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笔代枪的特殊部队——中国军事智库 zt

(2008-03-22 18:29:51) 下一个
以笔代枪的特殊部队——中国军事智库
时间:2008-3-22 10:09:35 军事天地


1958年3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宣告成立,院长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元帅在成立大会上讲话。

视点提要

这里没有金戈铁马,却集合着一支以笔代枪的特殊部队;这里没有炮火硝烟,却不啻为一处激烈对抗的寂静战场。

50年来,“军科人”红山著青史,白纸绘蓝图,赢得了“中国军事智库”的美誉。

走进军科50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军事科研50年的风雨征程,抬眼可观风云变幻的时代棋局,侧耳可闻金戈铁马的战争博弈,俯身可察和平发展的脉络轨迹……在世界军事学术界眼中,这里卧虎藏龙、达观天下;这里涌动的学术思想,为中国军事变革提供有力的军事理论支撑。

军事科学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军事战略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最重要的军事“软实力”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建军治军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繁荣和发展军事科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于春光)

第一章国之大事

■大国策:为制定国家不同时期军事战略思考谋划

兵者,国之大事。任何一个国家,为了应对战争威胁、维护国家安全,无不需要对“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慎思明察。

从某种意义上说,军科的成长史,就是为不断充实完善我国军事战略指导提供理论支撑的漫漫征程。

在军科院史馆,记者看到了一份珍贵的报告。这是老院长宋时轮1980年9月9日上书中央军委的报告,纸张已经泛黄,字痕清晰如昨。根据国家建设的新要求和战争方式的新发展,他提出不宜把“诱敌深入”继续作为军事战略方针内涵,为军委重新确立“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参考。寥寥3000字,字字重千钧。

据军科大事记记载,军科先后在1980年、1993年和2004年的军事战略方针调整中都提出重要咨询建议。

在军科的最新研究报告里,关于“拓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基本内涵、实现由国土防御型向全面维护国家利益型转变”的前沿思考,再次受到全军的关注。

建国以来,每个历史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拟定,都有他们的智慧和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军科完成了《2000年中国的国防系列研究》“航母课题”,1个主报告、120个分报告,为“九五”、“十五”期间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新世纪曙光初现,军科又推出了《21世纪初期中国军队建设发展研究》,1个主报告、14个分报告,为《2020年前军队建设总体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石;

如今,军科数十名专家正联手展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强军战略》研究,一条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和平发展大局的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蓝图设计正在他们的笔端延伸……

■大裁军:为专注和平发展的中国科学规划军队规模

1985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一声令下,我军启动了震惊世界的百万大裁军。从那以后,我军又经历了两次大裁军:1997年,裁军50万;2003年,裁军20万。

3次大裁军的决策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脉络、现实背景和理论根据?和平发展的中国究竟需要多少军队?

亲身经历过裁军调研的军科专家王法安告诉记者,一个国家的军队规模和结构,有着一套完整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尊重科学,才会有科学决策。

上世纪80年代,军科关于国际局势和战争走向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央定下裁军方略的基础依据。

后来,军科又依据我国的人口总数、国土面积、经济实力、周边环境等10大国情要素,运用国际通用的“多元回归方法”,经过大量缜密计算,得出我军规模的理论数据;并对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机关与部队比例、作战与非作战人员比例等展开量化论证,推算出一个个“黄金分割点”。

伴随着裁军进程,军科完成了《武装力量总体建设的使用问题研究》、《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研究》、《国防费论证和预算理论支撑》等研究报告,为我军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历史转型和跨越发展,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参照系”和“度量衡”。

■大转型: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履行献计献策

2007年夏,“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在俄罗斯举行。

这是我军第一次派出较大规模的部队,陆空万里机动,参加境外演习。

这次军演,我军参演部队组织严密,表现优异,广受称道。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军科专家自始至终参加了导演部的工作,而且,早在军演前1个月,军科就举办了“中外联合军演理论研讨会”,为军演进行了及时的理论准备。

反恐、维和、救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确立,把多样化军事任务推向全军官兵面前。由此,军科的视野,开始向国家发展利益延伸,向“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拓展,向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聚焦;军科的大脑,开始围绕国家安全战略指导由“被动应付威胁”向“主动塑造安全环境”的转变高速运转……

