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紫色海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取个名字罢了

(2011-08-30 09:32:07) 下一个

网路说某导生气了,指责某些洋里洋气的洋名,好生崇洋媚外。这些指责应是针对某特定人群和屋群,而非任何人都不得取大尾或瘟神为名。不过新闻后面的跟帖回复可厉害了,沙发板凳之后开始叫板,然后板子换成砖头,汉奸卖国贼都呼之欲出。

不就是个名字罢了,让长辈寄一份期待,给他人方便找到自己,没必要这么上纲上线。不少拥有洋名字的人,多数是为了方便,跟崇洋媚外真没关系。说到方便,想起以前一个通晓姓名学的朋友说过取名技巧,其实就两点,一是通俗上口,二是不要有负面意义。换个白话文说法,一是好叫,二是好听。

绝大部分的家长都会遵守技巧二,除非有极少数犯到乡音、谐音如杜紫藤者。但是,技巧一就让许多人满脸黑线;尤其认读中国字有两条普及懒惰法,即“读边法”和“模糊辨识法”,瞬间让许多超凡脱俗的字跌入地狱。比如我有个朋友名“琰”,不知道为什么,80%的人都会读成“蛋”;按照法则一,有边读边,怎么样也该读成“炎”。问题在于许多人在此遵循法则二,琰看起来像淡,所以鸡飞蛋打!

正巧还有个相反的例子,中国东北有个地方叫瑷珲,瑷珲条约听过不?没听过的赶紧翻近代史去。话说这地方可以是爱辉,也可以是爱浑,反正不是爱军。这里咱们得遵循法则二,模糊识别。

琰和淡,珲和浑,两组字都是玉字旁和水字旁混搭,怎么就为大多数人另眼相看呢?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偶尔大小眼,那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时候,蒙混过关的情况就怪不得谁了!即便他国语言使用者并无瞎混之意,可面对一串熟悉又陌生的字母,他们只能尽力让舌头不打结。

读研的时候,班上有两个同胞兼同学的名字是王均媛VS黄至仁,可教授点名的时候,要不两人争先恐后,要不都沉默不语。不得已,教授点名改成:"w-a-n-g, wang jun yuan."后来两人都给自己号个英文名,省得每回点名每回都憋笑。

话说老中的名字算很客气,美国朋友稀里糊涂的也能蒙个大概,南亚地区的朋友可没那么仁慈!那一大串英文字,看起来像是随机抽样组合;老师死命的读出这些字串也没人听懂,索性拼字母。我曾经忍不住问他们何不取个英文名,人家义正词严的说,“我是XX人,为什么要取英文名字!读不出来,那是因为笨!”好吧,我承认我笨。当然,你们也从没把我的中文拼音读准过,才五个英文字母也读不好!笨蛋!

我有英文名字,而且正经八百的放在证件上。初落脚他乡时,有个老大姐贬我是洋奴,“取个什么英文名字,数典忘祖!”当时年轻气盛,回敬她的老祖宗理论:“那么不忘祖,怎么不跟老祖宗姓燧!”老大姐历史不咋地,为了遂隋随燧的郁闷许久。现在马齿徒长,再听到这种言论,一笑置之!

说到为什么要号个英文名,主要是心痛没有人能好好的读。成就我名字那五个英文字母,原本是个很清雅的美名,硬让所有的老外朋友读出一身铜臭,能不心痛吗?此番纠结被当时的英文老师得知,他随即送我一句话:“名字是给朋友叫的,不是给朋友出的难题,更不是用来显示学问。”所以我个自己取了个洋名,而且也是五个英文字母。

英文老师当时谈到她自己的中文名,她说祖宗传下来的姓氏没法改,但是名字取决于爹妈和自己。何必用些稀奇古怪的字来当名字,人人看到人人瞠目结舌,虽然好处是老师不会点着起来回答问题,但是坏处也相同,好事永远轮不到。老师的英文原名比较难读,尤其是很多老中朋友根本读成另外一个名字,所以她干脆给自己号个中文名。 

国内国外都一样,名字是给朋友叫的,不是给朋友出难题。虽说不要有个一呼百应的名字,但是也不要太不食人间烟火。如果遇到哪位神仙的名字得查康熙字典,那我就抱歉了;四十女人是没有疑惑的花朵,念不出来的字就随花朵的高兴随便读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