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2008年对台动武可能性现很难判断 zt

(2007-12-30 09:13:47) 下一个
吴建民:2008年对台动武可能性现很难判断
2007年12月30日 19:0021世纪经济报道

文明数千载,华夏子孙足迹早已遍及全球。中国人走出去,经历着一个简单的步伐,中国人走出去、中国产品走出去、中国资本和技术走出去。这一过程也是人类文明交融的历程。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这一进程大大加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贸易国,资本输出的重要国度。

走出去的中国需要全球视野。正如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实践所遭遇的,刚刚全球化起步的中国企业和商人最缺乏的不是资本,而是全球化关怀和视野。全球化的中国需要有全球化战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商业需要有全球的视野和关怀。

金砖四国们的最新商业机会、睦邻友好的周边情势,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种种机遇,地缘战略重地的风云变幻,还有全球企业的中国梦想……

这一切,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商业的战略视野,亦是中国商业、人文的全球关怀。

“从IPCC的四次评估报告,到年底的巴厘岛谈判,2007年将以气候变化年载入史册。”

12月24日,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接受本报专访,以这样的开场白点评国际局势,展望2008中国外交。

的确,在巴厘岛气候谈判这个展示多边外交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美国的傲慢,欧洲的愤怒,发展中国家的无奈,当然,也有中国一如既往的东方式深沉。

中国外交,在过去30年里,以和平、发展和合作为主线,韬光养晦,充分展示了其阴柔之美,以及一个崛起中大国“以柔道治天下”的平和、从容、镇静。

先哲有言,“柔弱胜刚强”。中国30年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环境,深藏东方智慧的柔性外交功不可没。“30年河东,30年河西。”北京奥运之后,中国步入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我们的外交何去何从?而答案,也许就在吴谦谦君子般的儒雅和侃侃如也的谈吐之中。

2007中国外交积极推进

《21世纪》:2007年行将结束了,2007年的国际形势有什么特点?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吴建民:2007年,国际形势是一个和平年,尽管热点问题还在继续,但总体上比较缓和,和平势头在继续,而且中国参与解决热点问题的力度在加大。朝核问题取得了进展,中国的作用全世界都看到了;达尔富尔的问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公开赞扬中国发挥了天使性的任务;前不久萨科奇访问中国,赞扬中国在达尔富尔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伊朗核问题,我们的外长11月份访问了伊朗。总体来看,国际上谈判解决热点问题的势头在增强,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就中国外交来说,是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的一年。我们的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都在继续向前推进。我们同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巴西之间的关系,总体也在向前推进,虽然中间有些波折、有些矛盾,但总体看在稳定地往前发展,特别是经贸领域,推进的速度很快。与欧盟的贸易,今年估计要突破3300亿美元,中美贸易突破了3000亿美元,中日贸易要突破2400亿美元,和东盟的贸易突破1900亿美元,发展的速度相当快。这么快的速度,表明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但是大发展的后面也有摩擦,大家都看到了。我们在看待国际交往的时候,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国与国之间存在分歧是必然的,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够指望中国同外国没有任何摩擦,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要看到实质,这些摩擦不能以点代面,和平、发展仍是主流。

对台动武的可能性现很难判断

《21世纪》:2008年是两岸关系的高危期,台湾当局一意孤行推动入联公投,两岸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您如何评价我们的涉台外交?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最坏局面的外交准备?

吴建民: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在国际层面上,我们的工作是成功的,至今已有160个国家表态,反对和批评台湾入联公投,这是很了不起的,说明国际社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共识,这对入联公投是一个当头棒喝。最近赖斯讲话,入联公投是挑衅性的,没有必要挑起紧张,予以反对,讲得很好。我们认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21世纪》:外界有一种感觉,美国表面上、口头上给台湾施压,而暗地里、实质上又在挑动台海矛盾。比如说,在这个敏感时刻,他们还继续给台湾军售。

吴建民:美国给台湾军售,我们予以了严厉的批评。但要说美国在有意识地挑动两岸纷争,我没有看到这种迹象。决定外交政策的是国家利益,每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何在,这是能分析出来的。中美的共同利益在迅速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加深,美国人想推动台湾入联公投来挑起紧张,我觉得这种判断是没有根据的。我认为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是有分歧的,他卖武器,我们就坚决反对,但是也有一定共同利益,在台海地区保持一种和平稳定的局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利益。这是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是美国人一再反对入联公投的根据。

《21世纪》:如果台湾强行公投的话,大陆会动武吗?

