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姆大叔的倚天剑—美国战略导弹部队--它山之石,或可攻玉

(2008-04-11 17:52:58) 下一个
山姆大叔的倚天长剑—美国战略导弹部队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07-05-04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它与原苏联经过40余年的竞赛,已逐步形成过去30多年中称为“三位一体”的战略导弹部队或战略核力量。美国的战略核武器包括水中、陆基和机载3种。

其中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是美军武器库中命中精度最高、威力最大的战略进攻武器。但如果这种导弹仅部署在固定的地下发射井内,那么,它们就成了容易被摧毁的目标。 ’

在美国,空中战略轰炸机是受总统指挥或直接使用的战略武器,极为机动灵活。但飞机总不能一天2 4小时在空中飞行,空中攻击总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

部署在潜艇上的导弹对方很难探测到,也很灵活机动,因此极受美军重视。不过,相对而言,它们的命中精度还赶不上陆基导弹或机载导弹。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虽然调整了其核战略,但依然把核武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在新的核战略中,美国并未放弃它的核威慑政策,也没有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因此,美国仍将保持“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并把它作为在“不定期的未来”国家安全的基石。

在当今世界上,能与美国战略导弹部队相提并论的只有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在美军新的核战略中,仍然将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潜在对手,保留用核武器袭击俄罗斯的军方和非军方领导机构以及核部队的选择。在核武器的使用上,美新的核战略仍然使美国可在接到袭击警报之后,来袭弹头爆炸之前发射其核武器。

美国新的核战略,并没有摆脱冷战的思维模式。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据报道,美国军方还制订了把目标对准中国的特别计划,新的核战略继续把中国作为核武器打击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在俄美发生全面的核战争之后,确保中国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霸权主义的逻辑昭然若揭。据美国的一官员说,在新的核战略制订中,“在确定中国为目标方面是没有争议的”。这个“没有争议”的目标更不知道是什么逻辑,什么主义?

在核讹诈中占上风

苏联核导弹运进古巴 60年代初,由于美国政府对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新政权进行经济封锁、武装干涉,使得美古关系急剧恶化,苏古两国来往频繁,建立起“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

1962年7月,古巴最高领导人卡斯特罗的亲弟弟劳尔·卡斯特罗,作为负责古巴国防事务的副总理,率领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并与苏联达成一项秘密协议:苏联向古巴提供一定数量的军事装备和派遣一些苏联军事专家到古巴指导工作,并决定于1962年秋季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具体步骤是:导弹运进古巴之前,首先运去萨姆—Ⅱ地空导弹和米格21高空歼击机等先进的防御性武器,用来保卫新修建的中程弹道导弹基地和阻止美军高空侦察机的侦察;在这些防御性武器部署好后,立即从海上运进中程弹道导弹和能够运载核弹的伊尔—28轰炸机等进攻性武器。

1962年7月下旬,萨姆防空导弹和米格歼击机都已在古巴基本部署完毕,第1批苏联中程弹道导弹经过伪装,用商船悄悄运进了古巴;数千名苏联官兵及其家属也同时到达古巴。运进古巴的核导弹是苏联研制的第1代中程弹道导弹,代号为SS—4,被北约称为“凉鞋”。该弹长21米,直径约1.6米,重27000公斤,可携带10万公斤当量的单枚核弹头,飞行速度1.9马赫,射程达2000公里,惯性制导,精度为2.4公里。具有再发射能力的SS—4的车载型,由20名士兵操作。伊尔—28是战术轰炸机,最大航速可达9 0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为60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2公里,最大航程为2260公里,续航时间4小时13分,最大载弹量可达3000公斤。按照苏、古协议,将在古巴领土上部署42枚SS—4导弹。运抵古巴的中程导弹和伊尔—28轰炸机,都部署在古巴西部靠近美国一方的圣克鲁斯、比那尔德里奥等地区。古巴北距美国佛罗里达州仅180公里,处于美国后院。苏联导弹和轰炸机部署在古巴后,可以打击和摧毁许多美国的重要军事目标,其中包括美军部署在南部地区的战略空军司令部、战略导弹基地、机场、海军基地和包括美国首都华盛顿在内的许多重要城市。这些进攻性武器在古巴的部署,对美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封锁古巴海域 正当苏联和古巴加紧实施中程弹道导弹布置计划时,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从逃往国外的古巴难民口中得知,古巴港口异常繁忙,还增加了许多人民军警卫,而且其卸载物资大部分是从苏联运来的,随船而至的还有许多苏联军人。中央情报局以此为线索,紧锣密鼓地进行调查,其电子侦察船在加勒比海截获了苏联带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制导雷达的辐射信号,这种独特的辐射信号是美国早已掌握了的;9月和10月,美国高空侦察机U—2频繁出动,拍摄了大量航空照片,准确无误地证实了苏联已在古巴部署SS—4中程导弹和伊尔—28轰炸机。在这种情况下,经美国总统提议,组成了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简称“执委会”,主要负责处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执委会”由政府和军方要员组成。

10月16日,“执委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解决危机的办法。在会议上提出了多种主张,但最主要的是两种观点。以参谋长联会议主席泰勒将军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坚决果断地采用外科手术式的办法,对古巴的苏式导弹部署地域进行毁灭性的轰炸,一举将其摧毁,以回答苏联的挑衅。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首的主政派则认为,苏联的做法是一种军事试探,美国首先应进行某种形式的外交攻势,看苏联反应如何,然后再作决定。一天的会议与会者神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可是没有争出结果。

10月17日,会议继续紧张地进行。心情平静下来的“执委会”成员,经过心平气和的讨论和分析,提出了对付苏联的6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或按兵不动观察发展;或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或接触卡斯特罗看其态度;或对古巴进行海上封锁;或使用美国空军对古巴进行空袭;或大规模入侵古巴。究竟选择哪种方案,还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不过,大多数人已倾向于在海上封锁与空袭两种方案中择一。

