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Saving Mongolia's last wild horses
Przewalski's Horse or Takhi
为回归大自然而抗争
(转载:联合国保护护濒危物种网 http://www.un.org/chinese/unworks/environment/animalplanet/endangeredspecies.html)
作为尚未绝种的唯一的货真价实的野马,蒙古马大多被圈养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内,这的确是一种令人哀伤的讽刺。
蒙古被称为“马之王国”。蒙古儿童四五岁时就学会了骑马,这个半游牧民族的人口为二百五十万,其中一半人口养马。然而,蒙古马其实是一种驯养马。
在西方,蒙古马被称为普氏野马。这是以俄罗斯博物学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 Przewalski 命名的,普氏于1879年首次发现了几个蒙古野马群。在蒙古,普氏野马被称为takhi。蒙古马大小与矮种马相当,肤色深黄,长得很结实,臀部短小,肚带较深。冬天鬃毛厚实粗长,到了夏天,鬃毛变得稀疏光滑,马鬃像斑马一样坚硬挺直。
普氏野马酷似生活在石器时代的欧洲人所画的壁画中的动物,这说明这种马在史前时期广泛生活在欧洲和亚洲的广阔地区。上个世纪,普氏野马的生境因家牛入侵其草场而受到威胁;到了20世纪60年代,位于蒙古南部的广袤的戈壁滩上已不见普氏野马的踪迹。
20世纪初期,有53匹普氏野马被捕获后带到欧洲。动物园对它们的人工饲养获得成功,使普氏野马避免了绝种的危险。目前约有1,500匹驯养蒙古马,其中一些生活在加拿大、中国、德国和荷兰的大型自然保护区内,处于半野生状态,准备等时机成熟放归大自然。
为了将普氏野马引进其原始生境,1990年起草了一个全球普氏野马管理计划。该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将足够数量的普氏野马引进其位于蒙古和中国的安全的野生生境,尔后任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自然进化。
联合国以及荷兰、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正在帮助蒙古政府对其国内的生物保护区进行管理,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通过其设立的全球环境基金为这些合作项目提供资助。
科学家们预测,为了维持目前生物多样性水平,需要保护蒙古30%的国土面积。目前,蒙古政府已经建立一个覆盖该国12%疆域的生物保护区系统。
为了采取全球性行动以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了全世界涉及面最大的生物养护协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濒危物种公约》)。该公约于1973年通过,两年后正式成为一部国际法。
迄今为止,已有150多个国家的政府批准了该公约。《濒危物种公约》为35,000个动植物种提供程度不一的保护,其中主要取决于物种在野生状态下的情况和国际贸易对物种可能产生的影响。公约禁止国际上从事濒危物种的商业性交易,如濒临绝种的猎豹、老虎、大猩猩、龟类、猛禽等。此外,公约也同样保护其它非濒危物种,因为如不对国际动植物贸易进行严格管制,可能导致这些物种面临绝种的危险。
http://www.un.org/chinese/unworks/environment/animalplanet/horse.html
普氏野马: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6%B0%8F%E9%87%8E%E9%A9%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