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Paris is to die for (MV)

(2010-12-03 08:34:02) 下一个


肖邦之墓




拉雪兹神父公墓


Montparnasse cemetery公墓

[感想] 很惭愧草草我在巴黎生活那么久有空东逛西逛,可就是没去Pere- Lachaise, 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汗颜,那么多游客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专门前往拉雪兹神父公墓去向文学艺术音乐先驱们表示敬意, 而我却没去过,也可能受文化习俗的影响,想到墓地觉得害怕,每次坐车路径那,都觉得那好阴,有一种出奇的安静。

确实到巴黎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凯旋门,铁塔,巴黎圣母院, 没有想过去Pere- Lachaise,想起到巴黎的第一天,下飞机, 早上到,然后就去铁塔附近去慢步,去Trocatero漫步看那些小孩,老孩们花样滑旱冰, 赢得游客们 阵阵掌声, 当晚不顾时差, 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还要坐地铁去香舍丽榭大道去看凯旋门,在巴黎多年生活就是没去也没想过去Pere- Lachaise看看,以前我学习工作的地方离这都不远,在2号地铁线附近,也没想着去; 好朋友曾住在离Pere- Lachaise很近的区,曾叫我们去她家吃饭, 告知说她们家里Pere- Lachaise走过去不远, 后来他们有点迷信什么的,他们在那住了很短暂一段时间就搬家了。

往往是这样,住在铁塔下面的巴黎人不见得都登上过铁塔顶层, 在巴黎的人可能每天为日常生活奔波,并没有把走访巴黎作为生活中的一项主要活动。虽然自己一直喜欢音乐,以前只是喜欢,没有太系统听曲子,大学就开始喜欢古典音乐,后来出国倒喜欢Pop流行音乐, 刚到巴黎时, 那时对肖邦的概念也很模糊,听肖邦的音乐可能就是几只夜曲,加他的葬礼进行曲吧。 说实话要说当年如果去Pere- Lachaise参观的话,自己首先想看的肯定不是肖邦的墓地,而是巴黎公社墙, 可自己当时觉悟也不高,自己独自不敢迈步进去看公社墙, 就像自己的好朋友当年带她的父母大人从英国来巴黎旅游还专程带年迈的老人去拉雪兹神父公墓瞻仰巴黎公社墙,那是一个寒冷的圣诞节前,天寒冷刺骨,手都不愿多露在外面, 朋友说那天在Pere- Lachaise里找那著名德公社墙找好久,当时找公社墙的多是中国人,那时来巴黎的中国游客很稀少,多是公干的,大家都不懂公社墙在哪,问别国游客都说不知道有公社墙,来Pere- Lachaise的外国游客多是来敬仰文学艺术音乐巨匠的, 只有来自遥远的东方同胞怀着一颗朴实火热的心,在寒风中寻找当年巴黎公社革命者的足迹..... 

喜欢了一阵流行音乐,自己又返回古典音乐大本营,随着岁月自己对生和死慢慢出自泰然了吧, 生死病老是人生的过程, 人来到这个世界有很多相近之处:从娘肚子里磨磨蹭蹭地出来,让母亲痛得大汗淋漓呼喊不已,然后哇一声潇洒地到世界报到,可人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的方式却形形色色, 承受痛苦地离开,我不知道当秋风起的时候, 树叶随风飞舞地飘落时,树叶离开树枝无声坠落长眠在大地时又没有痛苦, 我看到的落叶, 特别是在空中狂舞的落叶, 并不是那么悲哀,也许树叶比我们人更知道四季轮换,生命就是一个合同?难怪树叶坠落前总是那么洋洋洒洒,把一切忧愁扔给秋风, 享受最后的快乐,接受大自然友情无情的回收......