到了10月19日,即会议的第4天,以麦克纳马拉为代表的封锁派的观点,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他们指出,空中轰炸和海上封锁虽然都是军事行动,但封锁留给对方的回旋余地大,至少在最初阶段可以避免流血,使苏联有改变初衷和做出新选择的机会。最后,会议决定采用“封锁古巴海域”的方案。肯尼迪总统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多次召见美国空军司令部的将军们,向他们了解空袭的可行性。当他从将军们那里了解到,即使采取大规模空袭,也很难全部摧毁苏联人部署在古巴的导弹时,他更加坚定了采用“封锁古巴海域”方案的决心。

在实施封锁计划之前,美国政府开展了广泛的外交活动,以取得西欧各国的支持;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地区调集了近200艘战舰,在佛罗里达州港口集结了2000多名海军陆战队,准备前往古巴作战;美空军B—5 2轰炸机奉命挂载核弹,在空中昼夜执勤飞行;美陆军第1装甲师开赴临近古巴的美国港口附近,准备登船,另外还有数个师处于战备状态。

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写信给赫鲁晓夫,措词强硬,表达了美国“清除对本球各国安全威胁的决心;下午7点,肯尼迪在白宫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了电视广播讲话,不仅告诉了人们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事实,还提出了美国将要采取的7项隔离措施:A、对一切正运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装备进行海上“隔离”;B、加强对古巴本岛的监督;C、从古巴发射任何导弹将被认为是苏联对美国的攻击;D、加强美国在关塔那摩基地的军事力量;E、立即召开美洲国家组织会议,讨论对西半球安全的威胁;F、建议召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紧急会议,审议对世界和平的威胁;G、呼吁赫鲁晓夫放弃这种“统治世界的方针”。肯尼迪还威胁说,封锁仅仅是初步的行动,他已命令五角大楼做好后期行动准备,其中包括轰炸和占领古巴。他在演说最后再次强调美国“决不会选择投降或屈服的道路”。这一讲话,火药味甚浓,使全世界都深感震惊。

赫鲁晓夫没有料到,如此秘密地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人会了解得如此清楚;他更没有料到,美国会如此强硬地实施海上封锁。肯尼迪的电视广播讲话之后,苏联有了初步反应。10月23日下午3时,塔斯社开始发表苏联政府的声明,谴责美国的海上封锁是海盗行为,并警告说:“如果侵略者挑起世界核战争,苏联将给予最坚决的回击。“苏国防部命令战略火箭军、空军、国土防空军和海军舰队处于紧急战备状态。华约武装部队总司令格列奇科则命令联合部队进入战斗准备。赫鲁晓夫这时还嘴硬,在给肯尼迪的回信中,指责“美国的举动对各国的和平和安全是严重的威胁”、“粗暴违反联合国宪章”、“违反公海航行自由的国际准则”等。

肯尼迪收到信后,马上写了回信,向苏联提出最后通牒,告诉赫鲁晓夫,美国海军将按照美洲国家通过的规定,对苏联舰只进行检疫,这一规定于格林威治时间10月24日下午2点生效,并要求苏联舰船遵守检查。

10月24日上午10点,美国陆、海、空军紧急行动起来,派出一支由90艘舰艇和8艘航空母舰、6 8个飞行中队组成的混合舰队,代号为“特遣—136”,把大西洋通往古巴的5条航道,全部封锁得水泄不通,在距古巴东北300多公里的一条巨大的弧线上,摆开了美军的兵力。

美国人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态势,已下定冒一场打核战争的巨大风险。它之所以敢冒这个风险,主要因素有:首先,当时美国的核实力明显超过苏联,美国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是200枚~2 50枚,而苏联仅有50枚~75枚;美国的导弹核潜艇发射弹道导弹的能力已达144枚,苏联还不具备这方面的实力;美国还拥有600架远程战略轰炸机,苏联只拥有190架。其次,苏联外交部负责人罗高寿在与英国代表谈话时泄露了天机,他说苏联在古巴的行动,完全是想考验一下美国政府的意志和决心,言下之意苏联并没有真正打算和美国动武。加之,美国通过苏联高级情报人员潘考夫斯基出卖的情报获悉苏联并没有做好全面打核战的准备,这使美国的军事冒险更加肆无忌惮。

这一天,苏联运送各种武器的船只正迅速驶近美国所划定的“检疫”线,赫鲁晓夫再次回信,批驳了美国的武力威胁,拒绝美国的海上“检疫”。两国军队剑拔弩张,核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是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两支具有强大实力的战略导弹部队最严重的一次较量和直接对峙。

“俄国人先眨了眼” 美国特遣队封锁古巴海面以后,向古巴方向行驶的20条苏联货船被迫停了下来,并先后掉头返航。

10月25日,双方仍处于僵持状态。这天虽有1艘苏联船只“布加勒斯特”号通过封锁线,但美军舰并没有拦截,只是尾随其后,进行监视。这天上午,在美国本土美国人发生了一场虚惊:原子弹袭击警报响起之后,整个美国陷入战争恐慌,事后人们获悉,这是一次试验性演习,不过真正的核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于是,美国人在做核战争爆发的一切准备。

26日下午1点,僵局开始打破。后来有人评论说,在苏、美大眼瞪小眼的对视中,“是俄国人先眨了眼”。从下午1点到27日,赫鲁晓夫接连给肯尼迪写了3封信,表示苏联方面愿意接受吴丹秘书长的和平谈判建议;如果美国政府愿意公开宣布不入侵古巴,苏联方面将宣布不再往古巴运送武器;苏联正准备从古巴撤出导弹,条件是美国应从土耳其撤走进攻性武器,苏联保证不入侵土耳其或干涉其内攻,美国应保证不人侵古巴。

