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ltán Kodály: Dances of Galánta / Iván Fischer, conductor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Recorded at the Berlin Philharmonie, 24 October 2009.
Benjamin Britten: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 (Variations and Fugue on a Theme of Purcell) / Sir Simon Rattle, conductor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Recorded at the Berlin Philharmonie, 28 August 2009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in German: Di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is an orchestra based in Berlin, Germany. In 2006, a group of ten European media outlets voted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number three on a list of "top ten European Orchestras", after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and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while in 2008 it was voted the world's number two orchestra in a survey among leading international music critics organized by the British magazine Gramophone (behind the Concertgebouw). Its primary concert venue is the Philharmonie, located in the Kulturforum area of the city. Since 2002, its principal conductor is Sir Simon Rattle. The BPO also supports several chamber music ensembles. The funding for the organization is subsidized by the city of Berlin and a partnership with Deutsche Bank.
一八八二年春,当比塞宣布要带他那一直支薪不足的乐团乘坐火车的四等车厢到华沙演出音乐会时,团中五十四位乐手终于忍无可忍。他们决定自立门户,把自己唤作「前比塞乐队」。但这个新乐团成立初期经济紧绌,直至八七年柏林音乐会代理人沃夫接手行政事务,才终于为乐团的前途打下稳固基础。沃夫把乐团的名称改为「柏林爱乐乐团」,把一座滚轴溜冰场重新改装成首个「爱乐音乐厅」,同时四出为乐手找寻当时最出色的指挥。
布洛接手领导柏林爱乐乐团时,已有在迈宁根组成一流宫廷乐团的辉煌往绩。他在柏林掌舵只有五年,却为乐团奠下扎实的基础,赋予乐团自成一家的音乐素质。
布洛的几位继任人则不同,全都在团中留了下来。尼基施于一八九五年接棒,继续坚定影响乐团的风格达二十七年之久。他曾写道:「可以毫无犹疑肯定说,在一流的乐团,每位成员都配得上用『艺术家』来形容。」他就是凭着这信念鼓励柏林的乐师陶冶出「独奏家」的心态,而这种质素成了柏林爱乐毫不含糊的标志。
如果布洛的演绎是近乎理性分析所引发的光芒,那么,尼基施的表演便是华丽与温暖音色的发挥,他的动作较简洁,随想得近乎即兴。因此,他常演的曲目少不了柴可夫斯基、白辽士、李斯特、施特劳斯、马勒的作品,尤其专注于布鲁克纳的乐曲。在他的帅领下,乐团在世界乐坛声势更盛,每位举足轻重的独奏家都来到柏林,要与爱乐乐团同台亮相。
尼基施于一九二二年去世时,团员一致选择佛特温格勒来接替。这位年轻的指挥在尼基施的成就上精益求精,他别具一格的打拍子方式,他奏乐时的激昂热情与强大的感染力,在在要求乐师有极高的自主能力与卓越的灵敏感受力。佛特温格勒强调伟大艺术作品应要能永垂不朽,因此尤其看重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大师,他与柏林乐团成了贝多芬、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作品名扬四海的演绎者。同时,他又为乐团的演出曲目拓展领域,涵盖当时的作曲家,包括荀伯克、亨德密特、浦罗歌菲夫和史达拉汶斯基的作品。随着频繁的出国演出,乐团在国际乐坛中建立起顶尖管弦乐团的崇高声誉。