读了一些音乐家的传记,萌生了一定要去Pere- Lachaise看看, 无意中碰到这段MV, 感受很多,人死去还可以这么优雅从容,墓地还可以这么多诗情画意,难怪这个MV的题目就叫作:巴黎最后的归宿(死要死在巴黎),对,死去的幽灵们还可以这么浪漫不寂寞,巴黎不愧是巴黎,巴黎的魅力也许就是对生死都是那么浪漫地享受:活着尽情地享受人间欢乐,离开时还是那么从容不迫:在迈向天堂(或地狱)的途中,再回头唱一段夜曲,再依依不舍地挥泪吟诵一段诗篇, 再低头沉思忏悔感恩,眷恋亲人情人......如果没有Pere- Lachaise, 巴黎要逊色很多, 商店可以造无数,而Pere- Lachaise是世界唯一的

我要去Pere- Lachaise看看:去向肖邦,比才道谢, 如果可能的话也去公社墙看看, 因为他们的人生都是那么浪漫热血,都是为了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可以是宗教,可以是音乐,也可是一种主义



File:Pere Lachaise looking down the hill.jpg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巴黎市内最大的墓地,面积118英亩,只有巴黎郊区还有更大的墓地。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地之一,位于巴黎的第20区。在这里被葬的、在过去200年中为法国做出贡献的名人墓每年吸引数十万来访者。它也是五场大战争的纪念地。建议旅游者坐地铁2号线到腓力二世车站(Philippe Auguste)下车,这里是墓地的正门。2号线和3号线交会的同名车站—Père Lachaise实际上为后门。

简介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巴黎市内最大的墓地,面积118英亩,只有巴黎郊区还有更大的墓地。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地之一,位于巴黎的第20区。在这里被葬的、在过去200年中为法国做出贡献的名人墓每年吸引数十万来访者。它也是五场大战争的纪念地。建议旅游者坐地铁2号线到腓力二世车站(Philippe Auguste)下车,这里是墓地的正门。2号线和3号线交会的同名车站—Père Lachaise实际上为后门。

历史

  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名字来源于路易十四的虔悔神父,他所住的房

  

子是1682年耶稣会在过去一座小教堂的位置上重建的。1804年巴黎市买下了这个地方,将它改建为公墓。

  拿破仑·波拿巴开设了这个公墓。从1786年开始巴黎市内不许设立墓地,因为当时市内的墓地促进疾病的传染。因此在当时的市外设立了数个新的公墓来取代过去市内的公墓。

  拉雪兹神父公墓开设后由于它离当时的市区比较远,因此很少有人愿意用它。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市政府市政府采取了一个大的宣传运动。1804年让·德·拉封丹和莫里哀的遗体在一次盛大仪式中被改葬到拉雪兹神父公墓。1817年彼得·阿伯拉和爱洛依丝的墓也在盛大仪式中被迁到这里。这个宣传运动获得了其希望达到的效果。许多人希望与著名的市民葬在一起。历史纪录表明在数年内拉雪兹神父公墓的永久墓葬就从十多个增加到了3.3万个。今天这里葬有30多万人,更多被火葬的人的骨灰陈列在骨灰安置所内。

  巴黎公社社员墙(法语:Mur des Fédérés)也位于拉雪兹神父公墓内,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的最后147名社员在这里被杀。

被葬的名人

  龚苏萝·德·圣·埃克苏佩里,萨尔瓦多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夫人

                                                       玛丽亚·卡拉丝,歌剧女高音

  克劳德·贝尔纳,生理学家

  弗雷德里克·肖邦,作曲家

  雅克-路易·大卫,画家

  欧仁·德拉克罗瓦,画家

  乔治·埃内斯库,音乐家

  让·路易-安德尔·蒂奥道·热里科,画家

  沙迪克‧海达亚,作家

  亚兰·卡甸,通灵术发明家

  查尔斯·梅西耶,天文学家

  吉姆·莫里森,摇滚诗人

  米切尔·内伊,军人

  卡米耶·毕沙罗,画家

  马塞尔·普鲁斯特,作家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作曲家

  爱丽丝·托克拉斯

  王尔德,作家

  圣西门,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拉雪兹神父公墓位于法国巴黎东部,占地44公顷。公墓划分为