和着时代节拍,军科加速推进科研转型,从“机械化观念”跨入“信息化思维”,从“跟进式研究”走向“先导式思考”。而转型中的科研视野,百川归海般向着同一目标聚焦:和平时期,如何指导军队通过非战争军事行动营造有利的安全态势;战争状态,如何指导军队通过战争行动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综合运用控制战局、赢得战争。可以说,国家利益的边界在哪里,人民军队的方向在哪里,军科的关注视野就跟进和延伸到哪里。

围绕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拓展,军科连续推出了《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若干问题研究》、《大国崛起和发展中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等研究成果,创新和提炼出一批内涵丰富的“核心理论”和“黄金概念”,为我军前进道路标绘出机遇的高地、挑战的堑壕。

2003年以来,军科8位专家应邀登上中南海讲台,讲解国家安全战略和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方略。他们的思想,体现在高层决策的字里行间;他们的声音,汇入了时代洪流。

■潮头观澜:历史机遇期的转型路标在哪里

在军科50年的发展词典里,有这样一组关键词:国家队、信息源、思想库、智囊团……

这些字眼儿,与其说是“军科人”的光荣与梦想,不如说是他们为中国军事“软实力”奉献的“大地坐标”和“精神图腾”。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军科政委的粟裕大将深入研究国际战略形势和机械化战争发展,抱病用半年时间驱车数万公里,进行实地考察,撰写出轰动全军的论文《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这篇论文1979年5月15日在军报刊登,后来被总参列为全军高级干部必读篇目。

温故而知新。50年来,在我军每一次建设转型和跨越发展的历史关口,都可以看到“军科人”潮头观澜、登高望远——

上世纪90年代初,军科对世界军事动态敏察慎思,提出了“高技术局部战争”概念,推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及其战略指导》、《21世纪初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安全环境分析》等研究报告,为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立足点转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当信息化浪潮掀起新军事革命之际,军科又在全军率先成立了信息化作战理论研究室,率先推出了《信息化作战概论》等6部奠基性专著,牵头举办了两次高规格的全军性信息化作战理论研讨会,成为我军信息化作战理论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军科牵头撰写的3份专题材料,以其宽广的视野,严密的论证,支持了我军“从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战略决策。

军事科学的魅力,不但在于总结历史、透视现实,回答“当世之问”,更重在预测未来、知变在先,登临“未战先胜”的战略境界。这是军事科学的魅力,也是“军科人”的永恒魅力所在。

■依法治军:如何构建与时俱进的我军条令条例体系

提起军科的发展史,不能不说起叶剑英元帅,不能不说起他亲自领导的军科成立以后的第一件盛事:创编我军战斗条令。

据军科大事记记载:当年,直接领导和参与我军战斗条令编写的,有1位元帅、两位大将、5位上将和一大批将校军官,可谓将星闪耀,风云一时。

1959年盛夏,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酷热难当。叶帅白天主持条令稿的审议修改会议,晚上躲在地下室里,穿着大裤衩,手摇大蒲扇,亲自动手修改条令稿。在全军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凝结着我军数十年实战训练经验的《合成军队战斗条令概则》等我军第一代战斗条令终于诞生,成为全军训练、战备和作战的基本依据。

持一支笔,撰三尺法。从那时起,“军科人”薪火相传,我军一代代条令条例不断吸取时代的营养,脱胎而生——

1987年,出版了我军第一部《战役学纲要》;海湾战争后,创编了我军第一部《联合战役纲要》;2006年,推出了我军第一部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司令部条例》。

如今,我军条令条例已经从十几种发展到今天的200多种,形成了涵盖战争行动和非战争行动,规范作战、训练、政工、后勤、装备诸方面的完备体系。

吸纳最新成果,与时代俱进,是条令条例的生命。据全军条令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的同志介绍,我军信息化时代的首批条令条例的编修已经初具规模。为了确保质量,每一部条令条例都经过了“学术调研、拟制纲目、撰写初稿、部队试用、评审报批”等严格程序。毋庸置疑,新一代条令条例必将为我军加快向信息化转型提供可靠的行军路线图和罗盘。

