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斯德哥尔摩掠影(上)

(2010-01-02 19:17:26) 下一个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位于瑞典的东海岸,位于梅拉伦湖入海处,面向波罗的海,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斯德哥尔摩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算上郊区的岛屿,共有24000个岛屿),70余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联为一体,因此斯德哥尔摩亦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斯德哥尔摩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在1436年被定为瑞典首都,并逐渐发展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最大城市。
斯德哥尔摩英语原意为“木头岛”。城市始建于公元13世纪中叶。那时,当地居民常常遭到海盗侵扰,于是人们便在梅拉伦湖的入海处的一个小岛上用巨木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在水中设置木桩障碍,以便抵御海盗,这个岛便得名为“木头岛”。关于斯德哥尔摩这个名称,当地还有个传说:古时梅拉伦湖上漂浮着一根巨大的木头,引导来自锡格蒂纳的第一批移民至此,建立了这座城市。第三个传说是:以前这里一片荒凉,海浪冲来的遇难船只的碎片堆满海滩,当地居民便捞取这些木片搭起简陋的小屋。由于这些木片均不成块,只是一条条木头样的废料,因此搭起的房子东倒西歪。1250年,这种碎木房屋在小岛上形成了一条街,外国船只开到这里进行商贸活动,看见街上的房屋如此模样,不禁感到好笑,随口喊出“斯德哥尔摩”。“斯德哥”是木头的意思,“尔摩”则是岛的意思,合起来为“木头岛”。
斯德哥尔摩既有典雅而古香古色的风貌,又有现代化城市的繁荣。老城区不仅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不凡的教堂和高耸入云的尖塔,而且有无数狭窄的大街小巷,尽显中世纪的街道风采。新城区则是高楼林立,街道整齐,苍翠的树木与粼粼的波光交相映衬。在地面、海上、空中竞相往来的汽车、轮船、飞机、鱼鹰、海鸥,给城市增添了无限的活力,而远方那些星罗棋布的卫星城,更给人们带来一抹如烟如梦的感觉。






在图尔库上了所谓的“邮轮”(我以为不过是个可以让乘客过夜的渡轮),熬了一晚,次日凌晨到了斯德哥尔摩。就像抵达圣彼得堡的情景一样,先在餐馆干坐,等待早餐。早餐后,趁着天色未明,我们驱车来到斯德哥尔摩港口的最高点-峡湾街(Fjällgatan),它是斯德哥尔摩的观景台,在这儿可以俯瞰城市绝大部分的景色。到达峡湾街时,恰逢黎明前的黑暗时刻,风萧萧兮(十月初的斯德哥尔摩的)海水寒,寒风不仅刺骨,而且呼啸而过,啸声之大,盖过了我们的说话声。因天色昏暗,这组照片做了增光处理。
1. 峡湾街。
DSC09288

2. 瑞典的第一道霞光(曙光)。
DSC09283

3. 峡湾街建在海湾旁,高度距离下面海边的街道有六、七层楼高。
DSC09287

4. 向老城区望去,依稀可见对岸的王宫。
DSC09285

5. 在峡湾街俯瞰骑士岛。骑士岛位于老城西面。在17世纪瑞典最强大的年代,这里是有势力的骑士和贵族们居住的地方,曾经是斯德哥尔摩的政治中心。岛上的建筑古色古香,色彩丰富,充满了中世纪的味道。
DSC09292

6. 遥望斯德哥尔摩出海口-维京港口和斯德哥尔摩峡湾。
DSC09293





7. 朝霞映照下的瑞典国王卡尔·约翰十四世骑马铜像。此人原名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是拿破仑手下一名元帅。十九世纪初,大部分瑞典军人考虑到未来可能与俄国发生军事冲突,因此倾向于由一位军人出任未来的国王,而贝尔纳多特在以往战争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丹麦的作战中又对瑞典战俘相当友善,他在瑞典名声极佳。1810年8月21日,他被瑞典人选举为王储和摄政,统帅瑞典军队,接着又被卡尔十三世国王收为养子,改名“卡尔·约翰”。这位新王储很快就成为全瑞典最受欢迎并且最有权势的人。他的整个政策以占领挪威为核心。很快,他与法国的敌人结为反法同盟。1814年,他击败丹麥,入侵挪威,并将挪威并入瑞典。入侵挪威之戰是瑞典至今最後一場戰役。斯德哥爾摩有紀念他的卡爾·約翰廣場,广场中央便是此铜像。挪威首都奧斯陸王宮前的主要大道卡爾·約翰大街也是以他命名的。
DSC09295






