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想起什么就写下来吧,不需讲究什么形式。
正文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2009-10-16 21:16:45) 下一个
 想细细地看绍兴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显然是因为鲁迅。
  我们这代人,多多少少都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至少语文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药》、《孔乙己》等是不会有人不熟悉的。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用一种与鲁迅先生全然不同的心态去体会、去感受他笔下的古城,回味他文章中的情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跟着一日游的大巴,一进绍兴城就看见了一条广告标语:“跟着课本游绍兴”,它顿时让我兴奋起来。随着导游的路线,我们是先去了三味书屋然后再到百草园的。三味书屋保存得相当完好,里面的课桌课椅仍安原样摆放着,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情景。鲁迅的座位在屋子的角落里,据说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不知坐在那里是为了能更安静地读书,还是为了更方便地做小动作,比如用小刀在木板上刻下一个自勉的 “早” 字,或在读烦了 “之乎者也” 时悄悄地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或与同窗溜到后面的小园中爬到花坛上去折腊梅。望着这间私塾,能想象得出少年的鲁迅和其他学童们一起摇头晃脑大声喊着咏读那枯燥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还有那 “高而瘦的,须发都发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的老先生 “将头扬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地念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千杯未醉嗬......” 。

回国游记十二: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鲁迅




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 鲁迅

回国游记十二: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鲁迅

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鲁迅


回国游记十二: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鲁迅

   离开三味书屋,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堂间、卧室都看了个仔细,站在那厨房的门口,好像看见了幼年的鲁迅与小闰土在里面相见的情形。

回国游记十二: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鲁迅


        故居的后面便是人们心目中都十分熟悉的百草园了。说熟悉,是因为只要在中国读过初中的人都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我在初中以后直到不久前,还读过它好几次。一进那百草园,我便迫不及待地寻找起文中的细节,每找到一样,我都会兴奋一下:
        那园中果真有一片菜畦,当然是为了再现鲁迅文中的情景而开辟的了,畦中种植着很多样的蔬菜
;园中的石井还在,但石井栏却一点也不光滑,想必原来的石井栏早已不复存在,这个是后来加上去的吧。石井当然不再用来汲水浇园,所以井栏口也钉上了十字木条,大概是防止小游客也会像童年的鲁迅那样,在石井栏上跳上跳下吧; 高大的皂荚树据说是后来从别处移栽过来的,架上结满了鼓鼓的皂荚;桑树我不知道还是不是从前的那棵,因为过了季节,没看见红红的桑椹。那短短的泥墙根还在,只是贴着泥墙根,新建起了一堵高高的砖墙,乌黑的墙壁上携刻着鲁迅先生的手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墙根下仍旧是荒草,与后来种上去的植物混杂地长在一起,我想里面一定会有蟋蟀和蜈蚣的,但不一定能摘到又酸又甜覆盆子,怕是也挖不到人形的何首乌了,当然,更不会有什么赤练蛇藏在长草丛中。现在这么高的墙头,这么旺的人气,怕是美女蛇根本爬不上来,所以也不必担心会有陌生的声音喊你的名字。
        听导游小姐咏颂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段落,让我想起在当年那充满了社论和语录的枯燥课堂上,是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以至于到今天我还记得当年朗读这篇课文时我的认真与陶醉。倘佯在这百草园中,我似乎看到了少年鲁迅的身影,也看到了少年时代的自己。
         看着照片,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小时候咱们都背诵过的片断吧: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回国游记十二: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回国游记十二: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光滑的石井栏,


回国游记十二: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高大的皂荚树,

回国游记十二: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回国游记十二: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藤和木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

    昔日故园依旧,一代文豪已去。这里成了后人缅怀先人的去处。跟着导游,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里,Ade,三味书屋,Ade,百草园。
    走在石板路的老街上,我的思维不断地跳跃着,看见停泊在小河中的乌篷船,就想当年闰土就是坐着这样的船从乡下来周家的;看见大宅门,就想鲁迅笔下鲁四老爷家的宅子一定就是这个样子的;看见卖炸臭豆腐的女人,就觉得她像鲁迅家斜对门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看见卖黄酒的小店,虽然不是咸亨酒店,也会想孔乙己就是穿着脏兮兮的长衫,站在这样的柜台外面就着茴香豆喝着老酒的.....。有个蓬头垢面的老妇人,佝偻着腰,柱根棍,伸出黑乎乎的手向我们要钱,我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她像祥林嫂老年的样子,或者说她有意把自己装扮成这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我让女儿给了她一块,她不走,又向老公伸手,老公又给了她几毛,她还不走,又把手伸向我,我说不是刚刚给过你了嘛。她竟然说:“多给我点儿你们又死不了。”原本的同情立即变成反感,这回轮到我自己说我自己了:“我真傻,真的。我只知道人家拿了你的钱会感激你,不知道还有拿了钱说这种话的。唉,我真傻,真的。”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老街上的两边出售着绍兴的各色土产,琳琅满目,最多的就是霉干菜了,一路都能闻到它的醇香,深深吸一下鼻子,忽然感到肚子好饿。钻进路边的小吃店,向柜里要了茴香豆、甜酒酿和炸臭豆腐,虽说没穿长衫,还是坐下了慢慢吃。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多乎哉?不多也。)
  