97个墓区,已经安葬了上百万人,是巴黎最大的公墓。

  12世纪时,拉雪兹神父公墓所占的土地是巴黎主教的领地,种着蔬菜、谷物和葡萄。1626年,耶稣会获得了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人们称其为

“封闭的路易山”。1762年,耶稣会被解散,“路易山”也被拍卖。后来,号称“太阳王”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宠信的拉雪兹神父获得了这片地,人们便用他的名字称呼这块地。1804年5月,这块地正式改为公墓地。

第一位安葬者

  第一位安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是一名警察。拿破仑在位时宣布,公墓不得拒绝任何要求来此安葬的人。随后,墓地为了扩大知名度,开始广告宣传,不断将名人的遗体迁葬到拉雪兹公墓。

  现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不仅是一座墓葬博物馆,而且已经成为巴黎的一大景点,吸引不少游客来此一睹欧洲墓葬风情。学绘画和雕塑的人频频来此临摹、摄影。

景点简介

  拉雪兹神父公墓有多个出入口,在每个入口处都立有公墓平面图,标注了各个墓区和名人墓的地点。在标出的106个名人墓中,有法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和演员等。游客若想拜访某个名人墓,只需花1.5欧元买一张导游图,便可按图索骥。

名人墓地

  名人墓大都十分简朴。波兰著名音乐家“钢琴诗人”肖邦的墓坐落在一个小坡上。1831年,肖邦来到法国定居。后来,他结识了比自己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甜蜜的爱情给肖邦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1847年,两人关系破裂后,肖邦因心情忧郁,创作力衰退。1849年,年仅39岁的肖邦因肺病在巴黎逝世。在肖邦墓低矮的墓碑上,有一个怀抱小提琴、沉浸在忧伤中的少女雕像。雕像寄托着人们对天才大师的惋惜和哀悼。

  《国际歌》歌词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墓在95区,墓碑很特别,形状如一本打开的书。“书页”的左边刻着鲍狄埃的生卒年(1816-1887),右边是国际歌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在美国成名后,为了逃避丑闻、官司的纠缠,1971年3月带着女友从旧金山来到巴黎定居,寻求梦幻般的艺术家生活。同年7月,莫里森因心肌梗塞在

  

寓所的浴缸中猝死,4天后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此后,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歌迷来到莫里森的墓前凭吊。

  在拉雪兹公墓安葬的名人还有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王尔德、美国舞蹈家邓肯、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等。拉雪兹公墓里还葬有华人,祖籍有温州的、上海的。

墓地围墙

  拉雪兹公墓除了名人墓地吸引游客,它的围墙也是游客参观的必到之处。

  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5月21日,为了保卫公社政权,巴黎公社的社员同凡尔赛政府军展开浴血奋战。5月28日,147名公社战士在拉雪兹公墓的围墙下高呼着“公社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

社员墙

  社员墙是拉雪兹公墓围墙的一小段,是巴黎公社社员壮烈牺牲的地方。这堵墙高约2米,墙外是居民住宅区。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后,现在墙上已经看不到当年枪林弹雨的痕迹。墙上镶嵌的一块白色大理石板已呈灰色。

平民安葬

  拉雪兹公墓里安葬了很多平民。其实,人们只要付得起钱,就可以在公墓中选择墓穴安葬。有不少家族买上一大块墓地,修建小屋、亭台或地下室,将家族中逝去的人集中安葬在一起,使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享受天伦之乐。那些买不起墓地的人可以买一块存放骨灰的地方安息。

  拉雪兹公墓位于巴黎东部,占地44公顷,正式名称是“东部公墓”。这里曾是“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在位)的忏悔神父——耶稣会士拉雪兹的豪华别墅。拉雪兹深得路易十四的宠信,掌握宗教事务长达34年之久,这幢别墅就是路易十四赐给他的。1804年这里改为公墓,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拉雪兹神父公墓。