梅拉伦湖是瑞典东南部的湖泊,东西长120公里,宽1.6-40公里,面积1,140平方公里,最深处64米,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蔚蓝的波罗的海边。湖水由西向东,通过狭窄的海峡,于斯德哥尔摩注入波罗的海。湖内有岛屿1,260个,面积488平方公里。是瑞典第三大湖。
梅拉伦女神是波罗的海女神,也是斯德哥尔摩的守护神,梅拉伦守望着波罗的海,也映衬着波罗的海的蔚蓝,千百年如一日。一万年前,梅拉伦女神挣破覆盖在波罗的海面上的2000米冰层,向世人展示了她的风采。
有关梅拉伦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古籍《散文埃达》记载,瑞典国王古鲁菲和一个女旅行者葛冯渡过了愉快的一晚。国王之后赐与葛冯以牛耕作一日一夜的土地作为回报。葛冯将她和巨人生下的四个儿子变成牛,绑上巨大的锄头犁地,并用这有神力的牛将挖掘的泥土搬到西边的海上,形成了“西兰岛”(即今日丹麦的西兰岛);被她挖过的海湾就是现在瑞典的梅拉伦湖。葛冯也就成了西兰岛的守护神,哥本哈根还有一座葛冯女神赶着四头牛的雕像。
8. 晨曦下的梅拉伦湖畔风光。
DSC09309

9. 梅拉伦湖的美丽风光。对面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我们游览斯德哥尔摩的重点参观景点。
DSC09297

10. 一条公路横穿梅拉伦湖。从梅拉伦湖远望对岸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这座建筑的耀眼的红砖墙以及阳光下熠熠闪亮的金顶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
DSC09371

11. 从梅拉伦湖的对岸远望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近景。市政厅钟楼塔顶的上代表丹麦、瑞典、挪威三国的金色三皇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13世纪时,瑞典国王玛格努斯管理着瑞典、挪威和斯科纳三个王国,用“三个王冠”做其治权的象征,沿用至今)。这个镀金三王冠也已成为市政厅最常为人提及的特点。
DSC09299





12.斯德哥尔摩老城。街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建筑:騎士島教堂。
DSC09317

13. 斯德哥尔摩老城。诺贝尔博物馆和瑞典证券交易所。诺贝尔博物馆和瑞典文学院在楼上,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便在此遴选,证券交易所在楼下。楼上是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博物馆和瑞典文学院,楼下是金融机构,谁将两者弄到一个楼里的?真是不可思议。
DSC09321

14.斯德哥尔摩老城。街景。水井纪念碑,位于诺贝尔博物馆门前之广场上。这是斯德哥尔摩最早的一口淡水井,始建于1205年,干涸于一百五十多年前。这是在原址上盖起的纪念碑。
DSC09320

15. 斯德哥尔摩老城。著名的商业区步行街-皇后大街入口之大门。时间太早,稀稀落落没有几个行人。
DSC09312

16. 斯德哥尔摩老城。皇后大街入口大门细部。
DSC09313





斯德哥尔摩大教堂。这是旧城最重要的地标之一,是全城最古老的教堂,其历史可上溯到1279年,1527年成为一座马丁·路德派新教徒的教堂,此后该教堂遭到连续不断地修改和调整,最后一次改建是在1736—1745年间,建筑师在建筑物上添加了美丽的带钟表的塔楼。自十五世纪始,所有瑞典国王的加冕仪式都在此大教堂举行。1907年古斯塔夫五世决定终止加冕仪式,昔日豪华隆重的皇室盛典就此走入历史,只剩下大教堂留供後人揣度。
17. 斯德哥尔摩大教堂。
DSC09319

18. 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和方尖碑。教堂前的方尖碑是为了纪念瑞典与俄罗斯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而建立的。
DSC09318





瑞典王宫建于公元17世纪,为一座方形小城堡,实在不起眼,相当一般。我们到此,恰逢卫兵换岗。
19. 这队卫兵。看着他们,实在想象不出瑞典曾经做了几个世纪的欧洲强国。
DSC09326

