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钢琴人物]前南斯拉夫钢琴怪杰:Ivo Pogorelić 波格雷利奇

(2010-01-13 10:34:11) 下一个















Ivo Pogorelić (born 20 October 1958) is a Croatian pianist.

He was born in Belgrade, Yugoslavia, now Serbia, to a Croatian father and a Serbian mother. (Following the breakup of Yugoslavia, Pogorelić became a Croatian citizen. [ 1 ] ) He received his first piano lessons when he was seven and attended the Josip Slavenski music high school in Belgrade until he was 12, when he was invited to Moscow to continue his studies at the Central Music School with Evgeny Timakin. Later he graduated from the Moscow Conservatory. In 1976 he began studying intensively with the Georgian pianist and teacher Aliza Kezeradze, who passed on to him the tradition of the Liszt-Siloti school. They were married from 1980 until her death in 1996.

Musical career

Pogorelić won the Casagrande Competition in Terni, Italy in 1978 and the Montreal International Musical Competition in 1980. However he became famous for the prize he didn't win. In 1980 he entered the International Frederic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in Warsaw and was eliminated in the third round. One of the adjudicators, Martha Argerich, proclaimed him a genius and resigned from the jury in protest.

Pogorelić gave his debut recital in New York's Carnegie Hall in 1981. He debuted in London the same year. Since then, he has played many solo recitals worldwide and has played with some of the world's leading orchestras including th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and many others. Pogorelić soon began recording for Deutsche Grammophon and in 1982 he became one of their exclusive artists. He has made recordings of works by Bach, Beethoven, Brahms, Chopin, Haydn, Liszt, Mozart, Mussorgsky, Prokofiev, Rachmaninoff, Ravel, Scarlatti, Scriabin and Tchaikovsky. He was the first classical pianist to be invited to perform in Kuwait.

Other cultural activities

In 1986 Pogorelić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in Croatia to further the careers of young performers from his homeland. In 1988 he was named an Ambassador of Goodwill by UNESCO, the first classical pianist ever so appointed. At present (August 2009) he no longer occupies this position.

From 1989 to 1997, the Ivo Pogorelić Festival in Bad Wörishofen gave young artists the opportunity to perform with renowned artists. In December 1993, Pogorelić founded the "International Solo Piano Competi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mbassador Foundation in Pasadena, California. Its mission is to help young musicians develop their career with the first prize of USD 100,000.

In 1994 he helped to provide medical support for the people of Sarajevo by setting up a foundation that organized charity concerts. He has helped to raise money for the rebuilding of Sarajevo, the Red Cross and the fight against illnesses such as cancer and multiple sclerosis.

(wiki)

歐洲鋼琴家──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958-)訪問節錄

波哥雷里奇1958年出生於前南斯拉夫,十一歲至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和提馬金學習,在莫斯科音樂院求學時結識克澤拉絲,不僅自此潛心學習李斯特西洛第學派,最後更與克澤拉絲結為終身伴侶,傳為佳話。

波哥雷里奇於1978年贏得義大利卡薩格蘭德鋼琴大賽首獎,兩年後又獲得蒙特婁國際音樂大賽首獎。1980年十月他參加波蘭華沙蕭邦鋼琴大賽卻未進入決賽,讓身為評審的阿格麗希辭職以示抗議,波哥雷里奇自此轟動樂壇。他於1981年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音樂會,更以巨大的成功奠定其國際鋼琴巨匠的聲望,從此頻繁登上全球各大音樂重鎮舞台。除了演奏之外,波哥雷里奇亦投身於慈善事業。他於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親善大使」;1992年克羅埃西亞政府亦任命波哥雷里奇為「文化大使」。

焦:您很年輕就成名,現在如何看自己的事業和名聲?

波:我只能說,年少成名的好處,在於我可以用我的名聲為藝術貢獻,僅此而已。人生充滿了戰鬥,而我永遠都在為自己的藝術奮戰。在美國,唯一重要的是如何賣,而不是藝術。堅尼斯(Byron Janis, 1928-)是多麼傑出的鋼琴家,但在范克萊本(Van Cliburn, 1934-)贏得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大賽而成為美國偶像後,即使堅尼斯彈的遠勝過范克萊本,他仍然不能如其所願地錄製他的傑出曲目,甚至唱片公司還不希望堅尼斯錄范克萊本已經錄過的曲目。這實在是藝術上的一大悲劇和損失。這種消費主義在美國可是行之多年。柴可夫斯基就曾在他的書信中提到,一個美國女鋼琴家到魏瑪和李斯特上了幾堂課,回到美國後就打著李斯特的招牌來教學生,成為富婆。李斯特一生都沒有賺到那樣多錢!在20世紀,天才不是被賣給國家,像是在蘇聯或共產國家的情形,就是被賣給消費主義,像是歐美的情形。在1980年代,我經紀人中沒有一個知道我演奏的價值和我所繼承的學派,他們只知道要賣我的長相和青春。我在台灣、南韓、日本的第一場音樂會,無一例外,聽眾都主要是1215歲的女孩。音樂會後,她們想要碰我,想要拿我的照片和簽名。我首次到澳洲演奏後,我居然被該國列為頂尖性感偶像。因此,我知道這些地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我,所以我幾乎都隔了很久才再到這些國家演奏。我等人們能夠看到我的藝術而非外表時,我才願意演奏。

