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吃粮食,还是吃鱼肉?zt

(2008-02-22 23:04:18) 下一个

 

【背景】:近年来,国外流行一种理论,提倡“无谷物饮食”,国内也有很多人拥戴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的营养模式。在我们这样一个以谷类为主食的国家当中,要不要提倡不吃主食呢?谷物究竟犯了什么罪?这种饮食模式适合中国人吗?

五谷为养,还是鱼肉为养?这是一个关系到国民健康和资源利用的重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让我们复习一下有关五谷的基本知识吧。没有充足的知识基础,没有综合评价各方面的证据,没有站得住的逻辑推理,仅就部分研究结果大做文章,或许能够一时让人眼花缭乱,但归根结底会带来误导。

 

五谷包括哪些食物?

古人说“五谷为养”,这话被国人代代传诵,由此引出了“主食”和“副食”之分。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无论吃了多少肉和菜,不吃点饭,一餐就不像样子,也觉得不大舒服。但是,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古人吃的五谷,是我们今天吃的精白米饭和精白面包吗?

先来看看“五谷”的意思是什么。其实,古人所说的五谷也并不一致,比较得到公认的说法是黍、稷、菽、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黄米、小米、大豆、麦子和稻子。也有古书认为是粟、豆、麻、麦、稻,可能是因为那时候人们经常吃麻的种籽。

无论是那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古人很重视豆类,这和今天营养科学中豆类和粮食有“蛋白质营养互补作用”的说法暗合。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粮食和豆类一起吃,不仅能改善营养,而且有利于预防慢性疾病。

另一个要紧的理解是,古人的五谷,全部都是“粗粮”,也就是全谷,去了壳但是没有精制过的整粒种子。所谓五谷为养,绝非精白米面为养。
 

从五谷到精白米面一统天下

    毫无疑问,全谷的口感是相对比较粗糙的。看看五谷的排列,是否有点奇怪?为什么大黄米和小米在前面,今人热爱的稻麦却排在最后?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是,古人认为大黄米和小米较为美味,而稻麦的口感,却不尽如人意。

    古人对于幸福生活的梦想是“黄粱美梦”,而乡野村夫的生活却是吃“麦饭”。可见,没有精制过的稻麦,特别是整粒的麦子,煮起来颇为不易,口感也比较粗糙,远不如小米那样质软香浓。所以,在没有碾白技术之前,麦子是穷人的食物,小米和大黄米才是贵族的食物。小米和大黄米可以用来煮饭,而麦子和稻子只能用来煮粥。

    虽说口感差了些,但那时候,人们从来都不缺乏膳食纤维,不缺钾和镁,也不缺维生素B1和B2。如果全吃精白面粉做的食物,一日所得到的维生素B1、B2只相当于一日需要量的15~25%;如果吃精白米就更少;而如果吃全麦食物,就可以得到一日需要量的80-95%。

    这是因为,大自然的设计永远是精巧绝伦。谷物是粮食的种子,它并不是专门为人类而产生的,而是为了繁衍下一代植物而产生。淀粉是种子的能量仓库,而要想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变成能量,B族维生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生物化学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人类,同样适用于植物界。因为种子萌发是向外生长的,为了萌发过程中使用方便,粮食们把大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放在了籽粒的外围。而为了保护种子次年萌发之前不受伤害,它们又把大量的纤维放在籽粒的外围。

    对于植物来说,这一切安排,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可惜,植物们并没有为人类着想,没有考虑到人类不喜欢粗糙刺口、喜欢柔软细腻的本能饮食要求。于是,人类一旦有了能力,就想把粮食外层的粗硬部分完全去掉,可惜只有稻子和麦子在这方面能够达到满意水平,大黄米和小米实在太小了,燕麦荞麦又太粘,不便进行精制。于是,人们的主食格局,慢慢就从杂粮五谷百花齐放的时代,演变到精白米和精白面两种“细粮”分治天下的局面。

春节从南方归来,心中颇多感触。从三亚到南京,一路上都是大米饭一统天下。在我的强烈要求下,13天当中,总算吃到了一根玉米和两块红薯,还有半碗荞麦面和白面混合制成的面条。

精制米面的确给人们的口感带来了极大的享受。短短几十年时间当中,粗粮杂粮的消费量一降再降,只有精白米的消费量还在上升。

生活中,除了大米饭白馒头白面条之外,人们还被各种白面白米制成的主食点心小吃零食所包围。方便面是精白面粉做的,蛋糕、饼干、点心、小吃,甚至大部分膨化食品,也是精白米面做的。在很多地方,想要吃点粗粮,只有自己动手烹调一法。

然而,测定发现,精白处理会损失掉稻麦中70%左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90%以上的膳食纤维。同时,精白处理把米和面变成了强成酸性食品,变成了高血糖指数的食品,变成了让人们难以控制食量的食品。和古人所吃的五谷相比,已经面目全非,性质大变。

