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岳飞首倡“攘外必先安内”

(2008-01-23 23:19:25) 下一个



 


你所不知道的岳飞


原作者:三糊涂
(作者申明:本文所有资料,来源于《岳飞研究论文集》(第二集) ,周宝珠主编。中原文物编辑部编辑,1989年7月20日出版。另,此书于2006年11月购自汤阴岳飞庙。)

    中国历史不厚道,把岳飞整成了一个“高大全”,给人的感觉,英雄根本不是个人。其实,岳飞远没有那么可恶,他有很多侧面,这些侧面,足以证明,他不但是人,而且还是河南人。

第一,岳飞酒性不咋地,“使酒不检”。

    “使”在这里的意思是“放纵”、“放任”,“检”在这里的意思是“约束”、“收敛”。一句话,岳飞是个酒徒,不醉不休。更要命的是,这酒徒酒性不咋地,醉了还揍人,且往死里揍。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陪岳飞喝酒,酒后差点被岳飞揍死。岳飞因此还受到了降级处分。可能是酒性太差了,所以传到了赵构耳朵里。赵构为此批评了岳飞。岳飞也算有种,从此不再饮酒。
    我估摸着,岳飞的酒性受了地方风俗的影响。众所周知,岳飞出生于俺们河南汤阴,但刚出世就遭遇不幸,家乡发了大水,而那时的赵宋王朝没有整“最可爱的人”之类的勾当,所以只能由母亲抱着,坐在一只大水缸里胡漂,漂到了河南内黄并在那里长大。直到如今,酒风数河南,河南数内黄。糊涂俺曾在内黄搞过“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领教过他们的传统酒风。喝酒都是用碗不说,且喜劝酒。劝酒时都是头顶酒碗,单腿跪地,被敬者想不喝?没门儿。所以岳飞的酒性,除了个人特质以外,应该还有个河南习俗影响在内。

第二,岳飞的文采是有限的,但歌词则可能是一流的。

    有人把岳飞称作儒将,这种称法,值得怀疑。众所周知,岳飞和母亲漂到内黄,除了一口水缸,啥家产也没有,家贫是一定的;而大宋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希望工程”,所以岳飞只能是个失学儿童。有人说岳飞自小“拾薪为烛,自学成材”。所谓的自学,并不确切,至少其母应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能在儿子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字,想来还是识得一些字的,至少不只这四字,所以岳飞也就不是文盲了。
    史书载:凡密奏,皆鹏自书。也就是说,给皇帝上密折的事候,岳飞都是亲自动手,不劳幕僚秘书的。相形之下,刘光世、韩世忠两个大老粗就不一样。当然,岳飞文凭到底是夜大水准还是电大水准甚或是家大水准,我就说不准了。反正他的《出师表》基本被公认为别人代作,甚至《满江红》也遭遇诸多质疑。
    前一阵子媒体哄传:香港知名歌星李玫听到《满江红》这首歌后,问身边的人:歌词是谁写的?身边人回答:岳飞。李玫一听特激动:能不能请岳飞给我写几首歌词?可惜李玟生不逢时,要是生在南宋王朝可能还有戏,保不准岳飞就能给她写首“亲爱的你慢慢飞”或者“月朦胧鸟朦胧”呢。因为岳飞除了《满江红》,据说还写了比琼瑶奶奶还穷摇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窗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第三,岳飞做过佃客,还做过城管。

    岳飞稍大些的时候,曾到邻县安阳(糊涂俺的家乡)韩琦子孙家中,给韩家充当种地的佃客。史无记载,不知这佃客做得如何。就我个人的看法,河南有两县,民风很有意思。这两县是林县和内黄。林县人小气,小气到刻薄自己、虐待自己,细水长流着过日子;内黄人很大气,大气到上顿撑死,下顿饿死的地步。打了粮食后,堆在院里,猪拱狗啃、鸡刨鼠偷,总之是人与兽共享。糟蹋完后,人兽共饿。所以,岳飞的大气(岳飞不但养将士,还养好多文客,更舍得往他们身上流水般的花钱,以致于有些官员不断的弹劾他,说他军中非战斗人员超过三分之二,花钱花得州县们敢怒不敢言云云)可能也是内黄风气的影响。所以他这佃客,我估计做得不咋地,应该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岳飞还在安阳的商市上做过冶安巡查员,名曰“游徼”。大约略相当于现在的城管。好在那时的安阳,还不会玩世界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花俏活儿;所以,我敢保证,岳飞做城管的时候,应该不会砸过小商小贩的摊子。至于是否讹小商小贩的酒喝,就不敢保证了。
    两种打工方式,应该都不适合岳飞;所以从小到大,数次投军,充当“效用士”,但一直无出头之日。建炎元年(1127年)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受到张所赏识,这才受到重用,冉冉升起。