    店的外面就是那个炸臭豆腐的小摊,一串臭豆腐只卖两元钱,买来一尝,味道要比店里五元一份的好上许多,于是又人手一串,边走边吃,一直吃到集合等车的地方。肉胞见车还没来,撒腿跑回小摊,又买了一把回来,总算人人都吃了个痛快。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怎么都觉得她像那个斜对门的豆腐西施杨二嫂。)


    离鲁迅故居不远就是沈园,那里曾是一个宋代的私家花园,园中景色清幽古朴,翠竹婷婷、垂柳依依。石桥、荷塘、古井已经经过了八百年的风风雨雨。但,使这座园林闻名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古迹,更是因为陆游与唐琬之间那同样流传了八百年的凄美爱情故事,和粉墙上那两曲悲苍的千古绝唱《钗头凤》。
    坐在荷塘边的亭廊里,边赏荷边再一次听导游小姐讲诉着那凄婉的爱情故事:
    陆游和唐琬本是一对表兄妹,从小青梅竹马,天造地配,在陆游20岁的时候娶唐琬为妻。但是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唐琬的才华横溢与小夫妻之间的亲密感情引起了婆婆的强烈不满。陆游的母亲唐氏嫌弃儿媳只会和儿子在一起吟诗作画,卿卿我我,影响了儿子的前程,加上唐琬婚后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便逼迫儿子休掉唐琬。陆游虽然百般不愿,但
在那母命难违的封建年代,他别无选择,只能一纸休书将唐琬送回了娘家。没想到七年以后,两人竟在沈园邂逅相遇,那时陆游已从母命另娶王氏为妻,而唐琬也已改嫁。四目相对,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望着心爱的前妻,陆游百感交集,心如刀绞。蘸着心血,他挥笔在园壁上写下了《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此次邂遇后,唐琬的心绪再也难以平静。回想似水的往昔,暗自饮泣,最后终于忧郁成疾,不久便像落叶一样悄悄逝去。 她死后,人们在陆游的《钗头凤》旁边发现唐琬亦留下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雨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以后的陆游,北上抗金、南下任职,浪迹天涯数十载,但唐琬的身影永远都萦绕在他的心头。老年后的他多次来到沈园,踽踽独行在幽静的小路上,思念着唐琬,并在沈园留下了多首诗篇。八十四岁那一年,也就是陆游辞世的前一年,年迈体衰他再游沈园,留下了《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是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八百多年过去了,那些爱恨情仇的前尘往事,那些心碎心醉的如烟岁月都已随风而去,唯有沈园
那断壁残垣,还在默默地见证着辛酸的历史,诉说着辛酸的往事。