柏林爱乐乐团-战争的动荡
国家社会党(纳粹党)的专制统治为德国的文化局面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柏林爱乐乐团是受害者之一:统治政权推行的疯狂种族政策,令乐团失去了多位珍贵的乐师;乐团发现自己地位孤立,无法再与国外交换独奏家和指挥;同时,政府又有意要把德国这个代表乐团变为官方文化政策的工具。即使如此,在二次大战期间,佛特温格勒与乐团仍能使乐团固有的艺术内蕴幸存。
但战后初期,乐团仍面对种种困难,由指挥更替频仍,其困境可见一斑。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六日,战火刚停,乐团已在由电影院改成的泰坦尼亚宫演出第一场音乐会,由博沙特指挥,但八月,博沙特却惨被占领军的一个兵士误杀。获选接替他的是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罗马尼亚人,刚由柏林音乐学院毕业。但这选择再次显出乐团的判断精明,他就是赛利贝达,凭着他活泼的性格和编排的广泛演奏曲目,表现令人瞩目。他在任至一九五二年,乐团再次由佛特温格勒正式掌舵。
柏林爱乐乐团-卡拉扬年代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佛特温格勒与世长辞。翌年四月,柏林爱乐乐团选出的新艺术总监,是成立以来在任最长的一位,那就是卡拉扬。他与乐团紧密合作,通力以赴,琢磨出独特又前所未有的完美精湛乐声,那扎实根基,使乐团在国内外备受推崇,无论是音乐厅的演奏,抑或灌录成数之不尽的唱片,都是凯歌高奏。
不单如此,卡拉扬还为乐团拓展出多个新路向。一九六七年,萨尔斯堡复活节音乐节成立,从此乐团拥有专属的国际音乐节,并赢取了成为歌剧乐团的机会。接下来的新猷是开办柏林爱乐乐团管弦乐学院,让年轻有才华的器乐手从实践中学习,以符合顶尖乐团的严格要求。新爱乐音乐厅也是在卡拉扬时代建成。自六三年十月起,乐团已以这个由沙隆设计的音乐厅为总部;一九八七年,音乐厅更于添置了一个室乐厅。
柏林爱乐乐团-开拓新声 — 阿巴度
卡拉扬当了乐团艺术总监近三十五年后,于一九八九年七月辞世。他的继任人可不是无名之辈,阿巴度六六年已首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赢得乐师赞口不绝。他并不如几位前任总监那样致力培训团员,却是凭着十足的信念与艺术气质而最令人难以忘怀。
阿巴度编排的节目,每期音乐会都有一个主题焦点,例如:「浮士德」、「流浪者」、「音乐人人爱」等。这种观念的现代化,正好与乐团本身重拾活力互相配合,目前乐团的成员一半就是在那个时代加入的。
一九九八年二月,阿巴度宣布于二○○一至○二乐季之后不再与乐团续约。于是在翌年六月,柏林爱乐乐团以大比数选出新的总指挥。
柏林爱乐乐团 — 乐团的未来:历图( Simon Rattle)
新任的乐团总指挥历图,是年轻一代最成功的指挥之一,他的加入,为乐团注入了新活力,也带来了新意念,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把乐团正式转变为受公法管辖的组织「柏林爱乐乐团基金会」,归柏林城邦监督保护。此举为乐团确立了最符合现代精神的架构,容许乐团有全新的创作自由与稳固的财政。德意志银行担任乐团的主要赞助商,让基金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支持。而另外一个支援则来自「柏林爱乐乐团之友协会」。
在二○○三至○四乐季中,柏林爱乐乐团基金会共安排了一百三十一场音乐会,其中八十六场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出。除此之外,基金会更策划了一个教育活动,名为「Zukunft@BPhil」。【Zukunft在德文是未来、前景之意。】这项活动对历图和乐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经由这项活动把音乐与音乐教育带到更广大的群众。历图把这个心意说得很清楚:「Zukunft@BPhil提醒我们,音乐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需求。音乐应该是所有人一生中极重要也不可或缺的成分。」在乐团经历了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之后,这项活动标志着乐团扩大了自己的文化使命,如今乐团正以一贯的投入精神,全力履行这项使命。
柏林爱乐乐团-西蒙.历图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柏林爱乐乐团的乐师投票选出西蒙.历图接替阿巴度为乐团的总指挥。阿巴度于前一年宣布,希望在二○○一至○二乐季于领导了乐团十二年后,可以卸下职务。在乐团成立了一百二十年之后,历图于二○○二年九月七日以第六任总指挥及新艺术指导的身分,指挥乐团演出第一场音乐会。
