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7军演回眸:世界对中国军队了解有限 zt

(2007-12-29 14:02:07) 下一个
2007军演回眸:世界对中国军队了解有限
2007年12月29日 10:26新华网

世界不是平的。

“中国有多少雇佣兵?”“每个中国人在成年后都必须服兵役吗?”……

外国媒体向参加“和平使命-2007”军演的中国空降兵官兵提出的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即使是在全球化趋势如此迅猛、信息高度共享的今天,世界对中国以及中国军队的了解,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在国防部外事办公室美大局原局长涂启明看来,通过军事演习这个载体让“职业军人面对面”,无疑是最有效的一种沟通方式。

军事与军人显然是国家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我有限的随中国军人观摩美军关岛演习和与俄罗斯武装力量举行联合演习的经历,这两支与解放军有着太多历史和现实纠结的军队,其文化内涵似乎是深于我军的--

“美国大兵”已然成为世界认知美国的一个符号,“北极熊”军力发展向世界象征着俄罗斯的复苏。中国呢?虽然中国军队曾有过上甘岭、长征这样世界性的历史印记,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军人似乎不足以成为外界认知中国的入口。

用一个symbol来概括对中国的认知,美国军人选择京剧,俄罗斯军人选择少林寺。在他们眼里,中国人民解放军数量庞大且正在蓬勃发展,除此以外没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一位曾访问过中国的美军太平洋总部军官私下里告诉我说,他认为中国军人特别地礼貌——在“礼貌”前面,他用了一个副词orientally(东方式地)。

——我们真该用更多像《士兵突击》这样的作品告诉世界,除了“礼貌”,“东方式”的中国军人性格里还有太多太多别的东西!

虽然表现方式不尽相同,霸气,是美国和俄罗斯军人的共同特点——或许,这本身就应该成为军人这个职业的特质一种,与国家和意识形态无关。

美国大兵的霸气就像从小接受的“应该做个好公民”的教育一样,是深入骨髓的。

2006年访问关岛时,美军的热情、幽默、轻松以及对对方真诚的赞美,就像关岛的阳光一样灿烂。不过,话题一旦回到军事,他们都是一样的表情——“没有我们美国人,这地球是转不了的。”

“里根”号航母上的列兵在向我们介绍他的工作职责时,一定会将其与中东局势相联系。陪同我们参观的每一个军人纵论国际形势的落脚点,都是美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舍我其谁”。

我看,在我们的新兵学习叠被子的阶段,美国军人就完成了“战略洗脑”。

俄罗斯军人的霸气,同样是骨子里的。“和平使命”演习中方陆军战斗群实兵指挥员张帆形容他们说:“高傲而不失热情,粗放而不失严谨,原则而不失务实。”

虽然他们会因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而窘迫,虽然有的俄罗斯小兵会追着中国军人要求交换、甚至是索取一包香烟,但在任何与军事行动直接相关的场合、即使只是列队时,俄罗斯军人是把高傲写在脸上的。

明明他们的士兵可以通过,就是不让我们从这条小路横穿;明明他们的方案是不合理的,坚决不予改变……几乎我们遇到的所有俄罗斯军人,都有种不容商量的霸道,哪怕上一秒钟他还在用刚学会的汉语向你说“你好”。俄罗斯军人用strongest形容他们的兵——当然,参照物包括中国和美国军人。

中俄军演之前,俄罗斯媒体曾发布一幅普京光着上身的照片,让海内外无数粉丝得以瞻仰这位前克格勃特工的发达肌肉。就在演习举行实兵演练的当天,普京在演习现场向六国元首宣布,俄罗斯已恢复自冷战后中断15年之久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例行战斗值班飞行。

时机的选择有些出乎意料。但细想之下,这种“秀肌肉”的方式,实在符合俄罗斯人的性格!


无论多么霸道,美俄军人都是尊重强者的。本来颇为轻松的美军飞行员一听说站在他们面前的中国将军是有着几十年飞行经验的老飞行员,神色立即凝重起来。这个细节,让我记忆至今。

不仅仅是美国、俄罗斯。世界上的军人都是有着相通之处的。

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曾告诉我,某次演习邀请了外军前来观摩。舍弃了某些“礼貌”的粟将军安排众外军官员们乘坐敞篷大卡车,于漫天黄土中与参演部队一起进发至演习地域。这一安排深受外军欢迎,以至于有人进一步提出要求,想要跟演习官兵一起住帐篷。

我的结论是,用军人的方式打交道,就是中外军事交流中最好的“待客之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