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徐怀谦的死看中国教育中心理学的缺失

(2018-03-21 17:43:45) 下一个

从徐怀谦的死看中国教育中心理学的缺失?

心言

徐先生走了,其惨烈引起很多人的感慨。我讨厌政治,只想从心理学上试图探讨一下我们教育中的缺失。

事实上,我们的初高中,甚至大学,对学生的心理学教育完全是一块空白。最重要的青春期在高中,这时的心理基础几乎决定了一生,可是除了高考,有谁关心过高中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呢?没有心理学知识,压力过大时又找不到合适的疏通渠道,这时的释放往往表现在对异性的暗恋或者追求上。如果稍稍超过了一步,给爱慕的异性写封信,对方粗暴公开出来的话,青春期的男女这时最容易出现的是暂时的精神失常。这时如果处理失当的话,这个人的一生就此结束。错误方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教师,反正大家都不知道有心理学这码事。现在作家和商家们又热衷于炒作初恋,其实不过是为了钱,却完全不顾青春期少年男女的身心健康。

到了大学,有哪个教师或辅导员懂得心理学,从学生个性和心理特征入手做学生工作呢? 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学一些必须的心理学知识。其实,这些基础心理学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极为重要的,以后要影响到他们的事业和家庭。当然,在中国人心里,只有上名校,然后就高位,成大名, 以前更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家庭是永远没有位置的。但哪怕就是事业,若要确有所成的话,一个稳定的心态何其重要!

这就影响到一些对心理学知识依赖比较强的专业,比如理科的数学和文科的中文和法律,尤其是爱好写作的学生们,更明显的就是诗歌和杂文的爱好者们。

说到诗人中的食指,赞叹他天赋的读者可能不少,但又有几位注意到他早期诗作中就明显流露出的精神分裂特征呢? 如果他的老师,诗人何其芳先生注意到食指的心理缺陷,他可能会采取些预防措施。但是如果何先生也是一味赞赏食指的天赋的话,就可能拔苗助长了。何先生是否懂得心理学不得而知,可惜食指的天才中途夭折。

在诗人这个“高危”职业里不能不提到海子和顾城。多好的天赋,心理压力得不到适当释放的时候走了偏路。

其实,杂文的写作也同样有心理压力。写杂文的人如果不善于发现问题的话就写不出有分量的东西。如果没有正义感的话就会趋炎附势。其实,杂文作家们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里都能找到问题,但表达出来会不会被接受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你写出来的东西会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如果人家不愿意你这样写下去,哪个社会体制都会有这些人限制你写作的机会。因为你影响的就是那个社会里的权势阶层。如果自己再不注意表达方式的话,可能初衷会很好,但受到触动的一方如何反应则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这还不出问题?如果再非钻牛角尖不可,不知道变通,不愿意从困境里解脱出来的话,会是很痛苦的事情。可杂文偏偏就是这种性质,让市侩写杂文根本就是异想天开的事。但是性格过于孤僻悲观的话,最终在哪个社会环境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说到底社会要有正常的言论空间,也要对不同性格的人们有必须的关爱,对一些特定职业的群体要专门理解关心他们,及时开导他们。同时人人懂一点心理学,知道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不一样,一些特定职业更有比较强烈的反应。正视这些现象,才能防患于未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