焦:我發現您從成名之始就投身慈善活動,而且一直如此。可否請您談談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

波:我們家有非常深厚的宗教傳統。我父親是基督徒,母親則是東正教徒,所以在我們的觀念中,樂善好施是非常重要的美德。我年輕時就知道我很幸?/span>——我能遇到好老師,我的天份能被重視,我也被幫助,因此我更應該回饋。不只是從我的演奏中回餽,還要能以其他方式回饋。所以當我成名之後,我立即投身慈善活動,希望能以我的名聲來做些善事。我能說,我所得的遠多於我所給的。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在1981年為墨西哥震災所辦的音樂會。許多孩子因此失去父母,而我音樂會所募得的善款能夠為他們買玩具和樂器,給他們教育和安慰。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我在台灣為聽障和視障兒童所舉行的慈善音樂會後,一些孩子拿了泰迪熊和玩具狗到舞台上給我——那一瞬間,我彷彿看到當年墨西哥的孩子,現在把禮物送還給我。這讓我非常感動。這是我從舞台上所能得到最大的快樂了。

焦:您對自己的錄音或演出都非常精明,但並不追求金錢。

波:我的家庭在共產黨掌權之前非常富有,所以錢對我而言根本不是罕見的事。我一點都不對金錢著迷,也不會受到美國和歐洲消費主義所吸引或影響。我甚至向金錢說「不」。如果我願意,我可以賺比現在要多很多的錢,但我從不曾如此做。我想這也是我的幸撸?驗槲也粫?允ъ敦敻恢?校?乙埠軕c幸我的家庭非常具有尊嚴。我的外公在共產黨掌政後被剝奪工作權,對他而言這根本是判他死刑。但你知道他後來做什麼嗎?他當清道夫,但非常有尊嚴地當清道夫。「工作就是工作」,我祖父說,「沒有工作會減低你自身的價值」。他以前那麼富有,但他一樣可以當清道夫,而且非常光榮地做這份工作。我家庭的遭遇告訴我,這世上只有知識、尊嚴和愛是別人拿不走的,而我會永遠記得。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activity/activity191015m004.asp)

 

关於波格雷利奇

年轻时嗜穿皮衣,却成了名牌服装的代言人;身高逾六呎、外表风流倜傥,却娶了年龄较自己大几乎一倍、既重且威、形似女中参孙的人作老婆;十分健谈,却很少接受访问;以傲慢的态度闻名於世,却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在世界各地举办慈善音乐会帮助穷人….这样的矛盾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已经够诡异了,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是世界首区一指的大钢琴家,也是我的偶像、本文的主角—Ivo Pogorelich

Pogorelich
1958年出生於前南斯拉夫,父亲是低音提琴手、指挥兼作曲家,幼时父母叫他学钢琴以免他在外逗留,不久即被视为神童,11岁时志得意满地到莫斯科音乐学校(Moscow Central School of Music)进修,却黯然发现在家乡称霸的他在那里不过是一个不足为奇的小角色,但强烈的好胜心驱使他不断练习以求超越同侪,1977年,他遇见影响一生的老师Alice KezeradzeAlice的太师祖就是鼎鼎大名的Liszt,在她的指导之下,Pogorelich从一个不错的普通钢琴家蜕变成独出胸臆、卓然一家,而她也是唯一敢挑战 Pogorelich诠释观点的人,成了他的另一只耳朵;古谚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Pogorelich大概亦有所感,就把Alice娶回家,终身为「妇」了,只可惜1996Alice就去世了,原本就崖岸自高的他,想必更加寂寞了….