吴建民:这个问题中国政府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全面的考虑,不便进行猜测。台独分子是吃紧张的饭,吃捣乱的饭,总想挑起紧张,局势平缓了,他就无计可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有老百姓喜欢的事情他都不喜欢:老百姓喜欢缓和,他不喜欢;老百姓喜欢三通,他不喜欢;老百姓喜欢大熊猫,他也不喜欢。他就喜欢搞紧张,中国有一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做法是越来越得到台湾普通同胞的赞同和认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里说,台湾的问题,不能通过公投去决定,如果要公投,也得13亿老百姓来做出决定。这个讲话合情合理地表述了中国人的共同意愿。

《21世纪》:但是中央也说过一句话,公投就是台独,而台独是要动武的。

吴建民:对于中央的一些说法,我想作为准则的是“十七大”报告,你把“十七大”报告仔细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来我们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一整套想法。至于动武的可能性,现在很难做出判断,因为形势还在发展中,我们颁布了《反对分裂国家法》,实际上把底线划清楚了。同时我们也在国际上进行了广泛的活动,组织入联公投,最后结果如何?会不会通过?都是未知数,所以现在还不能断言我们会这样或那样。但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个方针是坚定不移的,锦涛多次表示了这样的想法,要尽最大努力。

奥运外交不能嫌贫爱富

《21世纪》:北京奥运是2008年的一件大事,在办好奥运会的同时,中国将展开一轮比较密集的外交行动,目前外交系统在做哪些准备工作?

吴建民:奥运会期间,有很多国家元首要来北京,他们都想亲眼目睹一下第一次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奥运会。雅典奥运会有80多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去,北京会不会突破这个数字?我觉得是很有可能的。这次萨科奇来访的时候,胡锦涛主席就邀请他,明年来看比赛,他说一定来。其他元首来的时候,我们也会发出邀请。8月份前后,我们的领导人会非常忙,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中国看奥运会,实际上来会见中国的领导人,同中国人接触,感受中国的变化。这么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集中到中国访问,会促进中国同外部的相互了解,推进双边关系,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会进一步发展。

《21世纪》:奥运期间,中国老百姓将和外国人进行广泛的接触。对这种公民外交,你有什么建议?中国人和外宾交往时应该怎么做?

吴建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我们要以礼相待来自各国的宾客。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小国家的平等,我们要重视大国,也要重视小国,我们要尊重大国,也要尊重小国,不能嫌贫爱富。

《21世纪》: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个周期规律,往往是30年一大变。比如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国,1979年改革开放。有人因此猜测,奥运会后中国的各项政策可能会有大的调整。那么在外交领域,我们的政策会有什么样的战略性转变?

吴建民:我不认为2009年之后中国外交政策会有战略性转变,我不赞成。“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的外交战略已经做了明确的表述:两个始终不渝,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不相信2009年之后要改变这个做法。
美俄紧张中国不会卷进去

《21世纪》:08年中国外交,在北京奥运和台湾问题之外,还有哪些重点?

吴建民:“十七大”之后,新的一届政府即将成立。新一届政府要在国际上亮相,同世界各国的关系要继续向前发展,从外交上来讲,这方面的任务是比较重的。

《21世纪》:明年不但中国政府换届,美国、俄罗斯也都进入了大选年。现在俄罗斯跟西方交恶,关系持续恶化,请问中国对此持什么立场?美俄大选对双方关系会有什么影响?双方外交政策在大选后会有什么调整?

吴建民:最近几年,俄罗斯同美国、欧洲的关系都比较紧张,这种紧张政策俄罗斯老百姓是支持的,你看普京在国内的名望、民意支持率都很高。我们希望这种紧张能够缓和下来,但是眼下还看不到缓解的迹象。紧张可能还会持续一段,这就需要双方通过谈判、协商来寻求双方关系改善的处境。

美俄交恶有很深的根源。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开始完全听西方的,但最后俄罗斯人觉得上当了,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英国前任驻俄罗斯大使跟我讲,一个帝国的解体是非常痛苦的,大英帝国解体花了40年,而苏联帝国的解体只用了4个月,很快就垮掉了。解体带来的冲击,带来人们心理上的痛苦,那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俄罗斯人认为受到一种屈辱,这种屈辱是俄罗斯100多年以来所没有过的。俄罗斯人心理上有一种反弹、痛苦、不满,这是双方的关系一时很难转换的原因。

《21世纪》:除了感情因素,双方关系恶化的背后,有没有国家利益间实质性的冲突?

吴建民:对俄罗斯来讲,西方的一些做法,逼得太紧,欺人太甚,比如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这个太过分了。俄罗斯在很多事情已经做了让步,西方还在步步紧逼,太过分了,他当然会有这样的感觉。同时还要看到,俄罗斯的经济正在恢复增长,俄罗斯也在崛起,它是一个资源大国,石油的产量非常丰富,国际油价迅速上涨,推动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俄罗斯有了对抗的底气。

《21世纪》:俄罗斯和美国都是有全球影响的大国,双方关系的恶化对国际政治形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引发新一轮全球对抗?

