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卢育涛:托尔斯泰的理想国

(2016-07-30 06:04:59) 下一个
每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其原生家庭和人生经历塑造而成,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不例外。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托尔斯泰的了解,除了源自他的作品,大概就是老人在82岁时决心抛弃禁锢自己的贵族生活、离家出走10天后因病去世的壮举。但为何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同时代的其他沉溺于腐朽奢华的贵族不同,毕生都在为信仰奋斗和彷徨,俄国文化史专家罗莎蒙德•巴特利特倾心打造的《托尔斯泰大传》,通过全面而详尽的一手资料,为读者客观地还原出托尔斯泰的真实一生。
 
 

Clair De Lune Claude Debussy - Monument Audio


 

每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其原生家庭和人生经历塑造而成,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不例外。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托尔斯泰的了解,除了源自他的作品,大概就是老人在82岁时决心抛弃禁锢自己的贵族生活、离家出走10天后因病去世的壮举。但为何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同时代的其他沉溺于腐朽奢华的贵族不同,毕生都在为信仰奋斗和彷徨,俄国文化史专家罗莎蒙德•巴特利特倾心打造的《托尔斯泰大传》,通过全面而详尽的一手资料,为读者客观地还原出托尔斯泰的真实一生。

这部传记详细的选取了包括托尔斯泰自己的回忆录等不同来源的素材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对比描写,使托尔斯泰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丰满。与此同时,读者不仅能从书中感受到托尔斯泰的矛盾性格,更可以间接透过人物窥见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时代特征,因为托尔斯泰正是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呼喊与苦闷、清醒与软弱的集中体现。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我想借本书中对托尔斯泰童年环境的描写,来谈谈这本传记是如何勾勒出大师的轮廓。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三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绝非是第二章标题《贵族的童年》五个字可以简单概括的。
 托尔斯泰自小住在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除了父亲、祖母、两位姑妈及其监护的孩子、远方姑妈、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还有家庭教师、邻家女孩等,以及1593名仆人。托尔斯泰儿时庄园家庭中的许多人,都对他的性格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塑造作用。
托尔斯泰认为父亲是他早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尽管他的父亲在托尔斯泰9岁时就过世了。在托尔斯泰看来,父亲是一个拥有独立精神和强烈尊严感的男人。他酷爱读书,具有绘画天赋和幽默感,并通过打猎教导儿子们如何表现出男人勇武气概。虽然他的父亲凭借自己的商业头脑重振亡父所留下的衰败家业,但并不以此而傲居,反而平日里温情的举动和对奴仆的宽厚仁慈让托尔斯泰感到亲切。
 
托尔斯泰的父亲能够在妻子去世后,尽职照料五个孩子,估计是源于对妻子生前的愧疚。因为在婚后到托尔斯泰母亲过世的八年光阴中,他母亲总是为家庭而忙碌,但唯一能够带给她关怀的丈夫,却总奔波于家中的债务官司。这种不安全感,导致这个女人对丈夫产生怀疑,使得丈夫压力大到不得不在每封信末尾保证自己没有忘记妻子。然而,这份不算亲密的父母关系,托尔斯泰知之甚少,因为他的母亲虽然在他不到两岁时就离开人世。托尔斯泰能够感受到的,大概只是因自己身为最小的儿子,在出生后便替代因顺从而受疼爱的大哥的地位,成为了最受母亲宠爱的孩子。这也使得托尔斯泰可以坚定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受旁人让他屈服顺从的干扰。
 托尔斯泰的父亲有位高雅脱俗的妹妹,虽然不知是否是因为患精神病的丈夫曾朝怀孕中的她开枪,才让她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但她不断布施穷人的行为、以及和善对待每个人的笑容,对贵族出身的托尔斯泰,定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托尔斯泰的另一位与其更亲密的远房姑妈——这位意志坚强而又心底无私的女性,不仅仅将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化作自我意识,而且日复一日极为宁静、从容和低调的生活,以及终其一生的爱的熏陶,让托尔斯泰懂得了超越物质的“精神愉悦”。更何况,她总是在不断思考社会公平,一方面接受现状、认为农奴制的存在不可改变,另一方面强调自己的特权地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人,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尤为特别的。
 