第四,皇帝不急太监急:赵构不生儿子,岳飞急得直哭。

    1127年,北宋灭亡。赵宋皇室近亲宗室都到金国做“访问学者”去了,宋徽宗的庶子赵构匹马渡江、扁舟航海,惊吓过度,虽做了南宋的第一任皇上,但却成了阳痿患者,迟迟生不出革命接班人。岳飞为此忧心忡忡,并且为此常对着自己的家属哭泣。在家犯傻也就罢了,但岳飞面对赵构也老犯傻。北伐前,首建高宗立皇嗣之言。有关革命接班人问题,别说武将干预乃是犯赵宋家的大忌,就是文臣,也不敢多嘴啊。所以高宗当即对他喝斥:“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但是岳飞以后并不为戒,还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似乎不引起赵构对自己的疑忌,他就心有不甘似的。

第五,首倡“攘外必先安内”说。

    后世的慈禧太后和蒋介石,都算是岳飞的高足。一个说“宁给友邦勿给家贼”,一个说“攘外必先安内”。这两高徒可能知道,“安内攘外说”乃是岳飞首倡的,岳飞是这样跟自己的统治者倡议的:“内寇不除,何以攘外?近郊多垒,何以服远?比年群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故盗也玩威不畏,力强则肆暴,力屈则就招。苛不略加剿除,蜂起之众未可遽殄”。
    除了“攘外必先安内”之外,看意思,岳飞还不主张对义民招安,所以讨伐国内农民起义,岳飞出力最大。高宗亲笔书写“精忠岳飞”四字,绣成一面军旗赐给岳飞。但岳飞认为此乃区区之功,战胜金军,那才是大功;他说:“痛念二圣远狩沙漠,天下靡宁,誓竭忠孝。赖社稷威灵,君相贤圣,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顾蜂蚁之群,岂足为功”。一句话,对岳飞来讲,灭农民起义,跟灭蜂灭蚁一样小菜、没劲!

第六,岳飞的崇拜偶像及人生理想。

    岳飞喜欢关张二人,不喜欢曹操。把诸葛亮认做榜样,希望与关张齐名。曾对部下说:“使某得进退禀命于朝廷,何功不立?一死乌足道哉!要使后世书册中知有岳某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有人据此认为,岳飞真的没文化,否则不会把关张当作偶像。我的感觉,除此之外,岳飞这人是很在乎功名的。考证他的章句,他所谓的功业应该包括:扫清胡虏、收复故国、迎回二帝、置金为藩。结果这些都没完成。当然,完成后,高宗最大的敌人就不是金国而是岳飞本人了。
    众所周知老赵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众所周知赵老太爷当年也是挺厚道的一个人儿。所以,岳飞功业未完成,但功名有了—大大的民族英雄!站这个角度,他也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比关张功名高出不只一截吧!?

第七,岳飞不够意思,岳飞老婆也不够意思。

    岳飞不包养二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好男人,顶多算是个好儿子。岳飞特孝顺母亲。俺们河南传统(也叫儒家传统吧),男人心里只有老娘,没有老婆,老婆不是内人,是外人。岳飞从军至北京时,岳母及儿媳刘氏留居俺们安阳。后来,岳飞把母亲接走了,却没有接老婆;也不知两人咋想的,反正“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类歌他们没有对唱过,刘氏竟改嫁他人了。人家都是家里红旗不倒,外头彩旗飘飘;岳飞这是家里红旗插外头。
    后来,韩世忠收留了刘氏,并谕令岳飞“复取之”,岳飞给刘氏“钱三百千”。同学们,俺数学不好,不知南宋的三百千钱是个什么概念。但据此,岳飞被人评价为“事母至孝,于妻有义,于子甚严”。如此看来,岳飞应该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了。但是在我看来,岳飞对老婆不够意思,战乱期间只接老娘不接老婆;老婆对岳飞也不够意思,趁战乱期间就自己拾掇拾掇改嫁了。女人都这样,中国还咋不可战胜啊。可能这老婆没文化吧,不知大宋的“八荣八耻”明确规定“女人以守活寡等老公为荣,以不守节改嫁人为耻”呢。

