑姑”则爸爸的姐妹。用不着象德语一样,拼命强调“Tante”即我爸爸的妹妹,或者“Tante,即我妈妈的姐姐”。你说,德语多无聊,要费那么多口舌才能够把一个简单的名词讲清楚。
克里斯蒂娜学了“姑姑”和“姨妈”,“舅舅”和“叔叔”,“奶奶”和“爷爷”后,觉得中文多而不乱,丰富而有内涵。我说,那当然,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岂是你从“阿姨”和“叔叔”中就能够简单地学到的。最后,她直摇头:“ 鬼学人话,真难!”
鬼说人话难,人说鬼话当然也很难。按我们广东人的习惯,中国人学习德语,即人学鬼话。鬼话最难的是有“ 性数格” ,“ 男人”(Mann)为阳性,“女人”(Frau)为阴性,这是没话可说的,也是我们中国人很容易理解的。那为什么“ 姑娘” (Maedchen)是中性的呢?这种鬼语,是我们人永远也无法弄得懂的。再说德语的“ 数” ,有些也是莫名其妙。就说“ 钱” (Geld),在中国人眼里明明是可数的,而在鬼人的眼里,有时候可数,有时候则不可数。可数时反而是“ 资金” 的意思(复数为Gelder),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最后说说德语的格,四个格倒不难掌握,有时我真的觉得“ 人三物四” 和“ 静三动四” 很有逻辑性。比如“ Ich gebe ihm ein Buch.” (我给他一本书)。而有时候德语的格令你捉摸不透,谁又能够说清楚“ Aller guten Dinge sind drei.” (好事成三)为什么是第二格而非第一格呢?
我家那个吃面包长大的儿子,有时说的话,不知道是 “ 人说鬼话,还是鬼说人话” 。说起中文来不但荒腔走板,而且还夹着“ 鬼话” :“ 这Auto真漂亮!” ;“ 给我看看这Spiel lustig还是不lustig.” ; “ 爸爸,morgen我们不要Brotzeit.” 儿子在德国出生,在德国上幼儿园,久而久之,我发现了儿子在语言上的“ 堕落” 。的确,他每天上下午都在幼儿园里与小洋鬼子们混在一起,晚上回家,如果我们作为家长的不严格要求,往往是中文问,德文答的对话形式。
有时候,我们这些当家长的也“ 自甘堕落” ,干脆自己也趁机练练德语口语,便同孩子们一块在语言上“ 全盘西化” 了。结果是我们家长当然没有忘记伴随自己长大的母语,而孩子们则讲中文不敢开口,或者是一开口讲中文就变成“ 人说鬼话,或鬼说人话” 。
儿子已经堕落成了“ 洋鬼子” 。每次当我听到这种“ 假洋鬼子” 的“ 人话” 和“ 鬼话” 参杂的“ 混合语” 时,气在头上,痛在心里。我一气之下,立下“ 家规” :在家不许讲德语,违者罚款五马
克。
刚把“ 家规” 贴在墙上时,儿子向我喊:“ 爸爸,Telefon!” 我说,你讲了一个德语单词,罚款五个马克。没想到,电话的对方是“ 鬼” ,这时,如果我说人话,就等于对牛弹琴了。面对鬼人,只好讲鬼话。电话打完后,儿子向我递来一张“ 罚款单” ,我的电话内容一共包括132个德语单词,要履行“ 家规” 的话,我将被罚款660马克。
我们人在鬼国,有时是人,有时是鬼。在语言方面,也是有时是“ 人说鬼话” ,有时是“ 鬼说人话” 。操这种人鬼兼并的“ 混合语” ,这到底是我们做人的悲哀还是快乐?我问我,我也问你,我问所有的中国留德学生,我也问所有的旅居德国的华人。
写 于 1994年 9月 , 德 国 班 贝 克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德国) 杂志 《本月刊》 (European Chines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