美国以强大的压力,迫使赫鲁晓夫步步退让接受了美国的屈辱通牒。10月28日上午9时整,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公开信。在公开信中,赫鲁晓夫表示,古巴导弹发射场的工程将予停止;被认为是“进攻性”的导弹将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装箱运回苏联;立即在联合国举行谈判,商讨最终解决古巴危机的方案。赫鲁晓夫这种先是军事冒险主义、后是屈膝投降的“政治家风度”自然受到美国人的称赞。美国人懂得什么是实质性胜利,其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私下向苏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提出3点建议:①苏联首先从古巴撤去导弹;②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③美国按照计划撤走已经过时的部署在土耳其的“丘比特”导弹。但这决不是同苏联交换的条件,美国不会在威胁压力下做出撤走导弹的决定。

11月8日至11日,在美国军舰和飞机的监督下,苏联船只从古巴运走了导弹;在美国的压力下,11月21日,赫鲁晓夫又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所有伊尔—28轰炸机。这样,美国才善罢甘休,终止了海上封锁,加勒比海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然而,此番争夺世界霸权居于下风,苏联人内心并不平静,反使他们对核武器及导弹的研制和发展更加重视,同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激烈争夺。

美军核弹知多少

苏联使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起来早于美国。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奋起直追,加快了导弹武器的研制。1953年,美国第1种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试射成功,命名为“红石”PGM—11,每枚价格35.7万美元,可携载3吨重的常规弹头或核弹头。“红石”于1957年正式装备炮兵部队,以营为作战单位,每个营下设2个导弹连;每个导弹连配备1部发射架,整个导弹系统得用9辆车运载。这便是美国最早的地地弹道导弹部队。

1957年,美军地地战略导弹部队装备了“宇宙”地地战略导弹,它的射程超过1万公里,仍属于第1代地地战略导弹,技术性能较差。为提高生存能力,“宇宙神”F型采用了地下井储存方式。可是,要发射时还得设法将它提升到地面。它采用无线电一惯性混合制导系统,圆概率误差达2770米。美国第1代地地战略导弹均采用不能储存的液体推进剂,只能在发射前临时加注,准备时间较长,从而减慢了发射速度。

美、苏等国研制、部署第2代地地战略导弹都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研制的“大力神I”便属于第2代,于1959年2月试射成功。它首次采用可储液体推进剂,是两级液体导弹。它和“宇宙神”一样,平时贮存在地下井内,发射时才将导弹提升到地面。全套发射装置是个复杂系统,包括1枚导弹、1个地下井、1个推进剂室、1个仪器设备室、1个可控制3个地下井的控制中心、天线地下井、动力室等。

1962年3月,“大力神—Ⅱ”试射成功,和“大力神I”比其技术性能有显著提高,不仅可储存在地下井内,还可从地下井内直接发射,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简化了地面设施。这种导弹的发射井深44.5米,直径16.7米,井口用750吨重的滑动门密封,能抗得住核攻击。

“大力神Ⅱ”率先采用全惯性制导,克服了无线电制导易受干扰、精度低的缺点,射程达11700公里,圆概率误差降低到930米。

“民兵I”地地导弹也属于第2代,它是以波音公司为主承包商研制的,是一种3级液体地地导弹,最大的优点是设计简单、可靠、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和“宇宙神”相比,操作人员可减少7/8,价格也降低了2/3。

“民兵Ⅱ”的性能比“民兵I”又有显著提高,1965年底开始部署在美国怀特曼·马姆斯特罗姆等空军基地上。它的命中精度大大提高,圆概率误差降到560米,在第2代地地战略导弹中是佼佼者。

“民兵Ⅲ”是美国于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研制的第3代地地战略导弹。它是世界上第1种装有分导式多弹头的地地战略导弹,它携载在MK12母弹内,装有3枚子弹,每枚子弹的爆炸力为17.5万吨TNT当量,具有较强的突防能力和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民兵Ⅲ”的母弹在240公里的高空,按计算机预定的程序调整方向和高度,然后依次投放子弹头,落点之间的距离为60~90公里,命中精度可达185~220米。

在第3代中,美军“北极星”A1潜地中程导弹的特色是率先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为动力装置。在它之后,美国又发射了“民兵I”固体火箭地地战略导弹。

第4代地地战略导弹,于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美国得到发展,主要型号有“潘兴I”和MX。它们都较明显地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其中,MX是大型固体洲际弹道导弹,携载10个MK21子弹头,每个子弹头的爆炸力为50方吨TNT当量,命中精度更是惊人,圆概率误差仅有90米。

70年代末期后,美军第5代地地战略导弹被研制出来并得到了发展。第5代不仅提高了生存能力,而且具有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能力和高精度等特点。“侏儒”是第5代的主要型号。它弹长16.15米,弹径1.17米,起飞重量仅16.8吨,射程1.2万公里,是一种小型固体洲际弹道导弹。90年代初,“侏儒”用于装备美国空军。“侏儒”总设计师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通过机动性,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因此,马丁公司为它设计了一种加固机动发射车,以公路机动发射为主,机动发射车时速达80公里,打了就跑。该导弹首次采用轻型高级惯性参考球加中段和末段修正制导方式,对导弹飞行全程加以制导,使之在9250公里的射程内,命中精度高达30.5米。

美国的军事战略家极重视潜地弹道导弹的发展,把它视为确保反击能力的最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

1959年,美研制出“北极星”A1潜地弹道之后,便于次年将它们部署在5艘核潜艇上。在1960年7月20日的射击试验中,“北极星”A 1从水下发射,飞往2000公里外的目标区,圆概率误差为1850米。这是世界上第1次从水下成功地发射弹道导弹,也是美国的第1代潜地弹道导弹。