所谓粮食有害,是说这样的精白米面及其制品,如果成为一日之主要食物,不仅妨碍到膳食营养质量,而且会引起血糖上升过快,胰岛素产生过多,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和衰老机制相关。但绝不能说,天然形态的种籽同样有害健康。相反,研究证实,各种天然全谷和豆类不仅血糖上升速度较慢,而且营养价值相当高,对延缓衰老极有益处。

国外多项大规模调查都发现,全谷类的摄入量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因而,各国都大力提倡多吃全谷(粗粮)。甚至如今的糖尿病饮食原则,也已经不再强调大幅度减少粮食,多吃动物食品,而是强调把精白细软食物改成适量的粗粮豆类,摄入大量的蔬菜菌藻,辅以少量鱼肉类食物和少量坚果水果。如此,食物品种丰富,营养素摄入充足,心情愉快,体能充沛,更有利于病人的健康生活。

很多人听说,粗粮多吃也不好。我这里提倡吃粗粮,绝不是说像红军长征路上那样吃糠咽菜,完全不吃精白米面,完全不吃动物性食品,结果肠胃受损,营养不良,面有菜色。

这是因为,我们如今每天的主食摄入量不过200-300克,而粗粮豆类当中的纤维含量约在4-9%之间。一日主食中如果有三分之一来自粗粮豆类,不过多摄入3-9克纤维而已。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人们每天吃30克纤维,我们大多数人目前难以达标。而一天50克以上的纤维才有可能带来害处。还要想到,我们的膳食中有大量动物性食品和油脂,它们会使粗粮对肠胃的刺激减少,也能提供大量微量元素。如此考虑,每天吃一餐粗粮哪里能产生什么严重的危害?

实际上,市售的各种所谓“粗粮”加工产品,比如全麦面包、全麦馒头、全麦饼干、杂粮面条、八宝粥之类,几乎很少是纯粗粮制品,而多半是粗粮细做,在其中加入了精白面粉、大米、牛奶、鸡蛋等内容,纤维含量已经大大下降,对肠胃的刺激也很小。

我本人肠胃十分娇气,吃全麦馒头半个月之后,却觉得肠胃相当舒服,胜过吃白米饭的时候。个人认为,与其说纤维有害,还不如说选择粗粮品种时应当注意符合体质。例如,如果吃荞麦、薏米、绿豆一类感觉肠胃不适,就应当选择其他品种,如全麦、糙米、小米等。只要吃对了体质,每天一餐粗粮,对肠胃消化有益无害。

吃东西虽然是个人选择,但如果每个人都做出一样的选择,就不再是一件家庭小事,而是整个民族的资源利用和健康体质问题了。

谷豆类是植物来源,产自土地,来源丰富,能耗较低。肉类则是动物来源,动物要靠摄入谷类、豆类和青草长大,几斤甚至十几斤饲料才能得到一斤肉,从资源产出效率来说,比谷豆要低得多。

如果每个人每天多吃一两肉,全国13亿多人每年就要多消耗2400万吨纯肉;而每吨纯肉,至少要消耗5吨粮食作为饲料,需要多供应1.2亿吨饲料粮。如今大批可以耕种的土地都变成了房子、道路、工厂、高尔夫球场,大批草原因为超载放牧而退化沙化……如果不增加农药化肥水源电力等投入,上哪里弄这么多的饲料呢?可是,如果在有限的土地上还要追求高产,岂不是会加剧农药化肥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见,以肉类作为主食的膳食结构,与以五谷作为主食的膳食结构相比,要多出几倍的资源消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农业资源严重紧缺的国家,是无法承受之重,更与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协调的理念背道而驰。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说,五谷为养,是环保主义者的必然选择。国外有很多人因为环保理念而素食,正是这个理由。

另一方面,生态学的规律告诉我们,每升高一个营养级,难分解污染物质就会浓缩数倍乃至数十倍。例如,如果水中某种污染物质的浓度是十万分之一,到达藻类的时候,就会浓缩到万分之一以上;小鱼以吃水藻为生,它又会继续浓缩污染;大鱼吃小鱼,一口就能吞下小鱼积累几个月的污染物质;水鸟吃大鱼,它积累污染的速度就更快,体内的污染水平往往会达到水中浓度的万倍以上……肉类的情况与此相同。土壤和水源中的难分解污染,首先被植物性食品所吸收,然后被食草动物浓缩,再被食肉动物浓缩,含量越来越高。

而我们人呢?我们和水鸟一样吃大一些的鱼,而且连水鸟都想收入腹中。在这个普遍被污染的环境当中,我们人体的污染水平,会达到什么程度呢?

很容易理解,来自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会在动物体内得到更高的富集,因而动物食品的污染水平高于谷豆类食品。在同等土壤污染水平之下,谷豆类产品的污染程度,又要低于蔬菜类的污染程度,因为粮豆是植物的种籽,而根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们并不愿意把有害物质多留给下一代。所以说,在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才是更为安全的选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