20. 这两个换岗的士兵。一位还是士官呢。一些游记说他们:“威风凛凛”和“威严逼人”。我怎么看他们都透着些猥琐。旁边还有一门大炮。
DSC09325

21. 像个道具大炮或玩具大炮。也许当年它在战场上曾经“威风凛凛”和“威严逼人”。
DSC09327

22. 瑞典王宫。侧面。紧邻商业区。
DSC09330





市中心西南骑士岛东端,便是市政厅所在地。瑞典人把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当作是自己的骄傲,因为它不仅是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性建筑,还是每年举行诺贝尔晚宴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在瑞典的地位就像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它不仅是瑞典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性建筑,更因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晚宴在此举行而闻名于世。无论是瑞典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来到斯德哥尔摩,便都会到市政厅去参观一番。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建于1911年至1923年,主体以红砖建造,右侧是高高耸立、高达105米、披着绿铜贴片的钟楼尖塔。市政厅位于梅拉伦湖畔,地理位置绝佳,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区任何角度都能看见其高耸的方柱形塔楼。就建筑本身而言,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一座造型别致、装潢华美的建筑;就功用本身而言,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与欧洲其他城市的市政厅并无二致,这里是市政会议的召开地和市府公务的办公地,特殊的是,它同时也是每年诺贝尔各奖杯最终归属的揭晓地。瑞典建筑师在设计中,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
23. 市政厅入口及其钟楼尖塔。
DSC09340

市政厅一层的宴会厅被称为“蓝厅”,是市政厅最为人熟知的大厅之一。“蓝厅”厅堂全部用褐红色的砖彩砌成,名为蓝厅,却非蓝色。原来在最初的设计方案里,建筑师原本的构想是要用石灰砌盖住所有红砖块,再绘以蓝彩,故命名此厅为“蓝厅”。不过装饰开始前,他来到这里,看到了红砖墙体在天光透入下呈现出的色泽,他被红砖带来的美感深深打动,放弃了原来的方案,决定保留这古朴自然的本色和温暖舒适的氛围,而成为了人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也就留下这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小故事,只是蓝厅这个名字却因早已在所有的设计图纸上使用,而名不副实地一直流传了下来。每年12月10日的下午4时,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颁奖仪式结束后,国王和王后要在市政厅一层的蓝厅为获奖者举行盛大的千人晚宴。列柱环绕的大厅搭配着阔气的楼梯,全部以红砖舖陈出典雅的气氛。
24. 蓝厅一角。千人宴会就是在这儿举行的。1560平方米的大厅上要安排1300人的座位,通过精密丈量,每个人的座位一模一样。
DSC09340

晚宴举行时,瑞典国王和王后、诺贝尔奖得主及其家属从2楼的荣誉门出来,再从台阶下来步入蓝厅。楼梯的高度设计的恰到好处,只要眼睛盯着正前方墙上第二窗形装饰的星形图案,不用看脚下就可以以最舒服安全的方式走下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原来欧洲社交场合女士都要穿长裙,上下楼梯对于这种盛装实在是个难题——一不小心很容易被长长的裙裾绊倒,但若盯着脚下却又有失礼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请自己的夫人艾莎穿着高跟鞋和晚礼服反复试走,(据说经过一周)测出了最舒服安全的楼梯设计——台阶共27级,每级最佳高度约13公分,最佳宽度约37公分。按此设计,盯住,女士下楼时只要双眼平视上述特定点的星型记号,依照平日步伐,就能保持良好仪态。因此这个楼梯又叫“艾莎的楼梯”。由于这段楼梯走起来极为舒适,被认为是世界上设计得最好的、走起来最安全、最舒服的楼梯。据说,市政厅建成80多年来,在蓝厅举办过的宴会不计其数,却从未发生过鞋跟或裙子被踩的事故。此外,它也是名副其实的“成功者的楼梯”,因为每位诺贝尔奖得主被允许在楼梯转角处的讲台上发表5分钟的讲话。
25. 艾莎的楼梯
DSC09339

26. 遥拍荣誉门。荣誉门上面的半身胸像就是蓝厅的设计师让奈尔8226;厄斯特贝里。
DSC09337

27. 意大利广场式阳台和喷泉装饰。
DSC09336

28. 蓝厅上面有一架曾经是欧洲最大的的管风琴,有一万根风琴管和138根琴弦。这是1923年斯德哥尔摩一位工程师出了10万瑞典克朗献给市政厅的。
DSC0933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