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叶永烈:形形色色的墓志铭 zt

(2008-04-02 14:39:56) 下一个





第一个清明国定假日到来了,沪杭线、沪宁线上穿梭着扫墓的人群。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人固有一死。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句,道出了他面对人生终点时的豁达,希冀从此回归大自然。

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墓,原本只是人的归宿,一 抔 黄土而已,即所谓“入土为安”。那里是一片静谧安宁的世界,那里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然而,人毕竟富有感情,寄墓园以哀思,抒怀念之情,于是文化与墓园联姻,形成了特殊的墓园文化。

我曾漫步于各种各样的墓园。在我看来,文化气息最为浓厚的是两处墓园:

一是陕西。“秦中自古帝王都”,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陕西。众多的帝王生于斯,葬于斯。陕西境内拥有的帝王陵,达七十二座之多,为全国之冠。帝王讲究厚葬,封土为陵,动员几十万人花费二、三十年时光为自己建造“黄土金字塔”。秦始皇以为自己“功高三皇、德兼五帝”,秦始皇陵原高 120 米 ,比埃及金字塔还要高!每一座帝王陵,都拥有丰富的随葬品,从酒器、乐器、饮食器到兵器、车马器,成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仅仅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兵马俑,便获得“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陕西众多的帝王陵所反映的是中国的帝王文化。

二是莫斯科。我曾访问莫斯科郊外的新圣女公墓。这是一座高档次的名人公墓。在每一座墓前,差不多都竖立着墓主的雕像,把墓主最具代表性的风姿凝固下来。芭蕾舞女演员乌兰诺娃的墓前有一座翩翩起舞的小天鹅白色大理石浮雕,而赫鲁晓夫的墓则是由黑白两色大理石相间组成,象征着他的一生功过各半。高尔基、果戈理、契柯夫、马雅可夫斯基、卓娅,每一座墓前都有富有特色的青铜像或者大理石雕像。新圣女公墓笼罩着浓重的俄罗斯文化氛围,使那里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景点,甚至进门还要买门票!

如今,在上海也有了一座文化气息浓郁的墓园——福寿园。福寿园坐落在国家级旅游区佘山、天马山和淀山湖之间,风景宜人。福寿园创建伊始,便以“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 、“以名人为主体,以文化为主题”为己任,使福寿园成了艺术公园,文化公园,历史公园,名人公园。

福寿园还专门成立了陵园文化研究所,编写一系列陵园文化丛书。其中已经出版的有《生命的故事》,记述长眠于福寿园的名人精英和普通百姓生前的感人故事。这一次,他们又把目光聚焦于福寿园里的墓志铭,选编了这本墓志铭选集。

墓志铭是墓的灵魂,墓的主题,墓的“身份证”。

志,是指散文;铭,是指韵文。古时建墓,在墓中置一石碑,刻上亡者姓氏、世系、官衔、事迹、出生及卒葬年月,即墓志。也有的以韵文表达对死者的纪念,曰墓铭。后来,将两者合二为一,即在墓志之末,加上铭辞(多用四言)赞颂死者,称为墓志铭。

当然,把墓志铭放于墓中,只有开墓方能得见,未免诸多不便。于是,人们便在墓前立一石碑,曰墓表。墓表上亦刻着墓主姓名、生平。到了如今,墓中不再置放石碑,而将墓志铭刻于墓表之上。这样,站在墓前,便可从墓表上读到墓志铭,清楚了解墓主的身份。

墓志铭有他撰与自撰之分。中国古代的墓志铭,都是后人、他人为死者撰写的。他撰的墓志铭,最常见的是记述逝者生平与贡献。

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墓志铭,往往就是一篇刻在方石之上的历史文献。这种碑文用词遣句都极其严谨,经过反复推敲这才写定。不过,也有的帝王将相的墓志铭堆砌了连篇“谀辞”,使其文献价值相形见绌。

例外的是陕西乾陵武则天墓,只立一块无字碑而已,反而让后人对这位特立独行的女皇帝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墓碑上,只有一行鎏金大字“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却无一字碑文。据说这是由于很难把孙中山的丰功伟业浓缩于一块石碑之上,只得作罢。

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自撰墓志铭者渐渐增多。

自撰的墓志铭,是人生的告别宣言。墓志铭集哲理、诗意、历史、文化于一体,言简意赅,浓缩着智慧之光。

自撰的墓志铭常常是亡者最精炼的人生体验之言,最深刻的人生思索之语。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自撰墓志铭,反映生平之志:“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人如其铭,铭如其人,自撰墓志铭最生动地体现墓主的风格。

1978 年,正值六十六岁盛年的启功先生自撰墓志铭,以幽默的风格记述一生:“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自撰的墓志铭,如同他本人一样风趣:“恕我不起来了 ! ”

富兰克林既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又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然而,他的墓志铭却是“印刷工富兰克林”。在他看来,家庭贫困迫使他在年轻时当印刷工,使他有机会从印刷品中学习知识,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所以他永远不忘自己出身印刷工。

赫鲁晓夫的墓碑上,我只见到一行字:“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连生卒年月都没有写。大约在赫鲁晓夫看来,像他这样家喻户晓的人物,除了姓名之外,再加上任何一个字都是多余的。

自撰墓志铭以过来人的身份,把一生的心得以三言两语镌刻于小小石碑之上,闪耀着真知的光芒,成为赠与后来者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墓旁的石碑上,除了有蒋介石所写的生平事迹式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还有蒋介石充满思母之情的《哭母文》。

《哭母文》属于祭文,表达人们对亡亲故友的哀悼之情。广义而言,刻在石碑上的祭文,也是墓志铭中的一种。祭文是散文,具有强烈的文学感染力。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到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既是中国祭文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佳作。

以诗祭奠亡灵,则是悼亡诗。把悼亡诗刻于墓碑上,从广义上讲,也属于墓志铭。西晋潘岳为悼念妻子杨氏而写了《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之先河。从此,历代悼亡诗词不绝。诗词是感情的结晶体。悼亡诗词成为怀念亡灵的深情缱绻之作。

形形色色的墓志铭,折射着万千世态,蕴含着历史文化,饱蘸着人生哲理,诉说着无尽怀念。正因为这样,墓志铭值得收集,值得保存,值得研究,值得出版。

然而,在文化领域中,对于墓志铭的研究却几乎是空白。上海福寿园陵园文化研究所把园内的墓志铭加以选编成书,不仅仅是对陵园文化的新探讨,更重要的是给广大读者以人生的启迪。

(注:这是作者为上海福寿园陵园文化研究所的《墓志铭选》所写的序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