“海神”是第2代潜射弹道导弹,于70年代初装备美国海军,射程达到4600公里,采用MK 3分导式多弹头,可以同时攻击10个目标。

“三叉戟”系列导弹,是美军现役潜射弹道导弹中最先进的,其中,“三叉戟”Ⅲ型(D—5),是一种3级固体导弹,最大射程为1.1万公里。它采用星光惯性制导系统,依靠新设计的星光监控器,通过复杂的程序,对导弹实施精确的末制导,命中精度在世界潜射导弹中是最高的,圆概率误差为90~120米。

1962年10月24日,美军混合舰队封锁古巴海域时,美军导弹部队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的导弹,有100枚“阿特拉斯”、50枚“大力神I”和1 2枚“民兵”。

美国从1945年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开始,前后总共制造了约7万枚核弹,其中5万多枚已经被注销和拆除。1998年,美国所拥有的作战用战略核武器约7250枚。

当《消减战略武器条约》第2阶段开始实施后,美军战略核力量将被削减至3500枚,但这一变化并不是真正的削减,仅仅是部署弹头与储备弹头数量之比的变化。当进入《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第3阶段时,将另有1000枚至1500枚战略核弹头从现在作战系统中退役。这些弹头是被拆卸还是仅仅转入储备行列,现在还是未知数,这要取决于美俄双方在签订条约时,是否把弹头与发射架或运载工具区别开来,并且列入被销毁的行列。

1967年前后是美国核库存的顶点,拥有3.2万枚核弹头。那时候,美国的核武器分布在25个州和本土外的7个国家。1992年以来,从阿拉斯加、阿肯色、佛罗里达、夏威夷、堪萨斯、缅甸、迈阿密、新泽西、纽约、南卡罗来纳10个州撤出了储存的核弹。因此,美国现有核弹的储存库,国内的分布在15个州,其中新墨西哥州、佐治亚州、华盛顿州和内华达州储存的核弹数量最多。

1985年,美国在欧洲部署了大约12种型号总计6000多枚核弹,分别部署在德国、英国、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时、荷兰、希腊。现在,部署在欧洲的核弹数量锐减,但部署的国家没变,在上述7个欧洲盟国只保留了150枚战术核航弹。

美军核弹数量减少,除了冷战结束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原因:某些核武器运载系统终止执行核作战任务;一些空军基地和核弹储存基地被关闭;一些核武器运载系统已退役;核力量结构进行了调整。有报道说,由于受预算紧缩和不断缩小的安全威胁的驱使,五角大楼的官员们正在悄悄建议克林顿政府单方面缩减核武库。

根据《第2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美俄将把核弹头的数目削减到3000枚至3500枚。可是从1993年至1998年底的6年以来,俄罗斯议会一直拒绝批准《第2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实施,美国法律也阻止单方面削减核武器。这样,就迫使五角大楼正在花费数以亿计的美元,来维修和保养美国已经同意销毁的核武器。1997年和1998年,美国为此已花费近1亿美元1999年还要花费这么多;到2000年,可能在这些核武器上得花10亿美元。尤其是海军,从1999年到2003年,可能不得不花费50多亿美元来更换核反应堆燃料和在4艘本来要拆除的“三叉戟”潜艇上安装新的导弹。军方一位高级官员认为,花在更新那些武器上的钱是“白白浪费”。

美国一些官员主张单方面缩减核武库,主要是为了节省经费和资源。同时,美国战略家们也得出结论,规模更小的核力量已足以保卫美国。他们主张把更多经费和资源用于冷战后对美国安全“至关重要的常规力量上”。

冷战结束后,美国核武器研制和发展的一个新动向是、重视发展低当量的核武器,用来对付“第3世界的暴君”和可能出现的危机。与常规武器相比,低当量核武器既能达到较高的战斗性能,又不必花费高昂的代价;美国不但拥有模拟核爆炸的先进技术,而且具有丰富的模拟核爆炸的数据和资料,不用通过核试验也可以制造出低当量核弹头;美国的核武器运载工具也已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可以大大降低核武器的当量。美国洛斯·阿拉姆斯核武器研究所所长纽克斯断言,面对21世纪可能的地区性冲突,一个新的核时代正在到来,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需要“新的最小的致命性核武器”。

目前,美国低当量核武器研制突出了两个重点:一是研制新一代陆、海、空都可发射的、核常规武器都通用的运载工具;二是研制低当量的特殊用途的核弹头。美军有关战略计划主要强调发展3种低当量的核弹头。第1种,当量为10吨级的微型核弹头,包括定向爆破弹、钻地弹,它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爆破成坑,可以作为地区性进攻核武器;第2种,当量为百吨级的极小型核弹头,如防空核弹头、X射线激光武器等,可作为反弹道导弹的地区性防御武器,也可以用来摧毁来袭的核、生、化弹头;第3种,当量为千吨级的小型核弹头,可做成地区性攻击核弹头,也可以做成奇特技术核弹头。在不久的将来,低当量核弹头必将成为美国核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战略导弹部队的洲际导弹

20世纪60年代,弹道导弹成为美苏的主要战略武器。初期的战略导弹是从地面上的掩体发射的。这种导弹发射阵地很容易遭到敌方弹道导弹的攻击,所以专家们便将战略导弹部署在加固的地下发射井或潜艇等机动平台上。60年代末以来,战略导弹在提高命中精度的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突防能力。美、苏研制的集束式和分导式多弹头都有较好的突防效果。不过,集束式多弹头只能攻击1个目标,而且有可能被1枚拦截导弹摧毁;分导式多弹头则可以攻击多个目标,突防效果好,而且可以在不增加导弹数量的情况下增加威慑力量。.到70年代初,美、苏的多弹头导弹,特别是分导式多弹头战略导弹,获得了迅速发展。现在,美、俄的战略导弹可以有10个甚至更多的子弹头。