大凡音乐家要成名,不外两条途径,一是经由大师背书提携,如Karajan拔擢Mutter,二是由国际级的大比赛中脱颖而出 Pogorelich19781980分别得到大赛冠军,却没有在国际乐坛上激起一丝涟漪,但他仍自信满满参加五年一度的1980年萧邦大赛,一开始是过关斩将,并赢得观众的爱戴,好不威风,谁知在第三轮决选时,被评审以「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之理由踢出决赛圈,一时舆论哗然,评审之一、亦是 1965年的冠军Argerich在力争无效后退出评审团以为抗议,并宣称Pogorelich是一个真正的天才,突然之间一个败军之将成了霹雳超人气,评审团为息众怒只得颁给他「最佳萧邦诠释奖」 ,演奏会的邀约纷至沓来,也立即与DG公司签约录制唱片…连Pogorelich自己都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对於苏联的政治迫害干涉比赛仍耿耿於怀,但他仍体认到当初就算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萧邦大赛会场,也不会享有因为那场混乱而获致之盛名。

1980年成名以后,哗众取宠、离经叛道、肆无忌惮等评语就如影随形地跟著他,为增强低音部而恣意增加的八度、夸张的快慢强弱对比都是他的注册商标,他自己倒是不以为然,自认并没有「伤害」任何作曲家,他打个比方说当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从新整修后,呈现的亮丽竟得到大众负面的评价,人们被它的亮丽所迷惑,便偏狭地认为一定有人工的添补,人们批评他扭曲了乐曲的原貌,但Pogorelich认为他是凝鍊一首曲子使作曲家的乐思「借尸还魂」,他自己话是说的很谦虚,但许多乐评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献上桂冠,有言:「这个鬼才的技巧超越了200年」 ,也有人说:「Pogorelich绝不是作曲家的仆人,他惊人卓绝的钢琴技巧早已凌驾一切」,连Prokofiev的遗孀都惋惜丈夫未能听到Pogorelich的诠释。

Pogorelich
相当爱惜羽毛,一首曲子必定一练再练到滚瓜烂熟完全消化才会推出,一个乐季就只排一套曲目,因为他觉得如果短期内弹太多曲目,对那些曲目的感情和表现力都会被榨乾,使得张力不在,而且对他而言,新曲子不但是一种投资,需温火慢熬,更需要给它时间茁壮,切忌揠苗助长,所以他在舞台上演出,不只背谱,而且一定对每一首曲子了然於胸;自傲的他亦觉得其他钢琴家已瞠呼其后、难以望其项背,故他只需要超越自己,追寻自己的理想;而碰到他这样的完美主义者又吊足爱乐人的胃口,17年来只肯赏我们12CD(大家有没有回想起我去年写的kleiber) ,更要命的是他成名尚不到20 年,盗版录音亦无处可循,他又坚决反对出版现场录音,即令我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落的四处CD皆不见,不过他的现有录音即称的上是张张珠玉、曲曲佳构,介绍如下:

1. Schumann
:这是他在DG第一张CD,封面上的Pogorelich仍稚气未脱,但其诠释却是十分老练,交响练习曲是Schumann最雄伟、气势磅礴的曲子,全曲经Schumann批阅廿载、增删两次,并数度易名,是他早期的杰作,虽然早年Schumann曾用「不正方法」练琴却致其钢琴家梦碎,其作品仍需超强之技巧,听过这个版后,其他人的诠释对我而言就只有参考价值而无欣赏之价值了;在Pogorelich第一次来台独奏会时,曲目数经协调摆出ChopinRavel,但当天的节目单却夹了一张薄薄的纸说「曲目全面更动」 ,下半场弹的就是交响练习曲,其火热比起CD犹有过之,且多弹了被Schmann删掉的五首变奏曲;CD中还有一首Toccata,称的上是古今难曲之一,但他弹来轻松写意、任意驰骋,纯欣赏如我者,自是大呼过瘾,会弹钢琴的人,大概就徒呼负负了!

2. Chopin
:第二号原本应该是第一号才是,但因为Chopin曾遗失部分的管弦乐总谱,而重谱管弦乐对专精於钢琴的Chopin而言又是苦事一桩,以致他先发行另一阕E小调协奏曲;本曲是Chopin 20岁的单恋情怀,款款深情的第二乐章就是他恋人的身影,自然流露出其爱慕而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态;本片中Pogorelich的特立独行可以得到印证,他打破你的既有印象,开拓出一种新的诠释方向,而且感染力十足,即使你不信服他的表达方式,也一定会承认他确实有他的道理。

3. Tschaikowsky
Tschaikowsky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纤细敏感的他久久不能平复,他曾企图投河,又成天担心自己的断袖之癖被发现,也曾取了一个有色情狂倾向的老婆(两人的婚姻共维持九周) ,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亦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它的结构上有著不少的问题,但凭著俄国民谣的优美旋律在现代广受喜爱,成了基本曲目之一,但在当时就没有那样幸运了,原先要提献给恩师兼挚友的Nicholas Rubinstein,却被评的一文不值,各地乐评亦对其恶言相向,最后靠著 Hans von Buelow的推广始闻名於世;Pogorelich自承原本很痛恨这首曲子,觉得它毫无意义,是老婆要求才去练的,但就在录制这首曲子前一阵子,他练习时突然「顿悟」,任督二脉一通就打造出这张不朽名盘啦!

