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Wittgenstein - Sea of Faith - BBC documentary

(2014-02-06 08:28:57) 下一个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根斯坦

路德维希?维根斯坦
西方哲学
20世纪哲学
出生 1889年4月26日
 奥匈帝国维也纳
逝世 1951年4月29日
 英国剑桥
 
学派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
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哲学数学哲学
著名思想 语言的图象论、“不可说”、“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私人语言”论证、生活形式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根斯坦德语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又译维特根施泰因[1];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语言哲学等方面。[2]从1939年至1947年,维特根斯坦一直在剑桥大学教书。[3]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包括有1篇书评,1本儿童辞典,和1本75页的《逻辑哲学论》(1921年)。[4]

路德维希?维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Leopoldine Kalmus),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学,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5],在度过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然而,玻尔兹曼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英语The_Principles_of_Mathematics》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

这所建筑物体现了维特根斯坦于《逻辑哲学论》中如出一辙的风格和追求

作小学教师“失败”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魏斯曼英语Friedrich Waismann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1928年春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G.E.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

逝世

来自世界各处的访客记挂着维特根斯坦,前来这个永远的“家”前拜谒[1]

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他在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诺曼·马尔科姆英语Norman Malcolm形容这句话是“出奇的感人的话语(strangely moving utterance)”。[6]剑桥大学教师墓地英语Ascension Parish Burial Ground, Cambridge为维特根斯坦举行了一个天主教葬礼。[7]杜瑞后来说他一直困扰于是否这样安排葬礼是合适的。[8]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富有激情、深刻、炽热并且有统治力。[9]

家庭

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英语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

哲学简介

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及其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

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10],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然而,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

最新的资料表明,维特根斯坦在中学读书时与纳粹德国的缔造者阿道夫·希特勒同校,对希特勒种族主义思想是否发生过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探讨。[11]

维特根斯坦受到叔本华、尼采以及几个世代之前日耳曼浪漫主义者的影响。理性试着要做却做不到的,就是研究自己;理性无法超过为自己设下的限制,如无法描述自身的限制(“我并不身处于我的世界之中,我是我的世界的疆界”)。人们无法说明什么事物存在于理性的限制之外,即是无法说出“无法说出的事物”。处于科学研究限制之外的则是价值的问题,以及关于价值、上帝与宗教的问题。《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指出一条明路:“凡是无法说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这并不是单纯的同语反复,而是相当深刻的神秘主义,沉默地指出哲学的疆界与理性的限制之外存在着繁多经验。

《逻辑哲学论》对哲学仍抱持正面的尊重,乃至于尊崇的态度,但之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却认为过去的许多哲学问题都源自哲学家对语言的错误理解与使用,使哲学成为空洞的形而上学。哲学的当下任务在于,按照日常语言的规则讲话,在具体用途中考察语词的意义,来治疗这种病症。哲学因此成了某种形式的疗法。

著作[编辑]

  • 逻辑笔录(Notes on Logic, 1913)
  • 逻辑哲学简论(Tractatus Logical-Philosophicus, 1922)
  • 小学生的字典(Worter-buch fur Volksschulen, 1926)
  • 哲学文法(Philosophische Grammatik)
  • 哲学评论(Philosophische Bemerkungen)
  • 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圈(1929-1932记录,Wittgenstein and Vienna Circle, 1967)
  • 维特根斯坦的讲课, 1930-1933
  • 蓝皮书, 1933-1934
  • 褐皮书, 1934-1935
  • 哲学探讨, 1936-1945
  • 数学基础评论(Remark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1936-1945)
  • 美学,心理学及宗教信仰的讲课及会话(Lectures and Conversations on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Belief ,1938)
  • 论确定性(On Certainty, 1969)
  • 颜色评论(Remarks on Color, 1978)
  • 逻辑哲学论(初作《名理论》),张申府译,陈启伟校
  • 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 论确实性,张金言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文化与价值
  • 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
  • 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集
  • 一种哲学的考察
  • 论数学的基础
  • 心理学哲学评论
  • 杂评
  • 纸条集
  • 关于伦理学的讲演以及其他
  • 心理学哲学最后著作


wiki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