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
一位给盖茨讲“十七大”的中国总裁
体验期间的一天中午,我去茶水间冲咖啡,一个熟悉的身影挡在我的面前,蓝衬衫、黑西装、短头发——他就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主席张亚勤,早在2006年第一次采访他时,我就知道他喜欢喝黑咖啡。
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张亚勤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以致在这几天的体验中,我极力想弄清楚,今时今日的微软中国,哪些是张亚勤的烙印。
与参加各种公众活动时记者面前那个带有光环的张亚勤不同,我现在面对的张亚勤是可以和实习生张霄在桌式足球场上并肩奋战、赢球后兴奋地击掌表示祝贺的“大男孩”。
我自然也被允许轻松地光顾他的办公室——他一天至少有1/3的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乍一看,他的办公室过于简约:墙上几乎不挂任何东西。最显眼的,就是靠北墙桌上的两排黑色的小方砖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专利证明,数一数,有15块,这只是他专利发明中的一小部分。
圆弧形的大办公桌上,摆着四台电脑。而最珍贵的,则是桌上一字排开的三幅照片,分别是张亚勤和胡锦涛、盖茨以及家人的合影。
“这是我的3个老板,国家的、公司的、家里的。”他喜欢这样说。
最初,张亚勤应邀加盟微软时,很多人都认为,“微软又挖来一个杰出的技术人才”。事实的确如此,无论他本人,还是因为他而凝聚起来的一批技术精英,为微软的技术研发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东方智慧。事实上,仅在Vista等旗舰产品中,由中国团队研发的功能就超过100多项。
不过,出乎许多人意外的是,除技术之外,在市场、管理、公共关系等诸方面,张亚勤日益显现出难以替代的价值。
“去年底,微软全球CEO史蒂夫·鲍尔默访华。从成都到北京3个小时的飞行时间里,有一个半小时是在听我讲解中共十七大报告的内容,以及十七大对微软发展的正面影响。”张亚勤说,“在微软总部,我和盖茨谈半个小时的话,有1/4时间是在谈十七大。”
这确实很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但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中找到融合点的能力与智慧,也许,对诸如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有着比技术更重要的意义。
也正是这样,在我体验的这些日子里,我一直在想,这位外界普遍认为内敛、有大局观、了解中国、对外形象良好的张亚勤,在担任了微软中国公司的董事长,成为了微软中国的领军人物后,又会带来哪些更深刻的变化?
当然,我也知道,微软中国的CEO似乎比任何一位外国公司的CEO都更具有挑战性。
显而易见,在今天的中国,一个只知道市场开发或者营销的外国公司,或者说,一个只懂得盈利、只懂得利用中国市场与资源的外国公司,是绝对没有前景的。
关于这一点,张亚勤这样说:“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弱势群体缩小数字鸿沟,微软中国致力将科技成果惠及下一个十亿人群。”他的计划将包括扩展其“潜力无限”计划,通过运用技术、培训及合作等方式,改革教育形式、促进本地创新以及创造就业岗位和机会。此外,微软中国还将加大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于是,我在这里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7年10月底的一天,被大雾困在上海虹桥机场的神州数码CEO郭为,急着第二天赶最早一趟航班回北京;同样,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在大雾中开车走了13个小时。两人共同目的就是赶赴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举行的微软“软件外包事业高峰论坛”。
正是在这次论坛上,张亚勤宣布了对微软中国合作伙伴的两大支持策略——业务上,计划在今后3年内,微软每年发给中国合作伙伴的外包订单增长率超过30%;组织上,将帮助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合作接单、合作开发,协助中国打造一个完全有别于印度的软件外包业务生态链。
数据显示,2007财年,微软中国业务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微软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子公司之一。
“过去的两年里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把想好的战略都执行了。”张亚勤认为,微软中国黄金时代才刚开始。
希格玛大厦响起了清澈稚嫩的笑声……
体验即将结束的那天,希格玛大厦里,响起了孩子们的清澈稚嫩的笑声。
这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举办“带着孩子来上班”活动的日子。活动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同时进行。据说,这是每年的例行活动。
员工们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孩子们参观父母的工作环境,了解父母的工作,观看父母开发的产品的演示,并亲自感受这些产品。
从网络视频聊天的数字化特效,到基于Microsoft Roundtable的微软统一沟通视频会议等先进的技术……孩子们兴趣盎然。
……
晚霞静悄悄蔓延开来,我走出希格玛大厦,孩子们的清澈稚嫩的笑声依然在回荡……
装饰办公桌的可爱熊公仔——这样的玩具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里随处可见。
记者手记
站在茶水间的窗边,品味着浓香的咖啡……窗外,寒冷的冬天中,满目是车水马龙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突然间,一位朋友的话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你在北京任何一家普通的证券所里提起巴菲特,几乎随便一个大爷大妈都能知道。但你要是问问比尔·盖茨是谁,恐怕知道的大爷大妈就会少许多。”
这当然不是种很恰当的比较。那些大爷大妈们不知道盖茨其实始终伴随在他们身边——任何一台用于股票交易的电脑,都离不开微软。
何止如此。今天中国的大城市里,互联网将电脑普及到了几乎每间办公室和每个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说,比尔·盖茨真是无所不在呀。但是,这种无所不在,为什么没有像巴菲特一样,在中国最普通的民众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其实,包括微软在内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做过许多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微软在中国开展了“社区技能培训中心”项目,已经在北京、陕西等地建立了22个社区学习中心,直接培训1万多人,惠及15万余人。在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中也已有超过7万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接受了培训。
今天,我们把这些内容归结到“企业社会责任”中与产品、市场和技术服务联系不太多的那部分当中去。
但是,我总感觉,以上这些努力,如果放在一家普通的公司身上,我们不应该给予更多的苛求。但是,如果是类似微软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它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以及产生的影响力,似乎与它们的实力及创新精神仍有着一定的差距。
这种思绪一旦出现,便始终缭绕在我的心头——如果,发生在希格玛大厦这里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让我赞叹的微软文化和创新精神,能和窗外蓬勃的社会与最普通的民众,产生一种更一体化的密切融合,这是不是一种更美好的事呢?
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与营销,企业文化……对今天来说,强调服务于全人类似乎已经不够了。更实际、更直接、更密切地与社会和民众结合,不仅是需要,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相信,在技术创新和执行组织上,微软绝对是一流的。但是,面对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当它进入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阶段时,微软,以及其他那些跨国公司,它们的创新精神,是不是能从中找到双赢发展的新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