名人的栖息地

  拉雪兹公墓划分为几十个墓区,许多著名人士长眠于此,如法国最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1622年-1673年,虽然由于他的一部喜剧严重冒犯了神职人员,导致了教廷的反对,他仍旧葬在了宗教墓地,不过葬礼是在夜晚持火炬举行的),法国著名的诗人兼寓言作家拉封丹(1621年-1695年),波兰作曲家及钢琴家肖邦(1810年-1849年),法国出类拔萃、创作丰沛的小说家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法国天才的戏剧作曲家、歌剧《卡门》的作者

  

比才(1838年-1875年),爱尔兰诗人及剧作家王尔德(1854年-1900年),法国最著名的舞台剧女演员之一撒拉·贝纳(1844年-1923年),侨居法国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年-1946年,“一战”后美国形成的以海明威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其名即来自于斯泰因),等等。

崇拜者们怀念的天堂

  寂静的公墓里,不时地看到有些墓前陈放着鲜花。全世界各地景仰法国文化的Fan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崇拜者,陈上鲜花。Fan们不须费神,只要奔着有鲜花的地方去,一定是个世界级的名人躺在那里。写《人间喜剧》的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墓在这里,墓前半身塑像的颈项上挂着鲜花圈。大文豪雨果的灵柩移进了先贤祠,但他家族的墓场还在。还有,谱《卡门》的作曲家比才的墓在,著名油画《自由领导人民》的作者德拉克洛瓦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圣西门在,现代派大作家、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普罗斯 特也在。

只要有钱便可来葬

  巴黎著名的公墓有三处,一处在蒙帕那斯,诗人波德莱尔、汽车工程师雪铁龙、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夫妇等人葬在那里。另一处是蒙马特公墓,印象派画家德加、音乐家柏辽兹,作家大仲马、小仲马、左拉等人葬在那里。第三就是拉雪兹神父公墓,名人更加集中。尽管被认为是名人公墓,其实墓园很大,很多平民也都葬在里面。墓穴至今还在买卖,只要有钱就可以来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还会惊讶地发现,新修了几个龙饰图案的墓碑,上面刻着中国人的名字。有一位浙江温州人,还有一位墓主的祖籍是上海。拉雪兹神父公墓比较出名,因为有巴黎公社社员墙,有法国大人物,还因为这里接纳了许多外国人。有专门的区域安葬“二战”中被杀害的犹太人。比较起来,蒙马特埋葬的艺术家较多,附近是艺术家聚集地的缘故。拉雪兹神父公墓的特点就是葬了许多外国人,于是凭吊者中多出不少从旅游车上下来的外国人。

各国名人偏爱拉雪兹

  从公墓入口的管理处,拿到墓地的名人名单,你会渐渐地发现: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Rossini)、贝利尼(Bellini),波兰钢琴家肖邦?Chapin ,美国舞蹈家邓肯?Isadora Duncan ,美国现代作家斯泰因(Gertrude Stein)、赖特(Richard Wright)都栖息在这座墓地里。这让人想到,城市是否国际化,不但要看外国活人来不来、住不住,还要看外国人死后的灵魂留不留。可是这样的城市,现在的世界上已不多了。好多世纪以来,巴黎一直保持着“有容乃大”的风度。它能够让外国人生前死后都喜欢留在这里。怀才不遇的艺术家、退休的好莱坞明星、愤世嫉俗的不同政见者、政变中下台的政客,无不想到了巴黎。

  三十年前的中国有一句话:一个人的出生是不能选择的,但他的前途是可以选择的。换过来说:一个人生在什么城市是偶然的,但葬在什么城市是可以选择的。世界上有许多外国人,选择葬在巴黎。选择了巴黎,就选择了自由的生活。这是巴黎的意义,拉雪兹神父公墓的意义。