历图一九五五年生于英国利物浦,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艺,七四年至七七年在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和伯恩茅斯小交响乐团任助理指挥。此后他与英国多个乐团合作过,包括爱乐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和伦敦小交响乐团。七九年他首度在美国亮相,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演出,并自八一至九四年担任该团第一位首席客席指挥。
一九八○年,历图当上伯明翰市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兼艺术总监,十年后直至九八年夏出任音乐总监。他在该团孜孜不倦的工作,又推出各项充满新鲜意念的艺术活动,令该团稳立世界一流乐团的地位。他率团走遍全球,九八年更为萨尔斯堡音乐节的嘉宾,演出全套贝多芬交响曲。
除了伯明翰市交响乐团之外,历图领导过的乐团遍及欧美。他与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建立了悠久而深厚的关系,更于二○○一年五月与维也 纳爱乐乐团合录了多首贝多芬乐曲。自一九九二年十月起,他也是启蒙时代乐团的首席客席指挥, 以及伯明翰当代乐组的艺术总监。
一九七○年代后期,历图开始涉足歌剧,于七七年首次在格兰特堡指挥演出杨纳杰克的《狡猾的狐狸》。之后,指挥过的制作包括史特劳斯的《那克苏斯岛上的阿丽德奈》和《玫瑰骑士》、浦罗歌菲夫的《三只橘柑之恋》、盖希文的《波基与贝丝》,以及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女人皆如此》、《唐乔望尼》几出歌剧。历图首次为英国国家歌剧院执指挥棒的制作是杨纳杰克的《卡佳·卡巴诺娃》,首次亮相在高文花园的歌剧是《狡猾的狐狸》。近年演过的歌剧包括杨纳杰克的《马可普洛斯事件》 (二○○○年九月于普罗旺斯 )、华格纳的《崔斯坦与依索尔》 (二○○一年于荷兰歌剧院 )、贝多芬的《费多里奥》 (二○○一年于格兰特堡和二○○二年于巴黎沙德莱剧院 )、华格纳的《巴西华》 (二○○一年于高文花园 ),以及于二○○二年十二月在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尼古拉斯莫的《苏菲的抉择》。○三年他再指挥上演贝多芬的《费多里奥》 (于萨尔斯堡复活节音乐节,及在柏林的音乐会 ),和莫扎特的《伊多内美奥》 (格伦特堡、柏林、琉森 )。
历图当上柏林爱乐乐团的总指挥之前,与乐团合作已有十五年之久。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他首次指挥乐团演出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此后定期出现在乐团的指挥名册上。截至二 00二年九月之前,他共指挥了七十五场音乐会,演过类别广泛的曲目,包括巴赫、巴托、贝多芬、贝尔格、贝里奥、白辽士、伯恩斯坦、布列兹、布拉姆斯、狄恩、德布西、盖希文、格列瑟、古拜杜莲娜、赫斯、海顿、杨纳杰克、李斯特、马勒、梅湘、莫扎特、尼尔森、浦朗克、 拉赫曼尼诺夫 、拉莫、拉威尔、荀伯克、萧斯达高维契、西贝流士、史达拉汶斯基 、苏克、以及史曼诺夫斯基的作品。
历图经常安排在音乐会演出名不见经传的乐曲, 例如一九九○年九月他 为古拜杜莲娜的《阿利路亚》举行首演,翌年一月指挥演出史曼诺夫斯基的《圣母悼歌》,九二年九月向柏林大众介绍苏克的《死神交响曲》。到了九三年十一月,他指挥上演一套组曲,取自拉莫的《波里亚后代》;而九八年二月,介绍了贝里奥的《交响曲》。在历图的指挥下,柏林爱乐乐团也首次演出了马勒《第十交响曲》的库克版本。
历图与 EMI唱片公司签了独家录音合约,该公司为他与伯明翰市交响乐团及其他乐团合共录制了六十多套乐曲。他的电视专辑《离家》演绎二十世纪的音乐,于一九九七年由英国电视 (第四台 )播放。他与柏林爱乐乐团合录的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和马勒的《第十交响曲》,不单博得全球乐迷赞赏,并赢取了格林美奖。 至于他在柏林爱乐音乐厅现场录音的荀伯克《古雷之歌》,已于二○○二年四年面世 。
不久前 EMI推出了一张现场录音唱片,是历图与柏林爱乐乐团于开幕音乐会上演奏马勒的《第五交响曲》,里面并收有 乐团于二○○三年四月在爱乐音乐厅现场录音的贝多芬《费多里奥》。
一九九四年,历图获英女皇在寿辰仪式中颁授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 (KBE),表扬他在艺术方面的贡献。两年后,汉堡的杜费基金会向他颁赠「莎士比亚奖」。九七年十一月,他又获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颁发阿尔拔奖章,表扬他对音乐的杰出贡献,以及在教育与社区活动的热心服务;这两方面也会是他在柏林的重大任务。 二○○三年秋, 他又获德国唱片业界颁授「回音古典音乐奖」中的「指挥年奖」。