■放眼世界:远方的战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伊拉克战争,向人们展示了信息化战争的无限风光,也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捉摸的战争迷雾。

2003年3月19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夜,军科紧急召开了伊拉克危机研讨会;十几天后,硝烟未散,军科又举办了第二次专题研讨会。战争,似乎离我们很远,然而,世界上的每一场战火,都在“军科人”心里燃烧。海湾战争以后,军科最先向国内系统推介了“世界新军事革命”这一全新概念,以后,关于世纪之交的战争风云和军队建设转型的专著译著和研究报告,又一次次推开了观察各国军队、展望未来战争的窗口。

新世纪之初,一份系统回答什么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及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对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认识与思考》,引发了我军关于一体化联合作战训练的探索,为我军开展一体化训练实践点燃了第一簇烽火。

近年来,“军科人”凭着对世界军事的冷静观察和成熟认知,又接连推出了《关于完善优化我军领导与指挥体制问题的研究》、《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问题的思考和建议》等一批重量级研究报告。

日新月异的世界军事发展,无疑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参照系;远方的战火,不啻为我们投身军事斗争准备的烽火台。军科,是一双永远睁着的眼睛。


第三章创新之路

■军事科学体系:集中国特色军事文化之大成

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军事科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军事“软实力”的一张名片。

50年来,军科致力于构建具有我军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发展活力的军事科学体系。翻看《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这个体系正好涵盖了101个学科分册。

数字虽然枯燥,但记者却分明感受到其中的学术重量:在基础理论领域,军科推出了我国第一部《国家军制学》、《战略学》等200多部学科基础理论著作,翻译了《战争论》等280多部外国军事名著和外军法规,编纂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等100多部军事工具书……

有件事,值得特别记录下来:

1997年《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历时11年完成,11卷、1500余万字、配图表1万幅。这套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全军军事科研特等奖的“工具书之王”,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事百科全书。《全书》第二版计3600多万字、2万余幅图片,目前,全书各学科分册已基本出齐。此外,还有《大百科·军事卷》的编撰、《辞海·军事卷》四个版本的修订……

军科人,是耐得寂寞的人。资深专家赵建华带领一个精干的课题组,在军用信息检索语言领域一个猛子扎了20年,硬是把我军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这个“冷板凳”工程拿了下来,创立了国内领先的“军用信息检索语言”系统。这个庞大系统的50个分课题,有一半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科研协作圈:“大联合”撑起“大舞台”

机械化时代的科研机制,已经很难跟上信息化时代理论创新的步伐。

“时移则世异,世异则备变”。近年来,军科启动了影响深远的科研机制创新工程。

打造开放式科研平台。军科发挥计划协调全军军事科研工作职能,与总部、部队和院校等数百个单位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先后6次牵头召开全军军事科研工作会议,成立了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和下属的10个分会,搭建起崭新的科研协作圈和创新平台。

开放式科研大格局,让研究力量、情报信息和科研平台共享成为现实。过去的“单兵作战”方式渐成历史,“一个课题,八方之力”,从全军到全国,从跨军兵种到跨学科,一批重大综合性课题研究频频联合攻关。

从“百舸争流”到“联合攻关”,一些过去不敢想象的鸿篇巨制相继问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近5年来,军科完成的课题逐年增加,质量逐年走高,100多项受到军委总部表扬或进入决策,200多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研成果奖,复杂电磁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作战需求分析、作战能力评估、战争风险预测等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大量理论难题迎刃而解……

今天的军科,来自陆地、天空和海洋的不同军事思想在这里交汇碰撞,一支“三军联合科研舰队”扬帆远航。

■战争实验室:从“战争预实践”中学习战争

上世纪70年代,一个名叫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的机构在军科悄然挂牌。2007年7月,这里已成为军委审批的全军惟一的联合作战研究实验中心。

这座建立在高技术平台上的战争实验室,让作战研究从谈兵论剑式的智慧思辨,走向计算模拟式的科学实证,开启了军事科研由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的新时代。