吴建民:我想这种紧张还是在一种可控的范围之内,在一些热点地区,大家还在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并没有产生特别多的负面影响。比如朝核问题,美国、俄罗斯在共同努力推动解决;伊朗核问题,双方也在参与。从目前情况来看,并没有引起全球形势的急剧上涨。

《21世纪》:但是也有引爆点,比如东欧反导问题,还有科索沃的独立问题,局势越来越紧张,双方都已经亮出了底牌,俄罗斯还会让步吗?

吴建民:对,底牌已经出来了。我现在看不到俄罗斯让步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最后一定会破裂,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谈判来求得解决。如果爆发冲突的话,后果是严重的,现在大家都不愿意让步,另外一种选择就是爆发冲突,再爆发一场科索沃战争,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今后几年里,我想各方的外交努力会加强,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妥协办法,但现在我还看不到这样的妥协方案。

《21世纪》:如果俄罗斯跟西方的关系继续恶化,一旦发生冲突,会不会把中国卷入进去?

吴建民:我想不存在这个可能。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非常好,跟美国、欧洲、日本的关系也在稳步推进。不结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不同任何大国结盟。

中日关系的基本判断没变

《21世纪》: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俄罗斯做出了强烈反应,但是美日反导试验,中国却出奇地平静,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吴建民:美日反导试验他们宣称是针对恐怖主义,针对朝鲜的,当然我们也在注意观察。对于这个问题,要看到世界上有两股潮流,一股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潮流,另外一股是冷战、对抗、冲突的潮流。这两股潮流都有大量的表现,前一股潮流代表着未来,后一股潮流代表着过去,是从两极对峙时期的冷战、对抗传承下来的,但时代在往前走,进入了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中国的外交很明确,是推动和平、发展、合作的,中美关系有分歧,也有共同点,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扩大共同利益,扩大我们的共同点,对分歧双方通过对话求得妥善地解决。

《21世纪》:虽然双方都没有挑破,但反导试验很明显是针对中国的,我们在外交上有没有具体的反制措施?

吴建民:美日作为两个盟国在进行合作,他们也没有明确说要对付中国,这个时候我们怎么交涉啊?中国是一个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国家,这种情况下,我们一直在注意观察,但并没有提到外交层面。当然,有很多东西要在外交层面公开说明,也有一些意图并不一定见诸公开层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问题的基本分析有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这个基本判断并没有变化。

《21世纪》:如何评估美日反导实验对中国国防安全的损害?这是否会影响中日关系的继续改善?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日本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

吴建民:当然,我们会考虑这些问题,我们的军方对于这些事情是非常关注、非常重视、非常注意观察的。但是时代毕竟变了,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台湾问题我看不出来日本方面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福田就任之后,一再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这是比较鲜明的。中日关系当然也存在着各种困难,例如东海油气田的问题,现在谈判还没有解决。但是中日关系改善、发展的大趋势在前进,这使得双方即便出现分歧的时候,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来处理分歧。中日双方都意识到保持发展、缓和的势头,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因此,尽管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分歧,两国关系会继续缓和、改善,发展的势头会继续。

美欧不可能联手对付中国

《21世纪》:中日关系从小泉到安倍、到福田康夫,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感觉领导人的个人好恶、个人风格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不仅仅是日本,德国也有这样的问题,默克尔上来以后,中德关系趋紧。难道国家关系就如此脆弱?系于领导人的一念之差?

吴建民:决定大国关系,决定国与国关系的,是双方的共同利益。但是领导人对于国家利益的认知程度,对对方的判断、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对对方利益的认知,可能有差别,包括领导人本身的一些信仰、特点,也必定要掺杂到处理国家关系当中去。如果对双方比较了解,比如陆克文,他对中国比较了解,他上台以后,对澳中关系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21世纪》:但是德国呢?你估计在默克尔任期内双方关系会改善吗?

吴建民:默克尔会见达赖,我们已经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她这个行动,不仅中国人批评,德国国内很多人也批评。尽管有这样一件事情,中德在经贸领域内的合作还在继续往前发展,在能够发展双方的共同利益的领域内,我们仍在继续地推进。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国家和国家之间出现摩擦、出现分歧,有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把这样一个分歧放到一个适当的层面,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我们该做出什么反应,就做出什么反应,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了这个东西,其他地方就不能发展,这是中国一贯的政策。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就讲,中美之间有很多不同,但是这种分歧并不妨碍我们两国的发展,我想这个方针是继续适用的。

《21世纪》:你在法国任大使多年,和萨科奇私交如何?他的外交风格和个人情感,与希拉克有什么区别?在他任期内,中法关系会有什么变化?

