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短篇小说的美学基础

(2018-03-01 18:07:04) 下一个

短篇小说的美学基础

心言

读者评价一篇小说,常用的评语一是故事感人,二是文字美好。二者皆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就是小说的美学基础,尤以短篇小说为最,因为篇幅的限制,一篇小说好与坏,往往几分钟十几分钟就一目了然。短中长篇小说中更受欢迎的也是短篇小说,一个故事读下来不费时,不留牵挂。写得好或令人赞叹,或令人回味。现在网上的文学作品当中,有极少一些可以算是佳作;一些题材则嫌老套比如爱情故事,这方面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要有突破不容易;大部分网上的小说有可能乍看觉得还可以,仔细读则问题百出,或故事的逻辑不通,或选材平庸。
 
要把小说写美,首先要有美好而不落俗气的故事题材,然后为其搭配细节,勾画语言,为故事的氛围描绘景象,进而让故事在一个美好的意境中升华,也就是让生活升华。这样日常生活的体验和累积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而且只堆砌生活繁节也是远远不够的,能否于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让生活升华至关重要。比如我写的“婆婆”,如果没有结局里婆婆拿出平时的积蓄要儿子儿媳为孙女买钢琴这个情节,这篇小说可以说是平平庸庸,但是奶奶为孙女买钢琴这个愿望可信与否呢?答案是明显的,而且有了这个结局故事就升华到感人的一层。名家名著当中,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哪怕是一个悲剧,一个凄美的故事,其中的美学内涵也是随故事而展开,渐而达到高潮。相反,如果只是单纯地复制生活,哪怕故事编织得再曲折复杂,读起来不仅了无新意,反而让人觉得做作。小说的选题又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试图用这个故事告诉读者什么?”“如果要刻画一个人物,那么这个人物与其它小说中的人物不同之处在哪里?他或她在这个故事中的角色是什么?”短篇小说篇幅的缘故,试图制造一个出人意料,或者感人至深,或者引人思考回味的结局对小说的成功至关重要。
 
短篇小说讲的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说完了就应该结束了。这样如果只是堆砌情节而了无新意的话,故事就无法把生活升华。也就是说,观察了生活之后还要提炼生活。这方面可能用意识流的写作技巧举例比较恰当。意识流用得恰当应该是含而不漏,读者随故事的叙述评论而思考,进而加深对故事(或作者意图)的理解。当然有些意识流小说可以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不等于没有完整的思想和逻辑。意识流用糟了就让人读来好像如坠云雾,语言的散漫无章让人无所是从,根本就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这样的小说可能语言优美,但是缺少美的内涵。一般来说,写作基础不够深厚,对生活的观察不深入细致的时候,往往有人会借用意识流来代替必要的细节描述。另一种情况,缺乏对生活的深入体验却硬要编造复杂的故事,结果小说的细节会显得累赘繁复。
 
小说的语言文字应该服从故事的需要,不一定任何小说都要用华丽的词汇,如果是为了在一个有限的篇幅之中营造一个高雅优美的意境,诗一般的词汇会有帮助。如果叙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语言则更容易打动人。从短篇小说的角度考虑,不妨初稿后把一些可有可无的语言词句拿掉,如果拿掉后对小说的故事完整性没有任何影响的话,就不应该再加回去。一个再短小的故事,都要有可信的细节,尽管情节是虚构的。符合逻辑的东西才会唤起美感,相反则不容易打动读者。既使写纯消遣性的故事,不真实的细节会造成情节的不合逻辑,结果读起来漏洞百出。
 
短篇小说中人物的刻画完全可以寓于故事之中,一篇小说是否有美感往往只看其中的人物塑造就一目了然了。一个僵硬的人物不可能出现生动的故事,千篇一律的人物内外特徵也不可演绎一个具备特质而又感人的思想。古今中外的经世之作中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人,和邓友梅的“那五”,这样的人物写出来,就是那些个故事中独特的人物,否则就不会有那样的故事。这方面的培养一要靠读,二要靠练。初学写作的时候,我一般有时间会走到街头巷尾,观察周围一些有特徵的人物,然后像画家速写那样把人物用文字描述出来,再看是不是这个人物,我所熟悉的名著上面的描写好在那里,我的语言特点在哪里,怎样逐渐培养自己的语言风格。同样,景物描写也是这样练习的。这样反复练习的结果是对人物的特徵捕捉比较敏感,而且逐渐习惯后对生活的观察也敏感起来。
 
任何一个故事,无论长短,有了人物的心理思维的描述才会有故事内在的美。否则故事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对小说人物的心理解剖事实上也是对生活的解剖。这方面的培养一是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总结,二是尽可能读一些必须的心理学书籍,在日常生活的矛盾冲突中,试图站在对方或者第三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不只局限于狭小的自我。这样的故事才会全面可信。当然,既使是长篇小说,受文字的限制也没有必要任何角色都要付予心理描述,这要看你这个故事写的是什么,这个角色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他或她的心理思维对你写的故事是否有必要。这方面,国内的理论比较强调面面俱到,事实上面面俱到的第一个坏处就是一看就知道故事是编出来的,所有的伏笔,曲折和结局往往看了几段几章后就一清二楚了,结果故事没有任何可读性。
 
小说的美学基础,归根结底是作者的生活基础,心理学和逻辑学基础。一方面要学会观察生活和思考提炼生活,另一方面是不断地学习。有些作者可能故事写得好但是逻辑上过不了关,这就需要补逻辑学的课了;有些故事可能逻辑上一环扣一环,但是情节枯燥呆板,这就需要跳出框框走入生活了。更重要的是,写小说本身可以是消遣,但是只要把文字献给读者,就要对生活负责:让小说有一份美感,让生活有一个升华,让读者有一声共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