在提高战略导弹的机动性方面,美军除将导弹部署在潜艇上外,还和原苏联一样,在大型轮式运输车或铁路运输车上,进行过战略弹道导弹的机动试验。

采用液体推进剂的“大力神I”是美国研制的第2代洲际弹道导弹,它可以打击地球另一侧的目标,但它在美国空军中只使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大力神Ⅱ”不仅具有较大的运载能力,而且结构比“大力神I”简单。美军曾经装备了5 4枚“大力神Ⅱ”。

“民兵”导弹最初计划采用机动发射方式,但是为了更快地使之具备作战能力而放弃了这项计划。1988年2月29日,美国陆军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进行了不带实弹的“民兵Ⅲ”导弹试验。该导弹飞行6600公里后到达太平洋的预定目标区。“民兵Ⅲ”是1973年至1975年部署到部队的。“民Ⅲ兵”洲际弹道导弹作为美国战略威慑力量的核心和骨干已有26年,估计还将服役20年以上。对“民兵”系列的导弹,美军进行过638次发射试验,证明了它是成熟的、理想的导弹。为了延长其服役年限,美军仍在继续对其进行某些改进,包括改进它的电子设备和发射控制中心,即使发射中心一体化、改进计算与辅助信息处理及快速目标再定位系统。

美军大约拥有“民兵”导弹950枚。1998年,美军按计划将部署在4个基地的500枚“民兵Ⅲ”合并到3个基地。到1997年11月中旬为止,已有121枚“民兵Ⅲ”从北达科他州的大福克斯空军基地的发射架转走;原计划于1998年9月完成的部署转移工作,到1998年4月就已完成。马姆斯特罗姆空军基地的第341空间联队,部署了200枚“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此外,北达科他州迈诺特空军基地的第91空间联队/部署150枚;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的第90空间联队,部署150枚。

根据《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协议,“民兵Ⅱ”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架的销毁工作也在进行当中。南达科他州埃尔斯沃斯空军基地的发射架,销毁工作已于1996年9月完成;最后一批150个发射架,于1997年底在怀特曼空军基地销毁;至此,只剩下大福克斯基地曾用于部署“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的空置发射架没有被销毁了。

当《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第2阶段开始实施时,根据其中的有关协议,每枚“民兵Ⅲ”导弹的弹头数将由3个减少到1个。

美军目前正对“民兵Ⅲ导弹实施三步走的改进计划。第1步已经完成,所做的工作是为发射控制中心配备新型的快速执行与作战瞄准系统;第2步改进导弹的制导系统,目前正由波音公司的自动化小组承担,计划于2002年完成。这项改进,将使“民兵Ⅲ”的精确度与现有的MX导弹不相上下,即径向误差为100米;第3步涉及第1、第2级发动装置的更换,最新的发射架推进剂与装药界面粘结技术的利用。据估算,这些技术改造大约需要耗资70亿美元。

MX导弹又译为“和平卫士”,它是美国空军最新最大的洲际弹道导弹。它装备了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可接收4颗卫星发出的信号,这些信号经处理后,用于修/E导弹的飞行方向和速度,大大提高了导弹的可靠性和命中精度。

MX导弹还装备了1个体积很小,但每秒钟能处理30亿条指令的高速电子计算机。MX已成为目前命中精度最高和最先进的洲际导弹。它与“民兵”导弹的热发射方式不同,采用冷发射方式,即利用高压气体从地下发射井中抛出,在离地面45~60米时导弹发动机点火,使导弹继续飞升。除固定发射外,部分MX导弹还可以采用铁路机动部署方式,能在铁路上运行,使敌方无法连续测出其所在位置,使导弹获得了更高的生存能力。

1988年,美军在沃伦空军基地等处设有50枚MX。美陆军把MX安装在经过改造的“民兵”导弹发射井中,或安装在机动发射系统上,首批10枚已于1 986年底处于戒备状态。

美军的导弹列车包括机车在内,至少有7节车厢。其中包括:导弹发射车厢2节,警戒车厢2节,维修车厢1节,发射控制车厢1节,总重227吨,长约28米。平时,这种列车分散停留在各个军事基地的“圆顶建筑”内,一旦发生战争危机,它们就紧急出动,呈扇形分布在全美2000多万公里的铁路网上,以免被敌方的间谍卫星发现。

“侏儒”小型固体洲际弹道导弹虽然只配有1个核弹头,但它比MX导弹小得多,很容易运输,可利用一种可在各种地形行驶的轮式机动发射车运载。在爆发危机期间,它可在美国的中部和西部的公路上机动,使敌方很难发现和攻击。

美军空基战略核力量

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一直是美国所仰赖的核武力平台之一。第2次世界大战后,美军不断推陈出新研制出许多种大型战略轰炸机,使美军维持着最强大的空基战略核力量。

美军空基战略核力量共有21个轰炸机联队,360枚核炸弹,约5070枚核弹头。其中,有4个联队B—I B型飞机96架;4个联队B52“超级空中堡垒”飞机260架。

苏联的解体反而使气势逼人的美国空军失去了强劲对立面。1991年7月24日,战略空军停止了延续275000小时的“观镜”空中警戒行动。E—4国家紧急指挥机坚持轮流升空,随时准备着一旦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指挥所被核战摧毁,便迅速接替指挥。这样崩紧核大战准备之弦一直坚持了29年。根据1993年签署的第2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规定,美国的空基导弹将由1993年的3908枚减至1272枚。