1867年,音乐家本杰明·比尔泽(Benjamin Bilse)在柏林成立了一支冠以他自己名字的乐队,很快乐团就拥有乐手70人。这支乐队是柏林爱乐乐团的前身。
1887年,54名乐手因为对工资合同不满,离开了乐团。他们在演出经纪人赫尔曼·沃尔夫的倡议下,与其他一些业余音乐家组建了另一支乐团,名为爱乐乐团。这一事件标志着柏林爱乐乐团正式成立。乐团最初的指挥是弗朗茨·维尔纳。但他很快就离开了乐团。可谓挥一挥衣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弗朗茨·维尔纳并没有给初生的柏林爱乐带来很大的影响。
后来的指挥是布拉姆斯的好友约瑟夫·约阿希姆。但他的演奏曲目仅限于布拉姆斯等少数的几位德奥作曲家的范围内。乐团未见得有很大的进步。
再后来接掌柏林爱乐的人是大名鼎鼎的汉斯·冯·彪罗。这位指挥确是功力老到,5年时间就把乐团提升到新的台阶。与此同时,著名的作曲家如布拉姆斯、马勒、葛利格、柴可夫斯基、理察·斯特劳斯以及费兹纳也是乐团的客席指挥。
1895年,尼基什担任乐团的首席指挥。在他的手中,柏林爱乐成为世界顶级乐团,演出曲目大大拓宽。
1923年,尼基什逝世,乐团的首席指挥由36岁的富特文格勒担任。富特文格勒带领乐团做了不少巡回演出,使得乐团的霸主地位进一步稳固。
1944年,在二战的硝烟中柏林爱乐大厅被炮火摧毁,乐团在教堂的场合继续演出。
1945年4月15日,柏林被攻陷前的最后一场音乐会。
1945年5月26日,指挥莱奥.波查德就在废墟中指挥乐队举行了战争结束后的首场音乐会。
1954年,富特文格勒逝世。但临终时的富特文格勒并不愿意让卡拉扬接任。
1955年,卡拉扬柏林爱乐首席指挥。乐团人数达120人,成为一个可演奏所有规模作品的演出团体。
1956年,卡拉扬成为乐团终身首席指挥。这是音乐史上最成功的乐队指挥组合。通过巡回演出,音乐节演出和灌录唱片,乐团的国际声誉达到最高峰。两者合作的34年间,录制唱片无数。
1959年,在卡拉扬带领下,乐团为德国唱片公司录音(理查·斯特劳斯的《英雄生涯》)。搭成了铁三角关系。
1963年10月15日,柏林爱乐大厅重新开幕。同年,卡拉扬指挥乐团灌录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1967年-1970年,乐团在卡拉扬的指挥下录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
80年代,卡拉扬和乐团矛盾爆发,两者合作减少。
1989年,卡拉扬去世,由意大利指挥家阿巴多出任乐团首席指挥。
从2002年至今,经由乐团成员选举,决定由英国指挥家赛门·拉图(西蒙·拉特尔)爵士接管乐团。拉图致力于发展年轻的乐手。在他的手下,柏林爱乐的平均年龄最小。他还尝试在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为此他还举行过一场特别的音乐会,音乐会上他指挥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合奏。
2005年11月,赛门·拉图率领乐团访华。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演出。
2005年11月,赛门·拉图亦率领乐团访问台湾。并在台北演出,中华奔驰也赞助现场的户外转拨,让更多爱乐者能够共襄盛举
除上面提到的指挥家外,柏林爱乐还和下面的指挥合作过:
|
|
· 2001 - "Ensemble/Orchestral Album of the Year" - Sir Simon Rattle, Mahler: Symphony No. 10 (EMI, 2000)
· 2003 - "Ensemble/Orchestral Album of the Year" - Sir Simon Rattle, Mahler: Symphony No. 5 (EMI, 2002)
· 1970 - Best Opera Recording - Herbert von Karajan, Helga Dernesch, Thomas Stolze, Jess Thomas, Wagner: Siegfried (DGG, 1969)
· 1979 - Best Orchestral Performance - Herbert von Karajan, Beethoven: Symphonies (9) (Complete)
· 1993 - Best Orchestral Recording - Leonard Bernstein, Mahler: Symphony No. 9 (DGG, 1992; recording 1979)