战争实验室究竟带来了什么?记者走进了这个神秘的实验室。专家告诉我们,他们致力于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我军联合作战的未来战场,先后完成了几十个从陆军分队、师团、集团军到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等不同规模的“未来作战模拟”。其中,《联合火力打击论证支持系统》等10项成果分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过去,作战行动很难做出定量描述;如今,战争能否打赢,先用实验说话。借助这一平台,一场战役的进程变成虚拟作战空间中的一组组数据,从作战编成到作战方案,都在数字化的仿真模拟中经受着缜密的计算检验和动态的推演论证。

2006年,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联合火力打击模拟论证,在这一平台上燃起战火。亲历这次“战争预实践”的专家乔杰告诉记者,这场在计算机上推演的“战争”,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和作战提供了重要对策建议。第二年,这一成果便成为“全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专题集训班”近百名将军学员的教材。

实验室里的战争仿真,让人领略到现代军事科学的无穷奥妙。

■学术无国界:中国的声音与世界的目光

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同样需要了解中国。尤其是走出冷战时代的军队,只有增进了解才会加深理解、增强互信。

学术无国界,军科以其独特的优势,与50多个国际著名智库建立了学术联系,搭建起一座座中外军事交流的平台——

从1989年到2007年,成功举办了7届孙子兵法研讨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孙子兵法盛会;

200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香山国际论坛,来自14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相聚京郊,纵论天下;

记者采访期间传来消息:中国与东盟“10+1”高级防务学者对话,已经落户军科,2008年首次对话,就赢得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军科专家学者足迹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在世界这个舞台上,“军科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展示着中国军人的思想魅力。

2005年2月25日,总参召开驻华武官大会,军科专家应邀为78位不同国籍的武官作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国防政策》的主题发言;军科专家的一批研究成果,被美国国防部收入军事战略文库。

一次,军科女专家姚云竹到美国参加国际学术座谈会。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问她:“有人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把美国当做敌人,是这样吗?”

姚云竹反问:“请问现在是中国强大还是美国强大?”

基辛格很自信:“当然是美国!”

姚云竹正色道:“我想在国际舞台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主动愿意以强国为敌!但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中国当敌人,我们将接受挑战,做一个称职的敌人!”

基辛格若有所思地说:“看来,美国人需要考虑该不该把中国当做敌人了。”

■国防白皮书:世界的疑问与中国的回答

中国的和平发展究竟会不会带来“威胁”?

面对这样的疑问,我国从1998年开始,酝酿推出了多份政府公告:《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从那时起,军科专家陈舟已连续担任5部《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拟制工作专家组组长。他带领课题组创制了我国第一部国防白皮书5个部分的最初框架。

此后,每版都有创新。2000年,将“国防政策”内容增至7项;2002年,概括了国防政策中的5项国家利益;2004年,首次强调国防要服从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2006年,系统阐述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政策,并首次宣示了中国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这就是中国的回答。

在新加坡举行的一次东亚安全政策会议上,美国一位前国防部长无端指责中国:“既然没有国家对中国构成威胁,中国为何要增加军事投入?”代表中国军方参加会议的陈舟,当即面对传媒驳斥了对方的言论,受到广泛认可。

2005年12月19日,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再次鼓吹“中国威胁论”。根据军科的对策建议,国务院新闻办3天后就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有力地批驳了种种无端指责。

■“止戈为武”:中国的智慧与世界的共鸣

2007年冬,军科世界军事研究专家罗援率团访德。在一次高级军官安全政策研讨会上,有人问及中国的安全战略。他围绕3个字精心作答:“武,止戈为武”;“和,人人有饭吃”;“谐,大家都有发言权”。

3个字,赢得一片掌声和深深认同。

近年来,军科一批批专家学者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关于建设和谐世界、促进和平发展的声音。

一次,青年研究员刘琳博士,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参加“丝绸之路”项目做客座研究,为瑞典和丹麦有关研究人员作了关于中国的国防政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赢得好评。

众所周知,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为世界和平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然而鲜有人知,从1990年中国首次向维和任务区派出军事观察员,到两年后中国第一支维和部队踏上征程,军科推出的关于我军参与维和的大量研究报告,为中国军队的这一进程铺就了理论通途。

一部《孙子》虽系兵法,但不乏论“和”之道。“军科人”秉承的正是这种中国智慧:俯视战争,仰望和平。建设和谐世界,中国的声音引来越来越多的世界共鸣。(丁海明 于春光 包国俊 特约记者 姜文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