美军的B—52“超级空中堡垒”飞机和60架FB—11 1超音速飞机,不仅可装挂核航弹,还能携带空中发射的战略巡航导弹。

美空军花4190万美元购买了23部通用旋转式导弹发射装置。这种装置主要安装在B—5 2“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上。它可存放6枚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核巡航导弹和常规巡航导弹都可使用这种装置发射,它还可适用于B—1轰炸机和B—2隐形轰炸机。

B—2是美军界推崇的一种全新战略轰炸机。1988年11月才公开亮相,1989年7月进行地面滑行、测试和首次试飞。从外表看,它没有尾翼也没有机身,头部呈三角形,尾部好像锯齿;中间的流线型座舱可以坐2~3人。该机长约21米,翼展52米,机高5.2米,自重180吨。由于隐形和抵近轰炸目标发射战略核导弹的特点,其命中精度几乎达100%。有专家认为,它的出现是军用飞机的一次重大变化。据估计,它可以次音速飞行于15250米的高空,航程超过1.2万公里。它没有外挂架,武器以内藏式弹舱携带,飞翼设计的机舱容积甚为庞大,可以割分为3个武器舱,每个能容纳8枚巡航导弹或8枚氢弹。

隐形可以说是B—2的最突出的特点。机体大部分由复合材料构成,以减少雷达微波的反射。据说,连B—2携带的武器都涂有吸收雷达波的保护漆有人把B—2说成是“美国空军现代化的里程碑”。

B—2是当今世界最昂贵的飞机,加上科研费每架价格高达24.5亿美元。原来空军预计在90年代将有1 32架B—2服役,由于价格昂贵而减到了20余架。

更叫美国人泄气的是,他们把能逃避追踪的隐形飞机视为宝贝,可是不久以前俄罗斯就宣布,俄已研制成功一种新型雷达,在它面前任何“隐形飞机”都要原形毕露,没有藏身之处。这样一来,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隐形飞机,其价值就得大打折扣了。

F一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是美国空军80年代中后期才少量装备的飞机。机长20.5米,翼展12.8米,前缘后掠角为67.5度。机上携带2枚激光制导射程为900公里的导弹。飞机整个表面涂上了可吸收雷达波的涂料,进气口安装了格栅,喷气口呈宽扁状,内部还设置了隔板,能使喷气流形成的火舌迅速消失在空中,并减少红外射线,能有效地躲避雷达的探测。这种飞机,能用于偷袭预警系统和火力控制雷达,还能执行战略侦察任务。目前,美军只装备了59架这种飞机。它在1989年12月底美军入侵巴拿马的军事行动中,在1991年2月的海湾战争中,据说表现不俗,没想到会在1999年3月空袭南联盟的战斗中,1架造价4500万美元的F一117A折戟沉沙,变成了废铁。一位南斯拉夫大娘踩在飞机残骸上高兴地跳舞,F—117A战机不再是神话。美军能聊以自慰的是,被击落的战机飞行员被突击队救回了美国,没有成为南斯拉夫人的俘虏。

美国空军研制的空射巡航导弹有AGM—8 6A、AGM—86B等。AGM—8 6B导弹长6.36米,弹径O.693米,最大有效射程为2500公里。战斗部采用W80—1小型核弹头,可用于攻击俄内陆地区的导弹地下井、轰炸机基地、核仓库等战略目标。

其后,美国空军又研制了更先进的巡航导弹ACM,每枚造价超过200万美元。ACM的主要尺寸与AGM—8 6B相近,射程更远,达到2750~4-200公里,巡航速度为高亚音速,以超低空贴近地面障碍物上空飞行,理论上的命中精度小于16米。在90年代,改用更先进的发动机之后射程增加至9600公里。它的战斗部也用W80—1小型核弹头。

W80—1重1 22.5公斤,当量可调节,约为20万吨TNT。它是美国战略空军空射巡航导弹和海军战斧导弹通用的标准核弹头。W80—1于80年代初开始装备美军,它体积较小,安全性好,配有6位密码锁,并具有一定的抗打击能力。

美军潜基战略核力量

美国海军所建立的潜基战略核力量,是一支全球性的战略威慑力量。

美军对战略导弹潜艇的可行性论证始于1956年,60年初夏首次进行了核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弹道导弹试验,迄今为止已发展了4代战略核潜艇,在役量为3 9艘,计配载中远程和洲际潜射导弹700余枚,其中洲际弹道导弹504枚,战略核弹头4572枚。根据俄美第2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规定,美国在2003年前,将把自己的潜基战略核导弹由1993年的3584枚减至1728枚。

美军潜基战略平台主要有:

“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11艘,这种核潜艇是美海军现役最新级别主力战略核潜艇,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它全长170米,宽128米,吃水10米,水下排水量1.87万吨,航速30节,每艘可配载24枚C4型“三叉戟一1”潜射导弹,射程为7400公里,每枚导弹携带8个10万吨核当量的MK4型核弹头。这种核潜艇吨位大、载弹多、续航力大、自给力强(海上70天)、航行噪音低、隐蔽性好。

“富兰克林”级潜艇1 2艘。其中6艘配载9 6枚“海神”导弹,每枚导弹携6~10个核弹头,射程4600公里;另6艘配载“三叉戟”导弹96枚。

“麦迪逊”级战略核潜艇8艘。其中6艘配载“三叉戟”导弹96枚;另2艘配载“海神”导弹32枚。

“拉斐特”级潜艇8艘,共配载“海神”导弹128枚。

从1989年起,美国政府又批准续建16艘最新型“三叉戟”战略核潜艇。它们将全部配载1.13万公里射程的“三叉戟一Ⅱ”型导弹,每枚导弹携带有8~15个威力大于47.5万吨核当量的MK 5型核弹头,可同时攻击8~15个不同目标。

