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雨轩

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新雨初来。
正文

经济的眼光重看历史(十四):科举培养读书人的是什么

(2008-01-07 18:24:53) 下一个
    
谁是谁非任评说
 
中国的科举已经废除百年,科举的八股文也被当作束缚读书人思想的工具,四书五经在打倒孔家店的时候被抛弃,但是近年来随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四书五经有重新被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所重视,在这里我要谈一下我所理解的科举设计者统治阶级要培养读书人什么。
在考秀才的时候,主要是靠小学,考据、对对等,这是一个检索自学的能力和文字能力的考试。考举人的时候是四书五经,考的是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考进士是要考策论,策论以八股文的形式考进士对于统治者的搓摩。
古时的读书是悬梁苦读,读书以强记为开始,读书人要分开读、开讲和开笔三个步骤,开始的时候就是朗读,不给孩子们讲其中的内容,发展的是读书人的强记能力,参与科举的人均要熟记整个四书五经,将来考试的时候是抽取这些经典中的一句为题,需要你按照这一句的前后背景做文章的。记忆力是需要锻炼的,考试对于这方面要求非常高。
过去的考试,对于文字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八股文的严格限制文体,写作起来非常困难,这样的难度不在于文章阐释什么内容,而在于格式,这些格式的要求,实际上是带有某种智力测验的味道,这样的考试是在考读书人的智商水平,因为这是记忆解决不了的。
在中国古代教育读书人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会揣摩,要读懂春秋笔法,孔子写春秋,就一句郑庄公克段于邺这七个字就要讲上半天,要让读书人从这些历史典籍和文件中读出真实的内容,因为中国是历来文字狱的,是要真事隐的,要从各种诏书、案卷中得出背后的意思。所以科举的考试,揣摩当今的用意就是最重要的,科举的命题本身也是非常敏感的政治气息。
另外考试也锻炼人的含沙射影的能力,考试的命题是四书的典故,但是考生是不能把典故明说出来的,比如曾经有考题为:四个为人,典故为为人均、为人臣、为人父、为人子,但是文章中不能出现君臣父子的,连止于敬、止于慈的句子也不能出现,但是文章却要围绕君臣父子进行阐述,阐述得好才是好文章,由于文章很难写,所以考生骂考官有一首打油诗留下:考官本性猪(当时考官姓朱),君臣父子无,为人怎样讲,荼毒圣贤书。所以从古人的考试情况,很多文字狱的捕风捉影也不是象现在那样听起来那么荒唐。
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考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读书人学习和准备考试的时候对于读书人进行洗脑,让他们成为一种思想一种声音的卫道士,这样的洗脑在中国进行过很多次,包括传销的洗脑,洗脑的必要方式就是需要让人强记和揣摩,在强记和揣摩得氛围中形成一个人的思维习惯。
这样的洗脑在学习语言中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思考,但是对于其他学科就是可怕的。我们学习政治课,就是要求大家强记,大家在记忆中,实际上已经接受了很多内容,结果大家都只用辩证法来思考了。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利用考试来洗脑都是特别有心得的,所以不要简单地说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也离不开考试,关键在于考试的方式,如果我们的考试是类似于GRE的考试,分语言、数学和逻辑分析三部分,依靠死记硬背的就困难得多,现在的考试是语文、外语、数学和综合,明显的记忆的成分居多。但是在统治者选拔自己的人的时候就不同了,我们的公务员考试就有大量的依靠智商才能够得分的内容,为什么我们的高考就不是这样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边城秀才 回复 悄悄话 实在说来,行文欠佳,但所说道理比较准确;当然,其所指亦仅为明代以来的科举,若是自隋以来的中国科举,就决不能如此简单地下结论了。作者大概知道这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