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守住人生的底线

(2008-06-28 06:42:48) 下一个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要守住自己的人生底线。许多人在谋划一生时,大都从正面要求自己有所作为,要做到“这个”,达到“那个”,其实,同时还要确立反面界限:不可“这样”,不得“那样”。在这里,老子的无为观显示了独有而美妙的思想光芒。
  “不可骂帮助过自己的人”。给你机会并帮助过你的人,在人的一生中至为重要。也许有人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话虽然没错,但不能成为背叛的一个借口。因为“真理”是抽象的,而“吾师”却是具体的。
  当一个人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时,或在强大的外在压力下,而你的“恩人”此时又成了众矢之的,不附和,不帮腔,保持沉默——我实在维护不了他的利益和尊严,但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就是人生底线。然而,现实生活中,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落井下石的事儿俯拾皆是,别说知恩图报,仅仅是“不骂”、 “沉默”,这最起码的原则和底线,又有几人能坚守?
  “我没有办法,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很多人把生存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为了生存,可以放弃所有的原则和所有的承担;为了生存,无论做出多少违心的选择都是不可指责的,谁指责就是“苛求”,就是“不设身处地”。生存原则成了人们心安理得逃避自身责任,超越人生底线的最有力的辩护词。但此刻,人品和操守立马分出了霄壤。因为,责任感的丧失,意味着尊严和人格的丧失,意味着灵魂的缺席。没有承担和灵魂的人,变成了一个被抽空的器皿。
  守护人生底线,强调“沉默”,又岂止关乎个人品质和德行?很多时候,沉默不是妥协,恰恰表明你的立场;沉默不是同流合污,其背后是良知屹然。
  超越了人生底线是要付出代价的。人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吕布白门楼上被曹操问斩。本来曹操向来唯才是举,招降纳叛的事他做起来也是顺顺当当的。他确有收吕布入帐中效力的意图。但此刻刘备揣着阴暗心理,不愿曹操如虎添翼,随即进了几句谗言,说吕布此人反复无常,从前他拜丁原和董卓为父,尚且忍心背叛并杀害他们,又怎肯为你曹公竭忠效命?与其养虎为患,不如防患未然。此话一出,吕布性命休矣!表面上吕布死于刘备的谗言,实则依照血酬定律,这是背叛的代价,吕布不想付也得付。
  像吕布付出性命代价的例子也许有些极端,超越人生底线,大多数人受到的是良心和品行的审判。明朝将领洪承畴,在明清交替之际,一个转身做了清朝大将,镇压了江南义军,杀害了爱国英雄黄道周、夏完淳等人,后来又铲平了吴三桂的巢穴,功勋不可谓不大。可他死后,史馆循例为之修传,康熙皇帝敕令将他贬为贰臣,实际上新主子打心里瞧不起这位变节者。洪承畴终于为自己在崇祯十四年松山战败后所作的生死抉择付出了名誉扫地的代价。另一明朝臣子钱谦益降清后,深知自己的名节已亏,时时感到有人戳脊梁骨,因而常常绕室彷徨,深居简出,良心不得安宁。可见,没守住自己的人生底线,内心受到猛火油锅般的煎熬,犹如提前进入了活的炼狱和地狱,代价也是不低的。中国人历来讲究“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人死则死矣,若名誉上留下漂不白的污迹,将永久蒙羞,为后人所不齿。
  在当今社会,涉及人生底线的事往往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利益攸关。报载河南浚县一中有位女生在高考中金榜题名,入选北京著名学府,一家生产口服液的企业找上门来,以全包几年在读学费为诱饵邀她作虚假广告,被姑娘谢绝了。她长在农村,家境贫困,从未喝过补脑液之类的保健品。读罢新闻,令人感佩。姑娘“固穷而不施滥”,守持了“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的人生底线。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往往也检验人的品格,拷问人的灵魂。
  所谓人生底线,说到底就是人格操守。人格即人之名格,要求做人要方方正正,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按照既定的规矩,恪守一定的尺度分寸。为此,古人对名节珍而重之,视之为人之命、木之本、水之源,劝谕世人“不重币而富,不轻冕而贵”。由此我想,一个人要有所敬畏,在自己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甚至比生命还重要。面对得失取舍,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绝不肯丧失基本的尊严和人格。不论人生怎样充满欲求,心底里始终明白,一旦人格不守,出卖了自己的尊严和灵魂,那么,一切欲求所得和成功都不能挽救人生的彻底失败。
  守住人生的底线,既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又是至高无上的人格本色,需一辈子努力践行。问题在于,人本质上生活在一个偶然荒诞、极不完善的世界中,是一个被限定了时空框架的有限生物,人性中天然存在的盲点和弱点,导致了人会产生各种各样莫名其妙、轻举妄动、无效劳动、自讨苦吃甚至胡作非为的事情。对此,老子的无为思想开出了一贴智慧的药方:要守住人生的底线,一个最基本便捷的方法是,更多的时候需要你“无为”。除了上述“沉默”、“不可”外,先人还有许多训诫,如“见利不忘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又如“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再如“穷达沉浮身外事,不以利害移操守”如此等等,都劝人“不更”、“不变"、“不移”。是啊,人生苦短,瞬间百年。我们大多数人,也许一生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没有显赫业绩,没有大的作为,但守住自己的人生底线,欲为但为不成的事不为,不能为不该为的事绝对不为,从而没有留下劣迹和笑柄,没有那些罪孽和低级下作,没有这样那样的惭愧和懊悔,由此脱离黑暗和愚蠢的苦海,不也活得清朗高洁方正坦荡么!


from  广州日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