吴建民:1998年到2003年,我在法国当大使,期间他是我官邸所在地的市长。我跟他有一些接触,他有时候请我吃饭,我有时候请他吃饭,私交很好。他跟我讲过,“1995年,在我政治上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邀请我访问,对此我永志不忘。”

在外交风格上,显然希拉克和萨科奇是不一样的,希拉克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萨科奇比较直截了当。他这次访华很成功,向我们领导人表示,“我的前任跟你们关系很好,我要进一步发展,要做得更好。”他会在过去的基础上,继续把法中关系向前推进。

《21世纪》:在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上,在贸易摩擦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我们感觉欧洲跟美国一唱一和,亦步亦趋,大有联手对付中国之势。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在发展双边关系上,中国和欧洲是否存在战略分歧?

吴建民:美欧在一些问题上有共同利益,比如汇率问题,他们都认为人民币价值被低估了,贸易方面,中国对欧美的顺差都在迅速增加,这是双方的共同利益。但我觉得他们不可能形成一种联盟,联手对付中国。

我的判断是,中欧之间的共同利益要大于分歧,而且共同利益不是在减缓,而是在继续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看不到双方关系出现大的逆转的可能。双方的主要问题,比如欧洲继续对中国保持军售禁令,我们当然很不高兴;欧盟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损害了双方的利益。这两个问题,我们还是要继续谈的。

至于美国,在伊拉克碰壁以后,也在考虑、反思其单边主义战略,大选之后,会不会更多的走向多边,这个还有待于观察。而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中国和欧洲都支持联合国,支持多边主义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中欧之间很大的共同点。

中印关系会继续发展

《21世纪》: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大国,两国关系明年会有什么新动向?

吴建民:中印关系会继续发展,双方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两国的贸易额在大幅度增加,印度总理辛格很快就要访华,这是中印关系的重要事件。中国方面非常重视印度,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印度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两国有很多的共同利益。在这次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合作就很好。今后中印关系的发展,由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增加,必将会推动中印合作的加强,在各个领域,双边领域、多边领域的合作都会加强。


《21世纪》:印度国内的反华情绪比较强烈,特别是中印之间边界问题还没有解决,这是否会成为两国关系继续改善的阻力?中印边界谈判预计近期内会有突破吗?

吴建民:边界问题涉及领土,涉及到双方的感情,印度也存在一些情绪,我们希望对这个问题能妥善地处理,双方已经就解决边界的原则达成了协议。辛格访华,我没有参与相关的准备工作,但我想双方会谈到这个问题,会考虑在什么时候重启边界谈判,因为边界问题最终只能谈判解决。在中印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谈判解决边界问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负责任大国

《21世纪》:中国秉持不干涉国家内政的原则,但是国际上期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既然要负责任,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干涉别国内政,比如在缅甸问题上,西方就希望中国施压,以后这方面的要求还会越来越多,中国将何以应对?在“不干涉内政”和“负责任大国”间如何寻求平衡?

吴建民:我觉得问题要这样看,全球化在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在增加,一国发生的事情也涉及到国际层面。比如缅甸发生的问题,可能给地区带来一些影响,如果能够和平、妥善地解决,对大家都有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赞成联合国的特使进去,这有利于局势的缓和,有利于地区的利益。又比如朝核问题,去功能化你能说它是内部事务吗?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国际层面来解决。由于形势变化,我们的政策也跟着形势变化往前发展。

《21世纪》:朝核危机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在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六方会谈是否完成了历史使命,就此结束?还是会继续保留这个平台,成为一种常设机制?

吴建民:这个问题现在还在探讨中,工作组有这个设想,提出了东北亚安全机制的问题。中国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开放的,“十七大”报告中讲安全上要相互信任,这是我们一种新的安全观。六方会谈如果取得成功,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互建立了信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东北亚缺少一个国际的安全机制,六方会谈这个平台是可以考虑的,有可能往这方面转化。


《21世纪》:还有伊朗核问题,美伊矛盾是缓和了还是在继续加剧?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中伊刚刚签署了一个石油开采协议,这有什么特别用意?

吴建民:对伊朗核问题,我们是劝和促谈,不赞成武力解决。我们劝伊朗,国际上的核不扩散制度应当维持,要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多合作,这样最符合伊朗的利益。最近赖斯讲话,不排除访问德黑兰,这是和的趋势,表明美伊矛盾总体上没有激化,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增加了。

我们同伊朗的政策完全是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合作,中伊两国发展合作关系,因为伊朗有需求,我们有这个能力,双方就达成了这样一个协议。美国人总是想他制定的政策,要大家来执行。这个我觉得不大合理,美国的政策、美国的主张是从美国的利益出发的,中国人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就是根据问题的是非曲直,从中国人的利益出发,从世界人民的利益出发,二者结合起来,看什么样的政策比较好,我们就是这样一个方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