第八,岳飞点兵,多多不益善。

    韩信傻,傻就傻在他面对老大刘邦时的那句交待:韩信将将,多多益善。最后被刘邦老婆给灭了。岳飞比上韩信,傻劲儿也不逊色。虽然嘴上不说,但行动却很明显,老想多捞俩兵。你说你捞兵是为了攻打金国,那当年赵家老太爷领着全国兵马还说是为了攻辽呢。所以,往事并非如烟,谁信谁呢?
    绍兴七年(1137年),刘光世由于畏敌怯战,沉湎酒色,在大臣中引起了公愤。高宗一时糊涂,也认为兵合则雄,遂决定解除刘光世兵权,将其军队交给岳飞统管。问题是高宗过后就后悔了,不知是想起了先祖的第一桶金------陈桥故事,还是身边的文臣提醒了他(这些文臣不见得就是人家秦桧);总之,赵构不再把刘光世军队给岳飞了。
    岳飞愤然辞职,且不等高宗批准,就擅自上庐山,为亡母守孝去了。岳飞这一举动,在当时是明显的“抗上”“要君”。若放在明清,差不多够“凌迟”了。但高宗再不高兴,也无可奈何,三次写御札给岳飞,命其复出治事。并命王贵与李若虚往庐山敦请岳飞下山。说,请不出岳飞,你俩就死啦死啦的。两个人到庐山好说歹说,连哭带叫,岳飞拖了好几天才同意下山。
    你会说,不就几个兵吗?是啊,不说岳飞带兵多少,只说刘光世之兵,占全国兵力的五分之一呢。赵构敢给,有些大将还不敢接呢。因为对赵构来讲,宝座没坐稳时,对武将们很宽容;坐稳之后,就想削兵权。所谓的岳家军、韩家军,仅听名称就有问题,说明南宋军队很私有化。军队私有化才有战斗力,问题是军队私有化对皇权威胁也最大;所以连当时的主战派李纲也上疏表示忧虑。为此,高宗专门对辅臣们表态说没事没事儿。但他心里是有事的,他也不傻,武将们越来越不把他当回事,他也不是看不出来。岳飞可能没有私心,但是一直要兵,赵构再不疑忌,那他就不适合担任皇上这个职务了。
    问题是岳飞既不了解赵构的心病,又昧于大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刚跟赵构扛过这么一回膀子,绍兴八年二月即再次上奏请求增兵。高宗很老实的告诉他:“上流地分诚阔远,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今日诸将之兵,已患难于分合。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今之事势,虽未至此。然与其添与大将,不若别置数项军马,庶几缓急之际,易为分合也”。一句话,不能再给你兵了;否则不是你玩完就是我没得玩。奈何岳飞听不懂或者假装听不懂。所以朱熹对岳飞的评价是:有才,但也有些横!
    岳飞最横的表现是最后那一手:赵构让他不要轻举妄动,他偏偏北上迎敌;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他都拒不班师。哪个哥们儿敢这么跟皇上横啊?其结果,当然是“一朝横死”了。
    绍兴十一年七月,秦桧党羽万俟呙弹劾岳飞公开放弃楚州等三条罪状,负责审计的御史中丞何铸审阅案件后,向秦桧表示,岳飞是冤枉的。桧说:“此上意也”。确实是上意,因为高宗亲自出面,咬定岳飞倡言楚州不可守,其意在“附下以要誉,……朕何赖焉”。有人说,岳飞是“以忠义挟皇上”,跟赵构所言的“附下以要誉”应该是一个意思。最后,赵构成全了岳飞;赵构臭遍了,岳飞则名誉满天下,人生理想实现,应该死也瞑目了吧!