在通常情况下,美军战略潜艇编队保持有19~20艘,它们处于临战准备。一旦接到战令即可一次性倾射出3000余枚核弹头。

1990年,美军曾用“战斧”系列导弹装备了62艘潜艇和32艘水面舰艇。“战斧”巡航导弹,分为攻击地面设施的战略型和攻击水面舰船的“战术”型。战略型BGM—109A的战斗部为W—80核弹头,靠触发引信爆炸,杀伤区域半径为3公里。它的射击精度高,核弹头当量大,可有效地摧毁防御较强的小面积目标。苏联解体后,美海军已把所有装备核弹头的“战斧巡航导弹,从水面舰艇和潜艇上撤走。

指挥中心与导弹操纵手

美国国家军事指挥当局有4个指挥中心,即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国家预警军事指挥中心、北美航空空间防御司令部作战中心和战略空军司令部地下指挥中心。它们指挥作战的一般过程是:北美航空空间防御司令部收到由预警卫星和远程弹道导弹探测雷达提供的警报信息后,立即与其他3个指挥中心举行“会议”,以查明警报信息的真实性和袭击的严重程度。正式“会议”有3种:

导弹显示会议(MDC):这种“会议”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会议很不一样。实际上,就是由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首席控制官,即值班军官之间对必须加以鉴定的警报或有关数据进行讨论,时间非常短促。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查明这些警报或数据是否与构成威胁的发射活动有关。会议期间,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值班军官有权命令轰炸机和加油机起动发动机。当北美航空空间防御司令部的司令官,根据所获得的一切资料,判断是否存在对美国进行核攻击的威胁后,导弹显示会议即告结束。

威胁估计会议(TAC):MDC结束时,如果断定可能存在着对美国进行核袭击的威胁,就紧急召集由包括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在内的高级司令官,对威胁进行估计,并下令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如果确定威胁依然存在,便采取确保生存的措施,即战略空军司令部司令官,有权指示轰炸机和加油机“在积极控制下出动”;参谋长联席会议可以批准进行疏散和空中战备。

导弹袭击会议(MAC):在断定存在对美国的真实威胁后,采取最后的行动,即召开导弹袭击会议,总统和国防部长均参加。从预警卫星探测到发射活动时起只需五至六分钟,就能证实是不是导弹袭击,并且准确查明要袭击哪些目标。探测到袭击后,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和远距离导弹探测雷达系统的导弹弹着计算机,立即开始区分数以百计乃至千计的弹头,及时向国家指挥当局各指挥中心提供准确的袭击情报;最外围搜索雷达定性系统,将在导弹飞行的末段予以探测,并提供十分详细的袭击定性资料,大约在袭弹道导弹飞行到半途时,决策人即可获得已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其中包括:来袭弹头数量、弹着点和弹着时间、弹着经纬度、被袭击目标的类型、每枚敌导弹的发射点及它在美国境内爆炸的时间等等。以此为根据,在30分钟内国家指挥当局就可及时确定最后方案:如何作出反应。这就是美国国家指挥当局,指挥战略导弹部队作战的全过程。

如果国家指挥当局决定向对方实施核打击,其指挥命令将由各式导弹发射场的指挥中心发出。这个指挥中心处于60英尺深的地下,用混凝土构筑而成。这是一个由无数地下控制站和洲际弹道导弹群组成的向四方辐射的蛛网系统。隐蔽在福克斯特洛核导弹基地地下的蒙大拿操纵站就是这样一个系统。这里有2名导弹操纵手。他们掌握着可以启动以50枚为一组的洲际导弹群枢纽;这些洲际导弹一共有20组。每一枚导弹都配有8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此类导弹群的爆炸威力有多大是不难计算出来的。

能够启动导弹的导弹操纵手是否有人胆敢或错误地违背操作规章,在没有得到正式签署的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发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导弹呢?是否会出现导弹手冒昧从事,略动指尖,就使无数座城市化为乌有的悲剧呢?

原来,启动核导弹枢纽并非人们想像的那么轻巧。启动枢纽的钥匙共有两把,分别锁在两个红色保险柜内。一个发射舱想要转动钥匙,必需取得另一发射舱的认可。另一发射舱不在附近,而是隐蔽在数十英里外的某处。而且,两地值班人员互不相识,是由两个系统分别领导的。为了防止万一,各发射舱的每一值班导弹手均随身携带防身武器。假如其中有一人胆敢违背规章,胆大妄为,另一人即可开枪射击,格杀勿论。

美军导弹手伯特楼说:“我们理解人们深为不安的隐忧。不过事实并不如人们所想像的那样简单。我们两人中无论是谁,无论想出什么办法,也无从独立发射导弹。这个发射系统的全过程中安有难以数计的防卫措施。首先我必须破译发射密码;接着得从明尼亚(另一名操作手——引者注)那里取得钥匙;再下来,我还必须会破译由1600万种密码程序编制的战争密令;最后一关更加困难,我的发射命令要经过位于50英里外的另一发射舱内值班人员的确凿认可,缺少任何环节都会功亏一篑。”

导弹手的钥匙虽然关系到千百万无辜生命的生死,但他们对于是否启动导弹并无自主权,他们对自己所操作的导弹究竟要飞往何处,始终无法预测,将来也作不了主。将来核导弹如果犯下滔天大罪,他们委实承担不了也不应承担全部责任。

谋求单方面的核优势

苏联解体之后,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已不存在,美国对它的核战略进行了某些调整。

1997年11月下旬,美国总统下达指令,决定调整美国现行的核战略,包括调整核武器打击目标。

美军新核战略进行的主要调整是:

·改变以往准备与苏联打一场核战争的战略。1981年,里根政府制订了扩充军备、重振军威的国防政策。在核战略方面,立足于准备和苏联打一场核大战,对苏采取强硬政策。这年10月里根总统秘密签署的国家安全决策令就明确指出,一旦威慑失效同苏联爆发核战争,美国必须取得胜利,能迫使苏联在有利于美国的条件下早日寻求停止军事行动,必须保障美国的战略力量能使苏联的整个军事和政治力量处于无能为力的地位;在整个冲突期间和冲突结束之后,能使美国具有打击苏联工业和经济基地的能力。