    离开沈园,我们又来到了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
    兰亭名杨天下就是因为大书圣王羲之了。
    兰亭园内是一个充满了墨香的地方,满园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它的每一处都有典故,每一
块碑都有故事,甚至每一汪水、每一块石都有传说。与其说来观景,不如说来感受文化。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兰亭园内游人不多,沿着幽静的石板路向里面走,就看到了一个池塘,里面三三两两的大白鹅悠
闲地漂浮着或停在岸上养膘。也许是喂养太好的缘故,只见白毛浮绿水,不见红掌拨清波,更懒得曲
项向天歌了,就连游客投放食物它们都懒得游过来。
     至于那“鹅池”两个大字,据说王羲之刚把“鹅”字写好,突然接到圣旨皇上要诏他进宫,于是
立即更衣接诏。八岁的儿子王献之见父亲离开,抓起笔在下面写了一个“池”字。两个字果然风格不
同,“鹅”瘦“池”肥,这就是有名的“父子碑”。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过一个小桥,便见到了兰亭碑。这两个字原为康熙手书,但在文革中被“破四旧”打碎为三截并
被抛入水塘中,直到80年代初才被打捞出来,重新粘合起来。由于永远也不可能再找到敲掉的碎块,
这碑便成了“兰”无尾“亭”无头的残碑。每每游人来到这里,都忍不住伸手去描写那残缺的部分,
千人描,万人写,时间久了,竟能隐约看出缺憾处出现了笔画的痕迹,于是这块碑又被称为“君民
碑”。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御碑亭里的大碑即是有名的兰亭御碑了,它的正面就是康熙皇帝的手书《兰亭序》全文。后来
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兰亭时,看见了皇爷爷写的《兰亭序》,忽然诗兴大发,就在碑的背面写下了《兰
亭即事》诗。由于祖孙两代皇帝同在一块石碑上作文赋诗,所以这块碑被称为“祖孙碑”。导游小姐
告诉我们,文革时红卫兵闯入兰亭,先砸了“兰亭碑”,本想接着砸这块大碑,但时日已晚,准备第
二天再来砸。当时园内住着一个医疗队,医疗队的队长觉得砸掉实在可惜,但又不能明着保护,于是
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和其他医疗队成员一起,连夜用石灰把整个大石碑刷了个雪白,然后在上面写
上了毛主席的诗词《送瘟神》全文,在背面写上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第二天红卫兵小将
们拿着榔头铁棍来砸石碑了,医疗队长说:“这上面写的是毛主席的诗词,谁敢砸毛主席的诗词?谁
砸谁可就是反革命啊。”那些红卫兵小将谁也没敢动手,怏怏地走了。这块碑就这样被保护了下来。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王佑军祠里面陈列着各大名家临《兰亭序》的石刻和各个朝代书法家临摹的作品。导游怎么讲我
就怎么听,如果没有导游,也就只能瞎看了。我对书法实在是知之甚少,装模作样东看看西看看,在
孩子们面前假装很有文化的样子,其实根本看不出个名堂来。可来了也不能白来,能把导游小姐讲的
那点儿看明白就不错了。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园内还有一个写着一个大大的“太”字的碑,好像是木头的。这里面也有个故事:王羲之的小儿
子王献之十分聪明,自幼随父学习书法。由于常常受到表扬,有些沾沾自喜。一日,他写了一个“大
”字,写好后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没说什么,提笔加了一点,“大”变成了“太”字。儿子见
父亲没夸他,又跑去找母亲,母亲看了看那个“太”字后说:“我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
”故事只是个故事,想必是人们编出来用以鼓励小孩用功刻苦的,要是真的磨尽了三缸水连个“大”
还写不好,我想那王献之也就不会成为书法“二圣”之一了。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兰亭园内书“鸟”文。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说真的,去鲁迅故居只有我是兴致勃勃的,孩子们哪里知道鲁迅是何许人也,就连肉胞也不过
只听说过这个名字而已。鲁迅的著作在台湾是禁书,更不会出现在课本里,这也就怪不得他了。于
是我成了导游小姐的得意助手,对台人员专职解说员。至于那一堆孩子,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才能说
得明白,就算说明白了又能怎样?他们是不可能会出现我的那种心态的。我只说:“鲁迅呀,这个,
这个,嗯,就像是‘你们的’马克吐温。明白的干活?”至于陆游与唐琬的故事,除非四个孩子里
能出个学“比较文学”的或研究中国历史或文学史的,否则一辈子也明白不了,还得说人家活该、
没用、有病、自找的。反正跟着看房子、看人、看花、看草、看山、看水、看树、看石头、吃东西..
....。明白的看门道,不明白的看热闹。本来就是玩嘛,用不着整那么明白,整明白了那叫参观学习,
就不叫玩了。
    去东湖,算是我们陪着孩子们高兴了。坐乌篷船的钱不包括在一日游的旅费里,一条船90元,只
限乘三人,湖里转一圈十五分钟。明知被活宰,还得叫上两条。想到老船工划船时手脚并用挺不容易,
也算心甘情愿。我们一共七个人,还好我以前来过一次东湖,也乘过乌篷船,就把“名额”强行让给
了一贯发扬雷锋精神的肉胞同志。
湖边柳树下找块大石头,我独自一人坐下欣赏美景。
    一老船公将闲船划到树下乘凉,主动跟我搭讪,幸好我能听懂绍兴话。老伯跟我说,他今年七
十三岁了,从小就会划乌篷船。他有个儿子四十多岁了,一点也不会,孙子就更不会了。现在绍兴
人没剩几个会划乌篷船的了,好多旅游点的船工的都是外地来打工的。不过还是干别的好,光会划
船有什么用?被人剥削。他说我们带游客在湖里转一圈公园就收费90元,最多我一天能给公园挣两
千元,而公园只给我们二十元一天,还不管饭。我每天自己带水带饭来,还要带点烟酒,算下来一
天也就净挣十五元。公园让我们跟游客要小费,可你们已经花了90元坐船了,我们怎么好再开口,
反正我不好意思开口要,活那么大岁数了,没那个脸,开口要小费跟要饭有什么两样. . . . . . 。
老伯摸出酒瓶喝了口酒,我问是黄酒吗?老伯说那当然,喝了一辈子黄酒,别的酒从来不沾。我说
您喝酒不用下酒菜?老伯说要是有几粒花生米就好了。我说我有茴香豆给你下酒好吗?老伯说好呀
好呀。我从包里掏出刚买的一包茴香豆递给他,他说声谢谢拿了,倒出几粒,要把包还给我,我见
我们那两条船正在靠岸,说声您留着下酒吧。便起身离去。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据说这石桥是绍兴最高的石桥,就在东湖景区里面。)
   
 
        回杭州的路上,我在电话里告诉表妹,我们还要到茶园和蚕丝厂参观。表妹提醒我千万别在那里买东西,茶叶她会送给我,蚕丝被在杭州可以买到很好的。我牢牢记住了表妹的教导,力争做到“拒勾引,永不沾。” 但人的毅力和自制力有时真的很脆弱,在蚕丝厂,听着那动人的介绍和精彩的演示,我和肉胞还是没能经得住诱惑,一下子就被忽悠了两千四百多元人民币,抱回了五床被子,一大四小。
      
回国游记十三:酣游绍兴 - 一堆孩子的妈 - 一堆孩子的妈的博客
      
这一天,玩得高兴、吃得开心、花得痛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