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曾偷偷向伊朗卖2000枚导弹 净赚1800万美元 zt

(2008-03-14 16:44:26) 下一个
美国曾偷偷向伊朗卖2000枚导弹 净赚1800万美元
2008年03月14日 15:11 凤凰资讯

2007年11月2日,伊朗开始举行三军大演习。就在伊朗人舞刀弄枪,显示实力时,一些美国人的心里尤其不是滋味,因为他们发现演习中出现了不少美制武器。这也勾起了人们的回忆,20年前的美伊秘密武器交易,差点把美国总统里根拉下马。

人质被绑、战场受挫,两死敌为脱困相互求助

时间回溯到1985年,正闹内战的黎巴嫩突然刮起一股“绑架风”,7名美国公民落到了由伊朗支持的黎巴嫩民兵组织手中。于是,已与伊朗断交的美国政府不得不拉下面子,通过中间人暗地试探,希望伊朗有所反应。此时,霍梅尼教长领导下的伊朗也境况不妙,因奉行“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外交政策,伊朗在两伊战争中饱受缺枪少弹的折磨,尤其是美国的军事制裁,让大量装备美制武器的伊朗军队因缺少零件和弹药陷入困境,无法抵挡伊拉克人的进攻。

迫于形势,霍梅尼决心向美国发出缓和的信息。1985年7月底,一批驻欧洲的伊朗大使回国述职,到霍梅尼住所接受指导,重病缠身的霍梅尼拖着孱弱的身躯来到会客厅,在与大使们寒暄几句后,便直截了当地谈起伊美关系。他说:“为了伊朗的国家利益,如果华盛顿愿意改变它的政策,同美国接触是可以的。不过大家必须保密,因为这关系到伊朗的声望与尊严。”霍梅尼的话令大使们颇为震惊,因为不久前,他还在公开谴责美国是罪该万死的“大撒旦”。

为保险起见,伊朗人决定通过以色列传达信息。尽管后者在霍梅尼眼中一直是不共戴天之敌,但在两伊战争时,出于共同对抗萨达姆政权的考虑,两国一直在进行秘密的军火交易。

“军火换人质”,美伊一拍即合

很快,美国总统里根便从以色列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金奇那里得到一条绝密口信:一群温和而有政治影响力的伊朗人告诉以色列,霍梅尼已病入膏肓,即将走向生命尽头。霍梅尼死后,这些温和派领导人想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伊朗人为表明诚意,愿意劝说黎巴嫩的真主党武装释放7名美国人质。

里根总统立即与当时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中情局局长凯西等人磋商。他们认为,同伊朗接触不仅可解救人质,而且可以打开同伊朗建立关系的大门。由于此举关系重大,直接影响美国人质安全和美国在整个中东的利益,因此必须严格保密。这件事最后落到了麦克法兰身上。

经过以色列人斡旋,伊朗迅速开出了“军火换人质”的第一张订单:能击穿600毫米厚装甲的陶式反坦克导弹。鉴于美国法律禁止向伊朗售运武器,麦克法兰设计了“暗渡陈仓”的方案:伊朗先把资金打入指定的瑞士银行账户,然后以色列将以军库存的导弹提供给伊朗,美国再补充以军库存,伊朗得到导弹后,会在24小时内促成美国人质释放。为确保万无一失,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组织了一个军火交易网络。麦克法兰则指定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诺思中校化名“威廉·古德”,进入军火交易网络,具体实施计划。

1985年9月14日,伊朗政府的500万美元刚刚打入瑞士银行账户,一架装有508枚陶式导弹的以色列专机就降落在了伊朗机场。伊朗人说话算话,9月15日,被真主党绑架了7个月的美国神父本杰明·韦尔获得了自由。“军火换人质”交易首战告捷,美国政府欣喜若狂,里根总统当天就打电话给以色列总理表示感谢。

2000枚导弹运抵伊朗,美政府净赚1800万美元

麦克法兰从军火交易中尝到了甜头,他想借此打开美伊关系的大门。1986年5月,麦克法兰及4名助手持爱尔兰假护照,扮装成机组人员乘飞机秘密抵达德黑兰,他还带来了里根总统给伊朗领导人的信件和礼物。

所谓的“信”其实是有里根总统签名的一本《圣经》,签名的那一页说的是各种不同宗教的信徒要和睦相处。

至于礼物则是象征性的:一支手枪和做成钥匙形状的蛋糕,手枪意味着美国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蛋糕则是打开美伊大门的钥匙。

麦克法兰同伊朗高官举行了5天的会谈,他答应继续提供武器及配件,并表示伊朗温和派上台后,美国愿恢复两国关系。

麦克法兰回国后不久,4架美军运输机秘密飞抵伊朗,带来了1000枚陶式导弹和数量不详的霍克防空导弹,随即第二名美国人质获释。美国武器的到来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伊朗步兵们不必再用“人肉炸弹”迎战伊拉克坦克,而只需在数千米外静候伊拉克坦克钻进陶式导弹的天罗地网,战场主动权也随之易主。

据事后统计,美国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向伊朗出售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武器,这些武器中除了作战飞机、坦克、雷达等装备外,至少还有2000枚陶式反坦克导弹和235枚霍克式防空导弹。美国净赚了1800万美元,其中有350万美元经中情局转交给了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

霍梅尼怒杀泄密者,里根勉强保住总统宝座

1986年秋,伊朗政权内部斗争达到白热化程度。10月27日,黎巴嫩一家亲什叶派的《帆船周刊》主编萨卜利采访了伊朗伊斯兰解放运动办公室主任哈什米,这位心有怨气的家伙口无遮拦地向萨卜利披露了一条惊天新闻:美国正通过以色列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甚至连麦克法兰的德黑兰之行也抖搂出来。萨卜利立刻意识到,这条新闻将是自己记者生涯中最独家的新闻,也将是一生中最大的收获。

1986年11月4日,即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被占领7周年纪念日,这家从前默默无闻的《帆船周刊》靠美伊秘密武器交易的报道一跃成为贝鲁特的畅销杂志,2.5万册很快便销售一空。

这条消息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口口声声不同“支持恐怖主义的霍梅尼政权”打交道的里根政府极为尴尬,里根的声望急剧下降,记者们把它等同于尼克松“水门”丑闻,称为“伊朗门”事件。在伊朗人民面前信誓旦旦与“大撒旦美帝国主义”和“撒旦犹太复国主义”不共戴天的伊朗政府日子也不好过,怒火中烧的霍梅尼立即以“叛国、杀人、绑架和伪造证件”的罪名处决了哈什米。

为查清真相,美国参众两院组成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虽然里根最后勉强保住了总统职位,但其亲信却纷纷落马。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引咎辞职,中情局局长凯西也挂印而去,最倒霉的要算诺思中校,他被判处3年徒刑。在听到法官的宣判后,诺思无奈地说:“我只是一个在棋盘上任人随意摆布的小卒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