克林顿总统的新核战略,已将核战略的重点从以前的打赢一场核大战,转向以威胁使用毁灭性报复手段的办法阻止核战争的爆发,阻止核武器和化学、生物武器的使用。新核战略依然把核武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美国并没有放弃它的核威慑政策,也没有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而且,仍然将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潜在对手。美俄的战略武器,从1994年以来,虽然不再瞄准对方,但核武器仍然是美国军事力量的支柱。即使美俄按条约在2003年前分两阶段实现了战略核武器削减计划,世界上仍将存有核弹头7200至7700枚,当量大致仍在3亿吨TNT以上,足以反复毁灭地球多次。1993年6月,克林顿总统明确表示:美国可以通过谈判和其他互利的行动大幅度削减核武器,但美国必须保留足够的核力量,以遏制任何可能设想到的核攻击。1994年9月克林顿总统批准的《核态势评审报告》也指出,到21世纪初,美国部署的战略核武器为31OO件,战术核武器约为1000件。届时,俄国也将部署相当规模的战略战术核武器。世界还谈不上永久和平与安全,地球仍然笼罩在浓重的核阴影之中。

·美国谋求单方面的核优势。苏联和华约解体后,美国成了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它的政策的主要目标不再是寻求与俄国核力量的均势与稳定,而是开始追求独享单方面的核优势。两国签署的第一个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允许美国比俄罗斯多部署数百枚战略核弹头,使美国的潜射多弹头和机载核力量的优势成了既成事实。可是,美国并不以此为满足,它在冷战后寻求更大军事优势的企图,还在继续膨胀,不遗余力地力图实现建立绝对核统治的目标。在未来战争中,核打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比以往更具有现实性。这是因为美国具有核优势,它对第三世界运用核打击手段的制约因素大大减少了,它自身遭受核报复的危险性比以前降低了。据悉,美军一直在研究在地区性冲突中,使用小型核武器的可能方案,并且致力于提高核武器的质量,使之小型化、精确化。

·用NMD和TMD取代“星球大战计划”。1983年3月23日,前美国总统里根发表著名的“战略防御倡议”的30分钟电视讲演。他说:“我们的安全不建立在旨在抑制苏联进攻的随时报复这种威慑上面,而是在战略弹道导弹飞抵美国或者其盟国的领土之前,就知道能够拦截并摧毁,因而能安心生活。”他主张,要用“拦击从宇宙飞来的弹道导弹,保护国民免遭敌人袭击”的“太空战略防御”,取代多年来以“第2次打击”为主的“相互确保摧毁战略”。里根的“太空战略防御”计划又被称作“星球大战”计划。它以反弹道导弹防御为“盾”,以核进攻武器为“剑”,谋求能攻善守,立于不败之地。它试图发展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反导弹体系,建立一个包括反卫星和反弹道导弹在内的多层次综合防御系统。这一计划搞了10年,投进去550亿美元,但没有搞出什么名堂。

1993年,克林顿上台不久,便宣布“星球大战”时代结束。不过,并没有放弃弹道导弹防御计划,而是以TMD和NMD取而代之。

TMD是个综合性的武器系统,它包括了大部分:

一是保护小区域的“低层点防御系统”,主要用于对高度4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在飞行终端进行拦截,以保护战术战役目标,包括兵营、机场、港口、军事基地和指挥控制中心等。

二是“高层面防御系统”,主要用于对高度在40公里到160公里的弹道导弹在飞行末段进行拦截,以保护较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和目标。

三是“助推/上升段拦截系统”,主要用于拦截发射不久仍处于助推飞行和上升飞行中的战区弹道导弹。

按美国防部的说法,搞TMD是“用来保护美国海外驻军及同盟国人员与重要资产的安全”,借以降低某些政权左右区域局势的实力。

美国在海外有6个战区,目前只在远东战区部署TMD。

NMD是用来保护美国本土免受弹道导弹攻击的防御系统。NMD与“星球大战”计划一脉相承,不同的是,“星球大战”计划依赖的是空中防御系统,而NMD是陆空结合,以陆地防御系统为主。有关材料表明,NMD包含6大部分,即地基拦截导弹、地基雷达、天基传感器、改进型早期预警雷达,以及作战管理,指挥、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这一计划,尚处于论证阶段,根据计划的设想,敌方导弹发射的瞬间,美国通过NMD,就对它进行侦察、跟踪,定位、锁定,在它进入美国领空之前,就将其摧毁。

然而,对于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美国有许多人持怀疑态度。有的国会议员把这一计划比作一把漏雨的伞;也有的人指出,没有多少国家会发射洲际弹道导弹,更值得担心的是,个别城市可能发生手提箱炸弹爆炸事件;即使这道屏障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有效,也难免核武器或生化武器弹头以低技术进行发射。“一个胡作非为的国家”可能会把一枚核弹装进卡车或藏在货船中偷偷运进纽约,或者在20海里开外的近海向曼哈顿发射一枚装满毒气的导弹。这种导弹很可能在导弹防御的网底,轻而易举地人侵美国,发生爆炸。

美国TMD和NMD,找了一些不成其为理由的借口。例如,说这两个计划都是防御性的,不影响别国;又如,说朝鲜、伊朗已研制成或即将研制成远程导弹,目前可打到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对美国本土的威胁已迫在眉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理由只是毫无说服力可言的借口。

美国这样做不仅明显违反它与俄、苏签订的这样那样的核不扩散条约,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也不利于国际局势继续走向缓和,因而遭到更加广泛的反对,是自己孤立自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