托尔斯泰为家族特征的定义是——dikost(迪克斯特),他以此形容家人拥有激情和魄力的特质,尤其是强调思想的独创性和创立性,以及迥异于任何人的行事风格。而托尔斯泰的家庭教师则是“迪克斯特”的典型代表——不同寻常、桀骜不驯、富有魅力,这位家庭教师丰富多姿的叛逆人生,比祖母邀请的说书人口中的五彩世界更加吸引托尔斯泰,这种意义非凡的教育从托尔斯泰6岁起就不断影响着他。
 从以上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家庭,和19世纪俄国贵族生活有较多的不同之处。同时,他的父亲因未涉及官场,也让家庭少了许多同时代贵族的虚伪和陋习。而女性居多的家庭,往往让孩子拥有感性多情的性格,托尔斯泰极易动容流泪的行为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和他后来的悲天悯人气质不无关系。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托尔斯泰从小的成长环境是充满正能量的,不仅仅是因为在物质上富足,而且有个具有经商头脑、充满男子气概,但又可以亲近的父亲,有两位追求公平和善、如天使般仁爱的姑妈,有位充满艺术鉴别力、想象力、成熟、善良的哥哥,这些都让他能够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和不公的世界。
 
然而,社会的矛盾面,同样从托尔斯泰的家庭中就开始显露。托尔斯泰的祖母是位蛮横、任性、骄奢的老人,无论是对托尔斯泰的母亲还是女仆,都非常苛刻。当然,孩子的天真总能逗得老人的欢心,但是祖母对仆人的严厉已开始让托尔斯泰留下不舒服的印象。托尔斯泰家庭虽然生活算得上相对简朴,但父亲制订的繁复仪式与家规,也成为了托尔斯泰最初反抗束缚的对象。同时,托尔斯泰家的众多仆人,可以说是他了解农奴制对人性危害的最初也是最广泛的素材。例如她的保姆,一位纯朴、爱家、却受尽家人盘剥压榨的女人,再比如他父亲宠信的几名男仆,因受提拔获得自由时的无所适从,这些都带给托尔斯泰更深的思索。

书中提及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幸运数字28和出生的沙发有着不可思议的迷信,我倒认为,这与其说是一种迷信,不如说是他感到无法挣脱命运束缚的无力以后转移产生的控制欲使然。

因为托尔斯泰自称一生中特别深刻的最初记忆,是他被紧紧裹在襁褓里,因无法伸展双臂而尖声嚎叫。他在50岁时写的自传中说明,“我感觉到不公和残忍,但这不是人们造成的,因为他们对我心怀怜悯,而是命运和我对自己的同情造成的。”同时,托尔斯泰自己也表示无法确定这段记忆——其中更多的是他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而非哭喊与苦痛——是否融合了许多印象。这点很值得玩味,而最能够确定的,就是托尔斯泰需要让自己有这种感觉。他对于一生以来所遭遇的种种挫折,他对于世界无法改变的无力感,他对于周遭环境的愤怒和对于自身的无奈,通过潜意识幻化成自己所谓幼年的最早记忆。
托尔斯泰一直对自己2岁时就过世的母亲无比崇拜,因为母亲在他眼里代表了“心怀纯真之爱的完美形象”。我想,他对世人的同情与怜悯,需要有所寄托,而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满足其向往的英雄化身。于是,他将自己心灵美好形象的归属,置放在记忆中其实根本无法忆起的母亲身上。而在他迟暮之年的孤独日子里,屡屡提及渴望得到母亲的温存抚慰,也体现出他不被时代理解的寂寥。
托尔斯泰的一生,始终以“大爱”为信仰,这份爱从他5岁时便已种下。他的哥哥发明了“蚂蚁兄弟”游戏,宣称人类幸福的秘诀写在了一根被埋在家附近树林里的小绿棒上,如果找到它,那么人们都会幸福,不会再有灾病,不会再有怨恨。直到托尔斯泰成年,他仍深信应对普天下所有人实现这个愿望。

这个写有幸福秘诀的小绿棒,成为托尔斯泰终身对善良与博爱美好境界的追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