演奏音乐的园地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年轻的音乐家的墓碑前方刻着他的侧面头像浮雕,下面是他的名字和生辰,墓碑上方是一座裹着轻纱,披散着秀发,悲戚地垂头低吟的少女雕塑,少女的手中插着一枝来凭吊肖邦的人送的红玫瑰,在他的墓地前面,令人禁不住在缅怀这位音乐家的身世和那些耳熟能详的乐曲,他与比他大6岁的女作家乔治·桑的爱情传奇,他那些才华横溢的钢琴奏鸣曲,他的敏感、细腻、丰富又强烈的诗意……一群女孩围在肖邦的墓旁拍照。肖邦死时才39岁,在这些少女心中,他永远是那么年轻。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的作者,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唱的这首歌,他的墓地是必须要看的。墓地在95区,墓碑很特别,是一本打开的书,书页的左边刻着他的生辰(1816-1887),右边是国际歌的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地图上的介绍说他是一个革命者。

  邓肯,从社员墙折回公墓内的骨灰堂,那里有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和现代舞的鼻祖邓肯的墓。密密麻麻的骨灰盒都镶嵌在骨灰堂四面的墙上和地下室。邓肯所在的号码是6796号,在地面上的一层,只要根据序号找过去,很容易就找到了。邓肯的墓碑是30厘米见方的一小块黑色大理石,墓碑左上方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镶嵌着一枝白色的花,小小的一块碑的旁边有人刚送了一盆红色不知名的小花,上面放着一张卡片:“TO DUNCAN”。邓肯使世界各国惊醒而皈依一种新的宗教,她激情喷薄的现代舞给人无穷的遐想和力量。她是令人敬仰的女人,一个有思想的永远美丽的女人。没想到她只是拥有一个小小的墓碑,但在热爱她的人心中她是不死的。

  人生中有些出神入化的时刻,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当前偶然获得的感觉使过去重现,在拉雪兹公墓里,在一个个熟悉的伟人墓前,曾经很遥远的人,现在一下子捆在我身边,我觉得自己在跟他们对话,在我的生活的各个阶段,他们总是出其不意地来到身边,用他们天才的创造,把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

其他

  在法国首都巴黎,这座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世界文化中心之一,除了那钢铁巨人般的艾菲尔铁塔,雄伟富丽的万宝之宫——卢浮宫、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情趣盎然的香榭丽舍大街、庄重威严的凯道门、壮观豪华的凡尔赛宫,被称为“建筑之花”的森林宫殿——枫丹白露、塞纳河畔的旧书市和蓬皮杜文化中心⋯⋯“花都”的众多的名胜古迹中,还有3座墓园十分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它们是拉雪兹神父公墓、蒙马特尔公墓和蒙帕尔纳斯公墓。这些墓园的引人入胜之处与其说是它们的环境、布局和建筑,还不如说是墓园中安息的灵魂:法国各界的巨擘或者著名人士中有许多人埋葬在这3 座墓园中,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成就使墓园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遂使谒者如潮。3 座墓园中最大的、也是巴黎最大的公墓就是拉雪兹公墓(Lachaise Cemetery)。

  拉雪兹神父公墓位于巴黎东部,占地44公顷,正式名称是“东部公墓”。这里曾是“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 年在位)的忏悔神父——耶稣会士拉雪兹的豪华别墅。拉雪兹深得路易十四的宠信,掌握宗教事务长达34年之久,这幢别墅就是路易十四赐给他的。1804年这里改为公墓,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拉雪兹神父公墓。

墓区分布

艺术家

  拉雪兹公墓划分为几十个墓区,许多著名人士长眠于此,如法国最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1622~1673 年,虽然由于他的一部喜剧严重冒犯了神职人员,导致了教廷的反对,他仍旧葬在了宗教墓地,不过葬礼是在夜晚持火炬举行的),法国著名的诗人兼寓言作家拉封登(1621~1695 年),波兰作曲家及钢琴家肖邦(1810~1849 年),法国出类拔萃、创作丰沛的小说家巴尔扎克(1799~1850 年),法国天才的戏剧作曲家、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1838~1875 年),爱尔兰诗人及剧作家王尔德(1854~1900 年),法国