4. Mozart
:当时长达六年俄土战争,让土耳其大出风头,亦使欧洲弥漫一股土耳其风,Mozart作品中如歌剧”后宫诱逃”及K.331第三乐章都是适例;而K.331优美的旋律广受喜爱,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听到它变形为各种面貌而馀音缭绕,而Pogorelich拿这种脍炙人口的大众名曲开刀,必定是有一番不同的见解,而最令人难忘就是最著名的第三乐章(Alla Turca),一般版本顶多是速度强弱上有差别,而他不但重新烤漆,连引擎都换了,只剩个招牌,你可以说他挂羊头(Mozart)卖狗肉(他自己) ,但他的音色有黑洞般的强大重力,我不由自主地被吸到它的”奇异点” ,实在令人终身难忘。

5. Bach3):叛逆小子弹老古板?那岂不是要Face/Off吗!?由於Bach留在谱上的指示不似现代音乐那般明确,所以诠释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大,如Pogorelich共花了5615,而另一位钢琴怪才Glenn Gould竟只花了 2918!而不知扼煞多少初学者兴趣的Bach,在Pogorelich心中竟是最难、最崇高的曲子,是一件相当浩大的工程,是痛苦但绝不愿放弃的执著,亦是他一生的梦想,相信你一定可以从他的诠释中重拾对音乐之父的兴趣。

(以上摘录自 http://tieba.baidu.com/f?kz=59924455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87152/

 

波戈雷里奇(20.10.1958-   )Ivo Pogorelich,南斯拉夫钢琴家,11岁进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学琴,16岁入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蒂玛克希姆、戈尔诺斯塔耶娃、马里宁, 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1977年结识凯泽拉杰,在她指导下,在李斯特-西洛季学校显露锋芒。1978年在意大利泰尔尼举行的卡萨格兰德比赛中获奖。1980年与比他大21岁的凯泽拉杰结婚,婚后定居伦敦,同年参加蒙特利尔国际比赛获一等奖,参加第十届肖邦国际比赛,评委以他的演奏脱离肖邦原貌为由而将第一名授予他人,以致评委之一阿格里奇拂袖而去,也因此而使他一举成名。波歌雷里奇的演奏,技艺高超,其触键和音质都极为迷人,但在演奏中强调效果,强化戏剧性与表情,因此极具特色同时也招致非议。他的演奏具极强的欣赏性,其表现的肖邦、舒曼尤其有独特的味道,其演奏的拉威尔的《夜之幽灵》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鸣曲》是评价最高的唱片。 &f&z_WU  
 
波哥的一、二事: 
(
) 一个小故事。钢琴家IVO POGORELICH 十六岁的时候去一位苏联科学家家里做客,当众弹了一曲。女主人却说,你没好好利用你的天才。IVO很不高兴,心想这人是谁呀这么说话。他不知道这就是莫斯科鼎鼎大名的钢琴教师ALIZA KEZERADZE……从此ALIZA悉心指导POGORELICH 教他把无尽的天才转化成技巧。三年后,POGORELICH向她求婚,ALIZA离开那位科学家,带着十三岁的女儿嫁给了他。POGORELICH 在贝尔格莱德的家人登报与他脱离关系。故事的末尾说,好的东西都很贵,象成功,象爱情。 
(
)聽古典音樂的大多知道這公案。1980 年蕭邦大賽Ivo Pogorelich 因奇特的詮釋方式, 引發評審間極大爭議。 在第三輪被刷下來後, 評審之一的阿格麗希退出評審團以示抗議。那屆後來是越南裔的鄧泰山得到大獎. 惟波哥以其無人能擋的魅力, 一路走紅. 這事在 27 年後的今天看來, 誰是最後嬴家, 結果已經很清楚了。
 

听蕭邦第二號敘事曲,波哥1980 年大賽的現場錄音:波哥彈得速度奇慢, 應該說, 速度, 強弱對比都極大。 已經逼近垮掉的邊緣。评审们大抵在想: 哪來的叛逆小子, 專門搞怪!  鐵定刷掉, 不用懷疑。不過, 如果再仔細聽, 會發現他的內聲部十分清晰。 左手的輪廓表情亦條理分明。比賽不公平,公道却在人心. 
(三)2005年47岁的IVO首次在1996年丧妻后受传媒访问,语出驚人: 自比Jacqueline Kennedy-Onasis在甘乃迪總統遇刺生亡後, 不願將亡夫的腦漿從衣服洗掉一樣, 指出他妻子臨終時給他最後一吻時, 肝臟爆裂(她死於肝癌), 口中噴出黑血, 波哥捨不得洗掉, 滿頭血漿的留了多天!  
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112579  
傳奇钢琴怪杰波戈雷里奇Ivo Pogorelich的巴洛克演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