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Sayaka Shoji演奏

(2010-03-08 05:51:20) 下一个

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op.19 1/3 2009  


《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0)完成于 1912年,当时普罗科菲耶夫还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这部协奏曲于1912年8月 7日由作曲者本人主奏钢琴付诸首演。演出后,虽然毁誉参半,但保守派与激进派围绕此作而展开的唇枪舌战,却使作曲家名声大噪。    今天回头来听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部第一协奏曲,其音乐风格似乎也未必有多么激进。但普氏的个性突现得非常鲜明,他那种生龙活虎、甚至继骛不驯的音乐姿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部单乐章的作品,整体上依然是一个奏鸣曲式的框架,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就像是中间不间断的三个乐章。第一部分包括引子及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在三个庄重的和弦全奏之后,极富青春活力的进行曲般的引子主题由钢琴与乐队一起奏出。这个主题是作曲家从他少年时代的一首习作中搬用过来的。此主题在全曲各部分均有贯穿。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宽广的音域中直上直下跌宕起伏的快速音群,非常动力化。副部主题虽不是长线条的歌唱旋律,但优雅轻松,平静中又蕴含着生气勃勃的韵律。协奏曲的第二部分可以说是用来取代展开部的一个插部,行板速度,抒情优美,充满幻想的情趣。钢琴上强劲的和弦的进人,使音乐呈现高潮,随后又转人轻柔,迷人地结束这一段落。第三部分具有德曲的特征,但其音乐素材来自前面出现过的主要主题,因此实质是一个变化了的再现部。全曲最后以辉煌的序奏主题的全奏告终

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正值其风格的转换期:从一个肆无忌惮的天才神童,转变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所以风格不再那样张扬,而带上了古典气质,著名的古典交响曲就作于同一时期。协奏曲三个乐章,头尾两个慢乐章,中间一个谐谑曲。普罗科菲耶夫充分利用了弦乐器演奏旋律的特长,两个慢乐章极为抒情,第一乐章的主题在第三乐章重现,更是突出了两个慢乐章的联系。整个协奏曲就像一个整体,第二乐章不过是一个插段而已。事实上,这个协奏曲开始是作为单乐章来构思的。普罗科菲耶夫的天才性质有点接近莫扎特,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永远是外部世界,而艺术世界有自己的轨道,彼此绝少干扰。作曲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创作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而你在这部作品中却听不到一丝阴云。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3d3bb98ef00c86c6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2OTU5NDE2.html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俄文: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Проко́фьев,1891年4月27日-1953年3月5日),是一位苏联作曲家。他曾被授予“斯大林奖”,死后被追授“列宁奖”。

普罗科菲耶夫出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父亲是一个庄园管家,母亲会弹钢琴,他早年就显示出其音乐才华。4岁时他就跟着母亲学习钢琴,5岁就已开始创作。1902年和1903年普罗科菲耶夫在作曲家格里埃尔底下接受家庭授课,在接下来的1904年初,老师就介绍他认识了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后者立刻促成了普罗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习。他的老师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阿纳托利·康斯坦丁诺维奇·列多夫。他在那里一直学习作曲,对位法,配器,钢琴和指挥直到1914年。除此之外他还登台演奏了自己的一些作品,很快就以其精湛的钢琴技巧赢得名声。直到1918年他一直留在俄国,不定期旅游还做过不少演出。

十月革命之后的苦况使得普洛科菲耶夫决定在1918年离开俄国到美国。但在美国他连脚还没站稳,就出了财政危机,不得不在1920年四月奔波到法国。接下来的几年,除了1922年/23他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埃塔尔镇(Ettal)短暂居住外,都留在了巴黎。1923年他与西班牙歌手卡罗林娜·科丁娜结婚,后者艺名为Lina Ljubera。

1927年思乡之情日上心头,将他第一次带还回苏联,他在接下几年来穿梭于巴黎于莫斯科之间。1936年他定居莫斯科。两年后他最后一次西游。

在苏联普洛科菲耶夫经历了自己的创作之春,他许多重要的作品就是诞生在这片大地之上。1941年他抛妻弃子,选择了25岁的女作家米拉·门德尔松(Mira Mendelson),两人于1948年结婚。1945年他倒下了,健康也开始转坏。1948年他被苏共指责,犯上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并被要求要注意作品的“民族性”。尽管这件事影响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健康,可是他到死也没有停止过创作。1952年起他获得了国家津贴。但他在1953年3月5日去世了,正是当日,其苦难大施主约瑟夫·斯大林也同归天国。这有点讽刺之感,普天同悲斯大林之死,而同日的普罗科菲耶夫死也死在其阴影之下。普罗科菲耶夫的墓,就这样连花也没一朵。(以上来自维基百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