另文:
    《宋史》中的《岳飞传》,实际上是根据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岳飞死后几十年为他撰写的私传《鄂王行实编年》所改编,根本没有什么可信度;这个道理就好比前次毛泽东的孙子在媒体上宣称是他爷爷领导世界人民取得了二战胜利一样荒唐。
    该传记中记载的很多“史实”都已经被考证出是杜撰伪造的;如:绍兴十年(1140)七月十四日宋金颖昌大战,岳飞部将王贵在《王贵颖昌捷奏》中说杀敌“五百余人”,而岳珂杜撰为“杀敌五千”,这实际上就是岳家军对金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而这次战斗中“杀其统军、上将军夏金吾”里这个“夏金吾”也是岳珂自己杜撰出来的,根本不见于其他史料记载;所谓的“兀术遗桧书”也是岳珂自己杜撰出来的,也不见于其他史料记载,是条孤证;而且也不符合情理,因为跟秦桧订约的是金国主和派大臣挞懒,不是兀术;兀术是死硬主战派,正是他杀了主和的挞懒与南宋重开战端,故不会无缘无故地遗书秦桧求和。
    而所谓“岳飞以五百骑破金兵十万”(其实光看这个数字对比就知道是胡编意淫)的“朱仙镇大捷”,经考证,历史学界认为根本不存在,纯属岳珂杜撰出来的;所谓一天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回师也是戏剧化的描写(见邓广铭《岳飞传》)。
    岳飞也不是什么百战百胜,如《金史.王伯龙传》中就记载“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金史.完颜昂传》也记载“宋将岳飞以兵十万,号称百万,来攻东平。东平有兵五千,仓卒出御之。时桑柘方茂,昂使多张旗帜于林间,以为疑兵,自以精兵阵于前。飞不敢动,相持数日而退。”“昂举兵以为声援,飞乃退”。《金史.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金史.完颜宗秀传》记载“宗弼复取河南,宗秀与海陵俱赴军前任使。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
    而《宋史》站在宋的立场,就一味吹嘘宋军的战绩,败仗隐而不提,这都是中国史家的通病。
    另外,史书上动不动就说岳家军杀敌“数千数万”,甚至如上文提到的“以五百骑兵破金兵十万”的胡编;除了上面澄清了的伪造之外,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实际上,岳家军在大部分战斗中所歼灭的敌人,并不是真正的女真“金兵”,而只是“伪齐”政权的“伪军”,以及被金兵抓壮丁来的“签军”;这种“签军”,只是作为一次性使用的炮灰性质的部队,用来在交战时挡在前面消耗对方的箭石,是从汉人老百姓中抓来的壮丁;蒙古人后来也经常使用这种手段。甚至很多都不算是军队,连“签军”的名义都没有。所谓岳家军的赫赫战功很多就是靠杀这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本民族的“签军”和“伪军”建立起来的。大家应该记得,当时“金兵”中有人称岳飞为“岳爷爷”,这些人就是“金军”中的汉人“伪军”“签军”部队;这是当时汉人的口语。从情理上来说,女真金人也根本不可能去称呼异族敌人而且是自己手下败将为“爷爷”。
    还有,岳飞的军队也劫掠百姓,见诸于很多史料。如陈亮的《中兴遗传》就有记载。《三朝北盟汇编》也记载:岳飞部将韩顺夫攻讨曹成时“辄扎营解甲,以所掳妇人佐酒”,结果大意之下吃了败仗,岳飞大怒之下“尽诛其亲随兵”。
    还有岳飞所谓的《满江红》一词,也是明代人伪作,写作年代不早于明代中叶,此事史学界早有定论。该词从未出现于宋元人的任何著述中,即使是岳飞子孙收录的家集里,也没有收录,连相关记载也没有。一直到了明代才突然出现在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也是伪作。词中“踏破贺兰山阙”就是一个破绽。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贺兰山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而金国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岳飞不可能以在西夏境内的“贺兰山”来比喻攻打金国黄龙府的志愿,这是牛头不对马嘴。实际上,明代北方鞑靼族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有学者推测“踏破贺兰山阙”是王越或者王越手下文人所作歌颂胜利的诗词。
    还有,岳飞的性格也不是象大家想象的那样和蔼可亲;他的舅舅就是被他亲手杀掉的,而且是亲手挖出心脏。虽说是他舅舅作乱在前,但是这手段也太狠了一点。另据《三朝北盟汇编》记载“先是飞在洪州,与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饮,大醉,击秉渊几死”;和别人喝酒,喝醉了就打人,差点打死,可见脾气很暴躁。
    岳飞对下属也很苛刻刑峻。他的一个幕僚出于好心为他向上表功,他为了刻意显示自己“无私”,就找借口把别人打了五百鞭子。他手下的士兵仅仅因为买东西粗心地多找回了几文钱,就被他小题大做斩了首。这种借别人脑袋来树立自己权威的作法跟曹操的借粮官的人头来稳定人心和割发代首的阴谋手段是完全一样的性质。岳飞手下部将傅庆,想去投奔南宋另一支军队的首领刘光世,岳飞知道后就杀了傅庆。
    岳飞跟同为抗金力量的友军也经常火并。如刘泾,与岳飞同为统制,有人向岳飞告发,说刘泾阴谋吞并岳飞的军队;岳飞先下手为强,杀了刘泾,吞并了他的军队。其实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岳飞为了扩充实力是有点不择手段的,岳飞以及他的“岳家军”是很带有点军阀性质的;他的“岳家军”相当于是一只私家军队,如果任由他的势力坐大,很难说他不会演变成唐代的藩镇割据,这也是他受到赵构猜忌,导致被杀的重要原因。
    崇拜岳飞的人都是叶公好龙,所谓距离产生美;如果你真的跟他生活在一起,你也许就不一定还会喜欢他了。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