  最著名的舞台剧女演员之一撒拉·贝纳(1844~1923 年),侨居法国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 年,一战后美国形成的以海明威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其名即来自于斯泰因),等等。

王公贵族

  除了这些骚人墨客、艺术界名流,也有梯也尔之流的人物及王公贵族。此外,还有著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丹东(1759~1794 年),《国际歌》歌词作者、巴黎公社委员、诗人欧仁·鲍狄埃、法国共产党领导人加香(1869~1958 年)、多列士(1900~1964 年)、杜克洛(1896~1975 年) 以及抵抗运动中的烈士。

  梯也尔的墓在对着公墓大门的高坡上,居于拉雪兹公墓的中心位置。与这个在法国19 世纪的政治舞台上曾显赫到极点的人物①相称,这座墓建得特别巍峨高大,气派十足。它是一幢罗马式的殿堂,高达十几米,正面有巨大的圆形石柱,黑色的雕花大门紧闭,门前还有铁栏杆围护,气象森严。不过,这并不能挡住游人的愤怒与唾弃。这个双手沾满了公社社员鲜血的刽子手的阴宅大门上,赫然写着这样几个字:“公社万岁!”

  鲍狄埃的墓碑底座是一整块长方形花岗石,正面镌刻着“欧仁·鲍狄埃 1816~1887”的字样。底座上斜放着一册用白色大理石雕成的打开的书,左页铭文为:“献给歌手/欧仁·鲍狄埃/巴黎公社社员/1816~187l~1887/他的朋友和景仰者们敬献/1905”;右页铭文为:“起义者/让·米泽尔/蛛网/面包的话/地球之死/国际歌”,这是鲍狄埃所作诗歌的题目。整座墓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朴实无华中透出革命者的刚毅。

公社战士墙

  拉雪兹神父公墓东北角有一处建筑,虽非墓碑,却吸引了众多的人来此凭吊,这就是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的一个举世闻名的遗址——“公社战士墙”。1871年5月20日,梯也尔纠集凡尔赛反动军队向巴黎公社发起总进攻,

  28 日开始包围巴黎公社保卫者的最后据点——拉雪兹公墓。公社战士同反动军队浴血搏杀,终因众寡悬殊,最后一批公社战士被逼到墓园东北角的夏洛纳墙下,仅存的147名战士,在“公社万岁”的高呼声中,全部殉难。5月20~28日,在历史上遂被称为“5月流血周”,这面长近20米的围墙从此被称为“公社战士墙”。1908 年5月21日,来自法国各地的革命群众,在这面赭色方石砌成、上盖瓦顶的墙上镶嵌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用法文镌刻着金色的大字:“献给公社的死难者,1871 年5 月21 日至28 日。”这块

  纪念碑从此成了公社战士墙的标志。

  但是,在与拉雪兹公墓相邻的甘必大林荫道街心花园里,在1909

年出现了一堵造形类似影壁、上面刻有浮雕的矮砖墙。画面是在被行刑队的枪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面上,隐现着人物群像的浮雕,中间是一位中弹

后仰,展开双臂、呈保护者姿态的妇女全身像。群像浮雕下面,还刻有法国文豪雨果的一句话:“我们要求并希望,将来人们不是进行复仇,而是实现正义。”这幅砖墙浮雕是保尔·莫罗-沃蒂那的作品,被认为是作者利用公社战士英勇就义的壮烈场面,来宣扬全民“和解”、放弃革命的偷梁换柱之作,所以在揭墓之后,当即被幸存的公社社员指斥为对公社事业的侮辱,不予承认。后人有不明真相者,以讹传讹,把这座浮雕当成了公社战士墙。

  在墓园的西南角,埋葬着一部分公社烈士。每年5 月的最后一周,法国劳动者都要来到公墓凭吊,缅怀先烈。而耐人寻味的是,公社战士墙和附近的区域(这里安葬的都是法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著名人物)的来访者比其他地区的更多,不仅有法国人,还有来自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游客。

(百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