· 1995 - Best Chamber Music Performance - Daniel Barenboim, Dale Clevenger, Larry Combs, Daniele Damiano, Hansjörg Schellenberger, Beethoven/Mozart: Quintets (Chicago-Berlin) (1994)
· 1998 - Best Small Ensemble Performance - Claudio Abbado, Hindemith: Kammermusik Nr. 1 mit Finale 1921, Op. 24 No. 1 (with members of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EMI, 1996)
· 2000 - Best Classical Vocal Performance - Claudio Abbado, Anne Sofie von Otter, Thomas Quasthoff: Mahler: Des Knaben Wunderhorn (DGG, 1999)
· 2001 - Best Orchestral Performance - Sir Simon Rattle, Mahler: Symphony No. 10 (EMI, 2000)
· 2007 - Best Instrumental Soloist(s) Performance With Orchestra - Antonio Pappano, Leif Ove Andsnes: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s 1 & 2 (EMI, 2006)
· 1981 - "Opera Recording of the Year" - Herbert von Karajan, Wagner: Parsifal (DGG, 1980)
· 1981 - "Orchestral Record of the Year" - Herbert von Karajan, Mahler: Symphony No. 9 (DGG, 1980)
· 1984 - "Record of the Year" - Herbert von Karajan, Mahler: Symphony No. 9 (DGG, 1984; live recording 1982)
· 2000 - "Orchestral Record of the Year" - Sir Simon Rattle, Mahler: Symphony No. 10 (EMI, 2000)
· 2004 - "Concerto" - Mariss Jansons, Leif Ove Andsnes, Grieg: Piano Concerto and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EMI, 2004)
· 2006 - "Record of the Year" - Claudio Abbado, Mahler: Symphony No. 6 (DGG, 2005)
ECHO (formerly 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 of Deutsche Phono-Akademie
· 2003 - Chorwerkeinspielung - Sir Simon Rattle, Rundfunkchor Berlin, MDR-Rundfunkchor Leipzig, Ernst-Senff-Chor Berlin, Karita Mattila, Anne Sofie von Otter, Thomas Moser, Philip Langridge, Thomas Quasthoff: Schoenberg, Gurrelieder (EMI, 2002)
· 2006 - Musik-DVD Produktion des Jahres - Sir Simon Rattle, Thomas Grube and Enrique Sánchez Lansch (director), Uwe Dierks (producer): Rhythm Is It! (2005)
· 2006 - Sinfonische Einspielung - Claudio Abbado: Mahler, Symphony No. 6 (DGG, 2005)
Timbre de Platine (Platinum Stamp) awarded by Opéra International magazine
· 1987 - Riccardo Muti, Mozart: Requiem (EMI, 1987)
(http://www.hudong.com/wiki/%E6%9F%8F%E6%9E%97%E7%88%B1%E4%B9%90%E4%B9%90%E5%9B%A2)
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